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姚静, 井宇, 刘勇, 赵强, 王楠. 2016年陕西地区首场伴随“高架雷暴”区域性暴雪过程机理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8, 34(6): 24-32. |
[2] |
崔慧慧. 郑州地区一次冷锋后高架雷暴天气过程特征及成因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7, 33(6): 34-41. |
[3] |
王婷婷, 王宁, 姚瑶, 张梦远, 付冬雪, 杨雪艳. 东北冷涡背景下两类龙卷形成机制的对比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7, 33(6): 9-15. |
[4] |
李燕, 赛瀚, 刘静, 刘硕. 辽宁省短时强降水气候特征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7, 33(4): 56-63. |
[5] |
程相坤,程航,徐杰,马雁军. 一次黄海海雾成因分析及数值模拟试验[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3, 29(6): 15-23. |
[6] |
王宪彬,张建国,辛艳辉. 2010年8月19日阜新暴雨过程的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2, 28(5): 53-. |
[7] |
赵雅轩,梁军,石小龙,朱晶,刘小初. 2009年深冬辽宁雨转暴雪和大雪过程对比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0, 26(5): 30-35. |
[8] |
袁海豹,姜俊玲,张雪冬. 一次区域大暴雨过程的雷达回波特征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08, 24(4): 56-59. |
[9] |
黄振,宋煜,何玉科. 2004年8月3日大连大暴雨天气过程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06, 22(2): 38-41. |
[10] |
夏传栋,廖国进,周立宏. 2002年7月沈阳地区连续强雷暴天气成因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03, 19(3): 7-9. |
[11] |
沈玉敏,董桂兰,魏薇. 用数值预报产品分析2001年盛夏副高活动与辽宁暴雨的关系[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02, 18(4): 2-5. |
[12] |
黄阁. 2001年8月辽宁一次区域性暴雨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02, 18(3): 11-13. |
[13] |
宋新辉,鄢志宇. 利用T106风场资料识别切变线急流[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01, 17(3): 34-35. |
[14] |
张子峰,杨艳萍,王海滨. 用VC++实现9210卫星云图剪切及显示[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00, 16(4): 30-32. |
[15] |
王健. 1998年7月6日辽南暴雨天气过程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00, 16(3): 17-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