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李爽, 丁治英, 赵欢, 邢蕊, 康晓玉, 韩艳凤. 2014年辽宁地区一次短时暴雨过程多尺度特征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8, 34(6): 75-83. |
[2] |
周德平, 苏航, 耿树江, 王扬锋, 洪也, 刘宁微. 辽沈地区不同高度大气冰核数浓度的飞机观测[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8, 34(6): 133-139. |
[3] |
翟晴飞, 敖雪, 袁健, 单楠, 刘继, 曹剑秋. 基于区域历史回归法的辽宁地区一次人工增雨作业效果检验[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7, 33(6): 96-104. |
[4] |
郑凯, 安英玉, 韩书新, 李鹏, 高倩楠, 李冬楠. 高纬地区一次飞机人工增雨作业综合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7, 33(6): 105-111. |
[5] |
李红斌, 傅瑜, 张靖萱, 赵繁盛, 盖晓波, 何阳. 大连市冬季大气污染数值模拟及其对人工增雨(雪)作业的指示作用[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7, 33(5): 10-16. |
[6] |
吴昌广, 房雅萍, 林姚宇, 马晓阳, 王耀武, 王克桓. 湿热地区街头绿地微气候效应数值模拟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6, 32(5): 99-106. |
[7] |
艾凯, 郑益群, 曾新民, 陈浩伟. WRF模式不同云微物理方案对华西秋雨模拟影响[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6, 32(2): 1-10. |
[8] |
江杨, 何志新, 周昆, 朱红芳, 王东勇. 安徽地区山地与平原冻雨天气成因及特征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6, 32(2): 11-17. |
[9] |
邹旭东,杨洪斌,张云海,刘玉彻,汪宏宇. 辽宁中部城市灰霾天气数值模拟[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4, 30(6): 92-99. |
[10] |
张楠,易笑园,朱立娟,王庆元. 地面气旋影响下两次华北暴雪(雨)过程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4, 30(5): 7-14. |
[11] |
王开燕,邓涛,邓雪娇,李海洋, 赵小伟,祁秀香. 灰霾数值预报系统对不同天气型过程数值模拟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4, 30(5): 21-26. |
[12] |
任丽,杨艳敏,金磊,韩冰,关铭. 一次东北冷涡暴雨数值模拟及动力诊断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4, 30(4): 19-25. |
[13] |
汪靖, 赵玉洁, 吴振玲, 蔡子颖 . 混合层的建立对一次强阵风天气过程的影响[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4, 30(4): 26-33. |
[14] |
周后福, 张永芹, 孙金贺, 张屏,王苏瑶,邓淑梅. 淮北夏半年大风预报方法的建立及检验[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3, 29(6): 37-41. |
[15] |
程相坤,程航,徐杰,马雁军. 一次黄海海雾成因分析及数值模拟试验[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3, 29(6): 15-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