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张弛, 刘钧, 李旭光, 张淇海, 杨毕宣, 杨俊. 基于可见光—红外图像信息融合的云状识别方法[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8, 34(1): 82-90. |
[2] |
任丽,杨艳敏,金磊,韩冰,关铭. 一次东北冷涡暴雨数值模拟及动力诊断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4, 30(4): 19-25. |
[3] |
高松影,李慧琳,宋丽丽,赵婷婷,徐璐璐 . 丹东冬季降水相态判据研究[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4, 30(2): 38-44. |
[4] |
卢焕珍,刘一玮, 张楠 . 海河流域切变线类暴雨成因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4, 30(1): 15-22. |
[5] |
王承伟,徐海明,任丽,陈莉. 东北冷涡客观识别方法的研究[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2, 28(2): 1-4. |
[6] |
蒋大凯,乔小湜,张宁娜,朱天华. 2009年2月辽宁一次暴雪过程动力条件诊断[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2, 28(1): 17-23. |
[7] |
张晓东. 2009年7月17日唐山地区强降水成因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1, 27(1): 48-53. |
[8] |
庄晓翠,赵正波,张林梅,田忠锋. 新疆阿勒泰地区一次罕见暴雪天气过程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0, 26(6): 24-30. |
[9] |
阎访,王丽荣,李宝莉,庞谦. 石家庄一次秋季罕见暴雪天气过程物理诊断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0, 26(5): 17-24. |
[10] |
丰晓君邹积慧吴文杰侯国成蔡婷. 庄河地区一次大暴雨过程的多因子诊断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08, 24(6): 12-18. |
[11] |
王吉宏,宫福久. 人工防雹作业技术的研究[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03, 19(3): 24-26. |
[12] |
夏传栋,廖国进,周立宏. 2002年7月沈阳地区连续强雷暴天气成因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03, 19(3): 7-9. |
[13] |
李长青,王瀛,张大旭. 2001年夏季多雨时段环流形势特征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03, 19(3): 5-6. |
[14] |
沈玉敏,董桂兰,魏薇. 用数值预报产品分析2001年盛夏副高活动与辽宁暴雨的关系[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02, 18(4): 2-5. |
[15] |
黄阁. 2001年8月辽宁一次区域性暴雨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02, 18(3): 11-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