[1] 周涛,汝小龙.北京市雾霾天气成因及治理措施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2):12-16. [2] 李霞,杨静,麻军,等.乌鲁木齐重污染日的天气分型和边界层结构特征研究[J].高原气象,2012,31(5):1414-1423. [3] 王跃,王莉莉,赵广娜,等.北京冬季PM2.5重污染时段不同尺度环流形势及边界层结构分析[J].气候与环境研究,2014,19(2):173-184. [4] 田心如,林惠娟,陈广昌,等.1961-2012年江苏省霾日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5,31(3):29-34. [5] 孙峰,张大伟,孙瑞雯,等.北京地区冬季典型PM2.5重污染案例分析[J].中国环境监测,2014,30(6):1-12. [6] 吴兑,廖碧婷,吴蒙,等.环首都圈霾和雾的长期变化特征与典型个例的近地层输送条件[J].环境科学学报,2014,34(1):1-11. [7] 谢真珍,范秀莲,王月林,等.淮安地区一次持续性雾霾过程阶段性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5,31(5):79-85. [8] 陈瑞敏,吴雁,康文英,等.连续雾霾天气污染物浓度变化及天气形势特征分析[J].气候与环境研究,2014,19(2):209-218. [9] 赵娜,尹志聪,吴方.北京一次持续性雾霾的特征及成因分析[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4,30(5):15-20. [10] 陈朝晖,程水源,苏福庆,等.北京地区一次重污染过程的大尺度天气型分析[J].环境科学研究,2007,20(2):99-105. [11] 刘瑞婷,韩志伟,李嘉伟.北京冬季雾霾事件的气象特征分析[J].气候与环境研究,2014,19(2):164-172. [12] 杨素英,赵秀勇,刘宁微.北京秋季一次重污染天气过程的成因分析[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0,26(5):13-16. [13] 张英娟,张培群,王冀,等.1981-2013年京津冀持续性霾天气的气候特征[J].气象,2015,41(3):311-318. [14] 李令军,王英,李金香,等.2000-2010北京大气重污染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2012,32(1):23-30. [15] 廖晓农,张小玲,王迎春,等.北京地区冬夏季持续性雾-霾发生的环境气象条件对比分析[J].环境科学,2014,35(6):2031-2044. [16] 赵普生,徐晓峰,孟伟,等.京津冀区域霾天气特征[J].中国环境科学,2012,32(1):31-36. [17] 苏福庆,杨明珍,钟继红,等.华北地区天气型对区域大气污染的影响[J].环境科学研究,2004,17(3):16-20. [18] 环境保护部.HJ 633-2012,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技术规定(试行)[S].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