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李永生, 王永光, 王莹. 黑龙江省夏季降水主模态异常型前兆信号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7, 33(3): 29-35. |
[2] |
陈淼,牛涛, 郭世昌,刘冀彦, 丁旭辉 . 2011年9月中国华西致灾暴雨环流特征及地形强迫效应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4, 30(4): 1-8. |
[3] |
茅海祥,王文. 1960—2010年中国南方地区夏季旱涝时空分布特征[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2, 28(1): 90-95. |
[4] |
高峰, 隋波, 孙鸿雁, 姚国友, 陈雷. 1951—2008年东北地区冬季气温变化及环流场特征[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1, 27(4): 12-16. |
[5] |
李明财,段丽瑶,杨艳娟,郭军. 天津市夏季降水日变化特征[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09, 25(6): 11-14. |
[6] |
吴艳青,崔锦,阎琦. 辽宁汛期暴雨的大气环流特征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09, 25(2): 38-44. |
[7] |
孙莹,万丽岩,江静. 辽宁降水分区变化特征及夏季降水影响因子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08, 24(3): 18-23. |
[8] |
韩艳凤,徐长哲. 半个世纪以来鞍山市春夏季降水的变化特征[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06, 22(3): 27-29. |
[9] |
金巍,曲岩,黄素文. 近50年营口夏季降水异常年与前期海气环流特征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06, 22(1): 17-20. |
[10] |
何金海,吴志伟,祁莉,姜爱军. 北半球环状模和东北冷涡与我国东北夏季降水关系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06, 22(1): 1-5. |
[11] |
夏梅艳,陈艳秋,初少霞,王俊国. 2005年辽宁夏季降水预测评述[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05, 21(4): 3-5. |
[12] |
龚强,汪宏宇. 我国东北夏季降水异常的时空结构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04, 20(1): 21-22. |
[13] |
于慧波,夏梅艳,李晶,袁湘菲. 2002年10月辽宁低温成因分析及预测[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03, 19(4): 2-4. |
[14] |
夏传栋,周立宏
. 我国东北冷害年环流特征研究[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03, 19(2): 16-18. |
[15] |
蒋大凯. 2002年辽宁春季透雨环流形势特征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03, 19(2): 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