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周德平, 苏航, 耿树江, 王扬锋, 洪也, 刘宁微. 辽沈地区不同高度大气冰核数浓度的飞机观测[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8, 34(6): 133-139. |
[2] |
翟晴飞, 敖雪, 袁健, 单楠, 刘继, 曹剑秋. 基于区域历史回归法的辽宁地区一次人工增雨作业效果检验[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7, 33(6): 96-104. |
[3] |
郑凯, 安英玉, 韩书新, 李鹏, 高倩楠, 李冬楠. 高纬地区一次飞机人工增雨作业综合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7, 33(6): 105-111. |
[4] |
李红斌, 傅瑜, 张靖萱, 赵繁盛, 盖晓波, 何阳. 大连市冬季大气污染数值模拟及其对人工增雨(雪)作业的指示作用[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7, 33(5): 10-16. |
[5] |
艾凯, 郑益群, 曾新民, 陈浩伟. WRF模式不同云微物理方案对华西秋雨模拟影响[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6, 32(2): 1-10. |
[6] |
杨旭,袁健,班显秀,李淳,马兴明,石成磊. 辽宁省人工增雨数据集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09, 25(5): 36-39. |
[7] |
梁红,张涛,李琳,崔劲松,方娟,张绍勇. 沈阳市乡级人工增雨作业指标预报研究及系统的开发与应用[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09, 25(5): 44-47. |
[8] |
朱坤,刘华强,丁守智,刘宇丹. 长江中下游一次暴雪冻雨微物理过程模拟研究[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09, 25(3): 1-7. |
[9] |
房彬,肖辉,班显秀,宫蔚蔚. 一次人工增雨作业中CA-FCM与其他评估方案的比较研究[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08, 24(4): 13-18. |
[10] |
杨旭,周德平,苏景宝. 辽宁人工增雨示范区降水云系与降水量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06, 22(5): 36-39. |
[11] |
刘玉梅. 大庆市云水资源开发潜力估算 [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06, 22(2): 59-61. |
[12] |
周晓珊,杨森,王吉宏. 中尺度数值预报产品在人工增雨作业中的释用[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06, 22(2): 1-5. |
[13] |
班显秀,王吉宏. 一种评估人工增雨量对水资源量贡献的计算方法[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05, 21(3): 25-26. |
[14] |
刘健,于勇,蒋彤,陈知新,米长树. 吉林省层状云中过冷水含量分布特征及人工增雨潜力研究[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04, 20(4): 29-30. |
[15] |
濮文耀,张殿刚,李红傧,丁合盛. 碧流河水库流域人工增雨的强降水天气类型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04, 20(4): 33-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