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张滢滢, 陈明, 陈丽英. 海口市重污染天气潜在源分析研究[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9, 35(2): 107-111. |
[2] |
李燕, 刘晓初, 赛瀚, 张彩凤, 赵惠芳. 大连地区一次局地大暴雨过程中尺度特征及加密自动气象站数据的应用[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8, 34(3): 9-17. |
[3] |
梁碧玲, 张丽, 赖鑫, 魏晓琳. 深圳市臭氧污染特征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7, 33(1): 66-71. |
[4] |
孙欣, 陈传雷, 梁寒, 杨青, 贺慧, 陆井龙, 赵明. 辽宁地区大暴雨环境场和物理量场合成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6, 32(5): 40-46. |
[5] |
王晓玲, 王艳杰, 陈赛男, 李银娥, 钟敏. 鄂东北地区两次大暴雨过程中尺度对流系统特征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6, 32(4): 1-11. |
[6] |
沈澄,颜廷柏,刘冬晴,李菁. 2008—2012年南京短时强降水特征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5, 31(1): 28-33. |
[7] |
杨青,韩秀君,高松影,阎琦,卢秉红,田莉. 1960—2011年辽宁省大暴雨时空分布特征[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5, 31(1): 34-42. |
[8] |
赵梓淇,李丽光,王宏博,赵先丽,万志红,董国平,吴晓鸣,房一和. 1961—2010年辽宁省高温日数和高温热浪特征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4, 30(5): 57-61. |
[9] |
袭祝香,纪玲玲,张硕. 吉林省重大暴雨过程影响损失评估模型的建立[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4, 30(5): 141-145. |
[10] |
李国翠,孙云,李国平,张立霞. “20110809”石家庄西部大暴雨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3, 29(5): 1-5. |
[11] |
祝小梅,朱弋. 1961—2009年新疆伊犁地区暴雨日数时空变化特征[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3, 29(5): 63-68. |
[12] |
阎访,岳艳霞,张秉祥,廖颖慧. 石家庄地区大风日数气候变化特征[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3, 29(2): 81-88. |
[13] |
李安泰,何宏让,张云. WRF模式对舟曲“0808”特大泥石流暴雨的数值模拟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2, 28(2): 54-59. |
[14] |
姬兴杰,朱业玉,顾万龙,张贵龙,苗冬. 河南省大风日数时空分布及其对沙尘天气的影响[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2, 28(1): 31-37. |
[15] |
王传辉, 周顺武, 时刚. 1967—2008年青藏高原汛期不同强度降水日数变化[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1, 27(4): 17-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