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辽宁省统计局.2014辽宁省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 [2] 赵俊芳,杨晓光,刘志娟.气候变暖对东北三省春玉米严重低温冷害及种植布局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9(12):6544-6551. [3] 李帅,陈莉,王晾晾,等.黑龙江省延迟型低温冷害气候指标研究[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4,30(4):79-83. [4] 王冬妮,郭春明,刘实,等.吉林省水稻延迟型低温冷害气候风险评价与区划[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3,29(1):103-107. [5] 纪瑞鹏,陈鹏狮,冯锐,等.辽宁省农作物及自然物候对气候变暖的响应[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0):14764-14766. [6] 马树庆,刘玉英,王琪.玉米低温冷害动态评估和预测方法[J].应用生态学报,2006,17(10):1905-1910. [7] 冯玉香,何维勋.我国玉米霜冻害的时空分布[J].中国农业气象,2000,21(3):6-10. [8] 张继权,李宁.主要气象灾害风险评价与管理的数量化方法及其应用[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9] 马树庆,袭祝香,王琪.中国东北地区玉米低温冷害风险评估研究[J].自然灾害学报,2003,12(3):137-141. [10] 马树庆,王琪,王春乙,等.东北地区玉米低温冷害气候和经济损失风险分区[J].地理研究,2008,27(5):1169-1177. [11] 杨若子.东北地区玉米低温冷害指标及其风险研究[D].北京: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2. [12] 袭祝香,马树庆,王琪.东北区低温冷害风险评估及区划[J].自然灾害学报,2003,12(2):98-102. [13] 李文亮,张丽娟,张冬有.黑龙江省低温冷害风险评估与区划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9,23(10):149-153. [14] 王晾晾,连萍.东北三省玉米霜冻灾害风险评估及区划[C]//第十四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4分会场:极端天气事件与公共气象服务发展论坛论文集.北京,2012. [15] 高晓容,王春乙,张继权,等.东北地区玉米主要气象灾害风险评价与区划[J].中国农业科学,2014,47(24):4805-4820. [16] 潘铁夫,方展森.中国东北地区农作物冷害发生规律及防御途径[J].中国农业气象,1988,9(1):48-50. [17] 马树庆,刘铮,刘实,等.QX/T 88-2008,作物霜冻害等级[S].北京:气象出版社,2008. [18] 王晾晾,杨晓强,李帅,等.东北地区水稻霜冻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2,28(5):40-45. [19] 米娜,纪瑞鹏,张玉书,等.辽宁省玉米适宜播种期的热量资源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8):329-334. [20] 何维勋,冯玉香,曹永华.北京近50年初、终霜冻日的变化[J].中国农业气象,1992,13(4):33-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