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林小红, 吴建成, 刘通易, 韩美, 郭弘, 柯小青. 三个典型登闽空心结构台风强降水分布差异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9, 35(1): 10-17. |
[2] |
梁碧玲, 张丽, 赖鑫, 魏晓琳. 深圳市臭氧污染特征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7, 33(1): 66-71. |
[3] |
吴庆梅, 刘卓, 张胜军, 李青春. 外来源影响北京地区空气质量的典型个例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6, 32(5): 25-31. |
[4] |
马启翔, 刘赵梅, 杜利劳. 西安南郊地区夏季降雨和风对可吸入颗粒物数浓度粒径分布的影响[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6, 32(5): 107-113. |
[5] |
史得道, 易笑园, 孙密娜, 王亚男. 影响天津地区两次北上热带气旋过程对比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6, 32(3): 19-27. |
[6] |
徐红, 晁华, 王文, 陈军庆. 东北冷涡暴雨落区统计与诊断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6, 32(3): 41-46. |
[7] |
姜荣, 陈亮, 象伟宁. 上海市极端高温天气变化特征[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6, 32(1): 66-74. |
[8] |
沈澄,颜廷柏,刘冬晴,李菁. 2008—2012年南京短时强降水特征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5, 31(1): 28-33. |
[9] |
张楠,易笑园,朱立娟,王庆元. 地面气旋影响下两次华北暴雪(雨)过程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4, 30(5): 7-14. |
[10] |
赵梓淇,李丽光,王宏博,赵先丽,万志红,董国平,吴晓鸣,房一和. 1961—2010年辽宁省高温日数和高温热浪特征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4, 30(5): 57-61. |
[11] |
廖荣伟,刘晶淼,白月明,安顺清,梁宏,卢建立,乐章燕,曹玉静6. 华北平原冬小麦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研究[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4, 30(5): 83-89. |
[12] |
祝小梅,朱弋. 1961—2009年新疆伊犁地区暴雨日数时空变化特征[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3, 29(5): 63-68. |
[13] |
李巧媛,唐明晖. 1962—2011年湖南省大暴雨时空分布特征[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3, 29(3): 52-57. |
[14] |
阎访,岳艳霞,张秉祥,廖颖慧. 石家庄地区大风日数气候变化特征[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3, 29(2): 81-88. |
[15] |
成海民,邱新法,李梦洁,刘皓波. 河北省月平均气温分布式模型应用研究[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3, 29(1): 55-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