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朱敏,袁建辉. 1961—2010年江苏省农业气候资源演变特征[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3, 29(3): 69-77. |
[2] |
刘景利,纪仰慧,米娜,胡丹,史奎桥,周丽娜,李石,蔡福. B2气候情景下2011—2050年辽宁农业气候资料演变特征[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2, 28(6): 81-87. |
[3] |
赵庆由,明庆忠. 1971—2009年金沙江流域气候变化特征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0, 26(6): 18-23. |
[4] |
杨惜春. 我国气候资源保护立法初探[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07, 23(2): 57-62. |
[5] |
杨惜春. 气候资源的法律概念及其属性探讨[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07, 23(1): 39-44. |
[6] |
靳君. 辽宁能源水资源与环境问题探讨[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06, 22(5): 50-52. |
[7] |
毕伯钧,宋仁锋,魏军. 近45年本溪地区生态与环境变化特征及生态与环境质量评估的研究[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05, 21(4): 22-25. |
[8] |
赵元茂,杞明辉. 全球变化中的我国云南气候与生态响应[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05, 21(1): 20-21. |
[9] |
丘振中,杜尧东. 广东省气候生态环境监测总体构思[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05, 21(1): 18-19. |
[10] |
何平,魏军,吉奇. 浅析气候资源变化对本溪农业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05, 21(1): 15-17. |
[11] |
李春强. 河北省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建设初探[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04, 20(4): 23-24. |
[12] |
吴家兴,杜尧东. 广东顺德地区鱼塘生态环境监测服务系统的设计框架[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04, 20(4): 25-26. |
[13] |
邓卓,王晓霞,徐淑贤,戴修峰. 近10年朝阳地区生态灾害初步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04, 20(3): 10-11. |
[14] |
赵玉莲,张翠艳
. 从锦州连续干旱分析水资源与生态环境变化[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04, 20(1): 29-29. |
[15] |
戴廷仁,王震,赵春雨. 辽宁气候资源变化及评估系统[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02, 18(2): 31-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