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胡亚旦,周自江.中国霾天气的气候特征分析[J].气象,2009,35(7):73-78. [2] 伍红雨,杜尧东,何健,等.华南霾日和雾日的气候特征及变化[J].气象,2011,37(5):607-614. [3] 靳利梅,史军.上海雾和霾日数的气候特征及变化规律[J].高原气象,2008,27(S1):138-143. [4] 付桂琴,张迎新,谷永利,等.河北省霾日变化及成因[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4,30(1):51-56. [5] 刘玉兰,梁培,刘娟,等.1961-2008年银川市灰霾天气的气候特征[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2,28(1):55-58. [6] 张人禾,李强,张若楠.2013年1月中国东部持续性强雾霾天气产生的气象条件分析[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4,44(1):27-36. [7] 郑庆锋,史军.上海霾天气发生的影响因素分析[J].干旱气象,2012,30(3):367-373. [8] 张小曳,孙俊英,王亚强,等.我国雾-霾成因及其治理的思考[J].科学通报,2013,58(13):1178-1187. [9] 高歌.1961-2005年中国霾日气候特征及变化分析[J].地理学报,2008,63(7):761-768. [10] 宋连春,高荣,李莹,等.1961-2012年中国冬半年霾日数的变化特征及气候成因分析[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3,9(5):313-318. [11] 白志鹏,蔡斌彬,董海燕,等.灰霾的健康效应[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6,28(3):198-201. [12] 吴兑.再论都市霾与雾的区别[J].气象,2006,32(4):9-15. [13] 吴兑.关于霾与雾的区别和灰霾天气预警的讨论[J].气象,2005,31(4):3-7. [14] 吴兑.霾与雾的识别和资料分析处理[J].环境化学,2008,27(3):327-330. [15] 秦世广,石广玉,陈林,等.利用地面水平能见度估算并分析中国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长期变化特征[J].大气科学,2010,34(2):449-4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