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丁国香, 刘安平, 杨彬. 黄山冬半年云海预报研究[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9, 35(2): 97-101. |
[2] |
王秀英, 廖留峰, 王俊杰. 基于多元线性回归的滇西南短时强降水预报模型研究[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9, 35(2): 15-22. |
[3] |
朱佳蓉, 漆梁波. 上海地区辐射雾演变成因及模式预报[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7, 33(1): 1-11. |
[4] |
黄容 郭丽娜 马艳 于粟冰. 2006—2012年青岛市空气质量与气象条件的关系[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5, 31(2): 37-43. |
[5] |
程相坤,程航,徐杰,马雁军. 一次黄海海雾成因分析及数值模拟试验[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3, 29(6): 15-23. |
[6] |
李延江, 王新龙, 居丽玲, 龚宇, 边清河, 卢宪梅. 卫星云图在海岸带大雾天气监测及预警中的应用[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1, 27(6): 56-65. |
[7] |
胡迪. 一种夏季强雷雨预报因子的选取方法[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06, 22(3): 63-65. |
[8] |
孙连强,柳淑萍,高松影,曹士民,王文武,范希斌. 丹东附近海域海雾产生的条件及天气学预报方法[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06, 22(1): 25-28. |
[9] |
杨文艳. 辽宁汛期降水模糊聚类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04, 20(1): 7-8. |
[10] |
祝其江,宋新辉,赵玉华,鄢志宇,李灼俦,吴海青. 汛期大—暴雨过程长期预报方法的研究[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01, 17(2): 2-4. |
[11] |
梁军,李燕. 大连及其近海海雾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00, 16(1): 5-8. |
[12] |
王天奎,丁汉泽,李丹. 北上气旋强雷雨数据化预报模式[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00, 16(1): 9-10. |
[13] |
陈力强,张立祥,曹汝佶,韩秀君,刘文明. 辽宁暴雨数值预报产品释用预报方法[J]. 气象与环境学报, 1999, 15(2): 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