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张勇, 陈兰英, 刘婷, 等. 峨眉山景区负氧离子浓度变化特征及预测模型研究[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8, 34 (2): 61- 68.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18.02.008
|
2 |
王向华, 高建云. 空气负离子中的物理机制[J]. 现代物理知识, 2007, 19 (4): 16- 18.
|
3 |
高瑶瑶, 熊咏梅, 潘勇军. 石门国家森林公园负离子浓度动态变化及评价[J]. 广东园林, 2019, 41 (5): 37- 41.
|
4 |
胡梦玲, 庆涛, 朱鑫君, 等. 江宁区负氧离子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因素关系[J].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21, 44 (S2): 32- 40.
|
5 |
李冰. 黑龙江省森林植物园空气负离子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研究[D]. 哈尔滨: 东北林业大学, 2016.
|
6 |
陈兵红, 应俊辉, 靳全锋, 等. 白云山国家森林公园空气负氧离子分布特征[J]. 浙江农业科学, 2019, 60 (2): 337-339, 342.
|
7 |
司宝华, 吴晓丽. 银川市览山公园空气负氧离子浓度研究[J]. 安徽农学通报, 2019, 25 (12): 127-128, 135.
|
8 |
彭春梅, 谢东海, 王旭, 等. 海口火山口国家地质公园空气负氧离子及影响因素研究[J]. 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 38 (1): 95- 104.
|
9 |
吕国红, 贾庆宇, 王笑影, 等. 芦苇湿地大气负氧离子变化特征及影响分析[J].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8, 41 (S1): 72- 76.
|
10 |
李巧云, 李高飞, 廖菊阳, 等. 湖南省森林植物园空气负氧离子浓度特征及影响要素研究[J]. 湖南林业科技, 2019, 46 (1): 18- 23.
|
11 |
周晓香, 洪辉, 王钰. 资溪县城空气负离子特征及与气象因子相关性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07, 23 (6): 32- 34.
|
12 |
王薇. 空气负离子浓度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J]. 生态环境学报, 2014, 23 (6): 979- 984.
|
13 |
中国气象局. 地面气象观测资料质量控制(QX/T 118—2010)[S]. 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10.
|
14 |
丰一鸣. 城市生态系统不同生境空气负氧离子浓度时空特征[D]. 呼和浩特: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7.
|
15 |
韦朝领, 王敬涛, 蒋跃林, 等. 合肥市不同生态功能区空气负离子浓度分布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J]. 应用生态学报, 2006, 17 (11): 2158- 2162.
|
16 |
邵海荣, 贺庆棠, 阎海平, 等. 北京地区空气负离子浓度时空变化特征的研究[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5, 27 (3): 35- 39.
|
17 |
黄向华, 王健, 曾宏达, 等. 城市空气负离子浓度时空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综述[J]. 应用生态学报, 2013, 24 (6): 1761- 1768.
|
18 |
朱怡诺, 崔丽娟, 李伟. 湿地环境中负(氧)离子研究概述[J]. 山东林业科技, 2018, 48 (3): 96-99, 108.
|
19 |
丛菁, 孙立娟. 大连市负氧离子浓度分布及预测模型的建立[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0, 26 (4): 44- 47.
|
20 |
章志攀, 俞益武, 张明如, 等. 天目山空气负氧离子浓度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J]. 浙江农林学院学报, 2008, 25 (4): 481- 485.
|
21 |
谭静, 陈正洪, 罗学荣, 等. 湖北省旅游景区大气负氧离子浓度分布特征以及气象条件的影响[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7, 26 (2): 314- 323.
|
22 |
张曼义, 丁国香, 杨伟, 等. 城市公园与高山茶园负氧离子浓度对比分析及气象要素影响[J]. 中低纬山地气象, 2023, 47 (4): 20- 24.
|
23 |
龙凤翔, 张瑀琳. 桂林城区大气能见度与颗粒物浓度和气象因子关系研究[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20, 36 (1): 21- 27.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20.01.003
|
24 |
彭琳玉, 许方岳, 王立夫, 等. 九连山国家森林公园负氧离子浓度时空变化及影响要素研究[J].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20, 35 (5): 233- 239.
|
25 |
顾小丽, 钱燕珍, 鲍岳建, 等. 宁波市负氧离子浓度分布与预测模型及其在旅游气象中的应用[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3, 29 (6): 128- 133.
|
26 |
刘凡, 谭钦文, 江霞, 等. 成都市冬季相对湿度对颗粒物浓度和大气能见度的影响[J]. 环境科学, 2018, 39 (4): 1466- 1472.
|
27 |
姚青, 蔡子颖, 韩素芹, 等. 天津冬季相对湿度对气溶胶浓度谱分布和大气能见度的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 (3): 596- 603.
|
28 |
蔚丹丹. 旅游气候舒适性评价: 理论、模型与实证[D].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22.
|
29 |
郁珍艳, 李正泉, 樊高峰, 等. 浙江省气象及环境因子对负氧离子浓度的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 2023, 43 (2): 514- 524.
|
30 |
栾兆鹏, 卢慧超, 李恬, 等. 降水和风对泰安地区PM2.5浓度的影响及区域传输研究[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21, 37 (3): 33- 39.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21.03.005
|
31 |
张楠, 尚可政, 徐军昶, 等. 西安浐灞生态区降雨及气象环境因素对负氧离子浓度的影响分析[J]. 甘肃科学学报, 2020, 32 (4): 43- 49.
|
32 |
黄世成, 徐春阳, 周嘉陵. 城市和森林空气负离子浓度与气象环境关系的通径分析[J]. 气象, 2012, 38 (11): 1417- 14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