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胡鹏宇, 徐爽, 陈传雷, 杨磊, 纪永明, 孙丽. 辽宁省3次暴雪天气过程雷达特征对比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8, 34(3): 18-27. |
[2] |
马小会, 廖晓农, 唐宜西, 孙兆彬, 李梓铭. 北京地区重空气污染天气分型及个例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7, 33(5): 53-60. |
[3] |
孙欣, 陈传雷, 梁寒, 杨青, 贺慧, 陆井龙, 赵明. 辽宁地区大暴雨环境场和物理量场合成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6, 32(5): 40-46. |
[4] |
高松影, 赵婷婷, 宋丽丽, 杨青, 韩卫东, 罗箭宇, 白华. 2013年7月辽宁省降水异常物理机制研究[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6, 32(4): 12-22. |
[5] |
陈渤黎, 雷正翠, 吴建秋, 吴晶璐, 黄文彦. 常州地区一次持续性霾天气过程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6, 32(3): 34-40. |
[6] |
赵娜,尹志聪,吴方. 北京一次持续性雾、霾的特征和成因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4, 30(5): 15-20. |
[7] |
王西磊,孟宪贵,赵京峰. 2011年12月3—7日山东省连续大雾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3, 29(5): 20-25. |
[8] |
张雪梅,陈莉,朱海霞,兰博文,王冀. 1980—2009年黑龙江省玉米种植期低温冷害环流形势[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3, 29(3): 48-51. |
[9] |
阎访,陈静,卞韬,廖颖慧,张翠华. 一次雷暴大风的物理环境场和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3, 29(1): 33-39. |
[10] |
刘家峻,于江龙,梅娜,徐建. 2009年11月石家庄暴雪天气过程诊断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2, 28(5): 75-. |
[11] |
张晓东. 2009年7月17日唐山地区强降水成因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1, 27(1): 48-53. |
[12] |
秦娟娟,王静,程建光. 2008年青岛市一次典型大气外来源输送污染过程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0, 26(6): 35-39. |
[13] |
赵雅轩,梁军,石小龙,朱晶,刘小初. 2009年深冬辽宁雨转暴雪和大雪过程对比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0, 26(5): 30-35. |
[14] |
王宪彬,张旭,辛艳辉. 东北地区一次暴雨过程的落区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0, 26(5): 36-40. |
[15] |
梁红,马福全,李大为,刘建国,魏红,方斌. “2009.2”沈阳暴雪天气诊断与预报误差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0, 26(4): 22-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