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李爽, 丁治英, 赵欢, 邢蕊, 康晓玉, 韩艳凤. 2014年辽宁地区一次短时暴雨过程多尺度特征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8, 34(6): 75-83. |
[2] |
米娜, 蔡福, 张玉书, 赵一俊, 张淑杰, 纪瑞鹏, 王阳, 王贺然, 隋明. 雨养作物产量差研究进展[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8, 34(6): 140-147. |
[3] |
易雪, 李得勤, 赵春雨, 周晓宇, 崔妍, 侯依玲. 基于WRF张弛方法的辽宁地区动力降尺度研究[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8, 34(2): 1-10. |
[4] |
张弛, 刘钧, 李旭光, 张淇海, 杨毕宣, 杨俊. 基于可见光—红外图像信息融合的云状识别方法[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8, 34(1): 82-90. |
[5] |
朱业玉, 宋丽莉, 姬兴杰, 孟寒冬, 李凤秀, 罗璇. 基于分段三次样条函数逐时气象资料模拟方法研究[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7, 33(2): 44-52. |
[6] |
王涛, 王乙舒, 崔妍, 敖雪, 赵春雨, 王颖, 周晓宇, 侯依玲, 刘鸣彦, 顾正强. 气候模式对东北三省降水模拟能力评估及预估[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6, 32(5): 52-60. |
[7] |
吴昌广, 房雅萍, 林姚宇, 马晓阳, 王耀武, 王克桓. 湿热地区街头绿地微气候效应数值模拟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6, 32(5): 99-106. |
[8] |
陈刚, 李克非, 杨洪斌, 邹旭东, 田广元, 翟晴飞, 胡伟. 基于CFD模型风能资源模拟应用进展[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6, 32(5): 160-164. |
[9] |
陈渤黎, 雷正翠, 吴建秋, 吴晶璐, 黄文彦. 常州地区一次持续性霾天气过程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6, 32(3): 34-40. |
[10] |
艾凯, 郑益群, 曾新民, 陈浩伟. WRF模式不同云微物理方案对华西秋雨模拟影响[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6, 32(2): 1-10. |
[11] |
江杨, 何志新, 周昆, 朱红芳, 王东勇. 安徽地区山地与平原冻雨天气成因及特征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6, 32(2): 11-17. |
[12] |
史珺, 李明财, 曹经福, 郭军, 熊明明. 天津市典型办公建筑极端能耗气候响应特征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6, 32(2): 72-78. |
[13] |
刘冬韡 敖翔宇 谈建国 崔林丽. 上海城市精细化地表温度分布模拟[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5, 31(2): 59-68. |
[14] |
魏敏. BCC_CSM气候系统模式移植优化及其气候模拟验证[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5, 31(1): 101-105. |
[15] |
张宁,苏爱芳. 豫西地形对一次强降水过程的影响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4, 30(6): 16-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