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刘玉兰,梁培,刘娟,等.1961-2008年银川市灰霾天气的气候特征[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2,28(1):55-58. [2] 吴兑,毕雪岩,邓雪娇,等.珠江三角洲大气灰霾导致能见度下降问题研究[J].气象学报,2006,64(4):510-517. [3] 吴兑,廖国莲,邓雪娇,等.珠江三角洲霾天气的近地层输送条件研究[J].应用气象学报,2008,19(1):1-9. [4] 牛彧文,顾骏强,浦静姣,等.浙江城市区域灰霾天气的长期变化[J].热带气象学报,2010,26(6):807-812. [5] 陈丽芳.杭州市灰霾气候特征及与清洁过程的对比分析[J].科技通报,2012,28(7):31-35. [6] 戴永立,陶俊,林泽健,等.2006-2009年我国超大城市霾天气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J].环境科学,2013,34(8):2926-2932. [7] 岳建华,陶俊,林泽健,等.成都春季生物质燃烧和沙尘期间气溶胶散射特征及其重建[J].环境科学,2012,33(7):2151-2156. [8] 中国气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QX/T113-2010)[S].北京:气象出版社,2010. [9] 环境保护部.HJ633-2012,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技术规定(试行)[S].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2. [10] 毛宇清,李聪,沈澄.两次秸秆焚烧污染过程的气象条件对比分析[J].气象,2013,39(11):1473-1480. [11] 吴兑,廖碧婷,吴蒙,等.环首都圈霾和雾的长期变化特征与典型个例的近地层输送条件[J].环境科学学报,2014,34(1):1-11. [12] 杜荣光,齐冰,郭惠惠,等.杭州市大气逆温特征及对空气污染物浓度的影响[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1,27(4):49-53. [13] 肖安,徐星生,卢敏.江西省一次冷空气过程中的灰霾天气过程分析[J].气象科技,2010,38(1):49-52. [14] 程水源,郝瑞霞.石家庄市垂直大气温度层结及混合层高度研究[J].环境科学丛刊,1990,11(1):54-57. [15] 程水源,席德立,张宝宁,等.大气混合层高度的确定与计算方法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1997,7(6):513-516. [16] 叶堤,王飞,陈德蓉.重庆市多年大气混合层厚度变化特征及其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分析[J].气象与环境学报,2008,24(4):41-44. [17] 张云海,孙财涛,杨洪斌,等.基于逐步回归分析方法的PM10浓度预报模型[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9,32(5):100-102. [18] 黄嘉佑.气象统计分析与预报方法(3版)[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4:58. [19] 古金霞,白志鹏,刘爱霞,等.天津市灰霾评价等级指标体系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0,32(8):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