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与环境学报 ›› 2013, Vol. 29 ›› Issue (1): 62-67.doi:
马晓刚1 罗思维2 舒海燕1 张旭1 张宏霞1 葛林3 沈南4 吴文杰5
MA Xiao-gang1 LUO Si-wei2 SHU Hai-yan1 ZHANG Xu1 ZHANG Hong-xia1 GE Lin3 SHEN Nan4 WU Wen-jie4
摘要: 利用MICAPS气象信息综合分析处理系统的历史气象资料,根据大雾形成的物理机制,对2008—2010年发生在中国典型区域大雾天气个例中主要影响因子进行分析,得出7个有利于区域大雾产生的因子。结果表明:7个因子中,逆温层厚度为20—200 hPa;地面温度露点差多小于1 ℃,前一日多小于3℃;近地面湿空气厚度0.05—0.70 km;逆温层极值点0 ℃线是雾淞产生特征线;地面偏南风风速为2—6 m·s-1;气温为-15.0~20.0 ℃,其中,-5.0~5.0 ℃占比例最大,0 ℃线是大雾发生的特征线;变性或减弱的高气压。7个因子均有12—24 h的超前特征,经过叠加,构成了“大雾落区基本概念模型”。根据模型建立了大雾落区预报业务系统。理论检验表明,区域大雾预报时效可提前到12—24 h,24 h区域大雾预报准确率为8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