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丁国香, 刘安平, 杨彬. 黄山冬半年云海预报研究[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9, 35(2): 97-101. |
[2] |
王秀萍, 金巍, 王岩, 侯彦泽, 高磊. 大连地区雷暴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严重年大气环流背景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9, 35(2): 61-68. |
[3] |
姚静, 井宇, 刘勇, 赵强, 王楠. 2016年陕西地区首场伴随“高架雷暴”区域性暴雪过程机理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8, 34(6): 24-32. |
[4] |
刘希文, 李得勤, 韦惠红, 徐双柱, 苟阿宁. 2013年湖北地区两次雷暴大风过程环境及雷达回波特征[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8, 34(1): 1-10. |
[5] |
朱浩, 孙浩, 王凯, 江梦天, 段春锋, 程向阳. 安徽省云地闪密度与雷暴日数关系的研究[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8, 34(1): 61-68. |
[6] |
崔慧慧. 郑州地区一次冷锋后高架雷暴天气过程特征及成因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7, 33(6): 34-41. |
[7] |
郜凌云, 栾健, 王迪, 马虹旭, 栾澜. 辽宁省内陆与沿海城市雷暴活动特征对比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7, 33(2): 95-100. |
[8] |
孔德兵, 汪结华, 尚可政, 叶伟, 赵文婧, 王式功, 杨流贵. 基于天气分型和物理量诊断西北地区东部雷暴预报方法研究[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6, 32(5): 32-39. |
[9] |
马永忠, 黄英华, 刁军, 唐远明. 辽西地区降水农业满足度与干旱发生规律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6, 32(5): 131-138. |
[10] |
毛炜峄, 陈颖, 曹兴. 单站寒潮降温过程强度评估指标及其在乌鲁木齐市的应用[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6, 32(5): 139-146. |
[11] |
王囝囝, 黄振, 邹善勇, 刘晓初. 大连地区短时强降水天气特征及预报指标研究[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6, 32(4): 32-38. |
[12] |
张淑杰, 孙立德, 马成芝, 张菁, 陈艳秋, 李广霞, 韩秀君, 吴曼丽, 郭海. 日光温室番茄低温冻害指标确定及温度预报模型建立[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6, 32(4): 98-105. |
[13] |
梁维亮, 屈梅芳, 赖珍权, 农孟松. 广西地区一次强雷暴天气过程雷达特征及环境场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6, 32(3): 10-18. |
[14] |
韩秀君,孙晓巍,李爽,王明华,李广霞,陈宇,王桂春. 辽宁暴雨致灾指标及灾害影响预评估[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4, 30(6): 80-84. |
[15] |
孙东磊,魏瑞江,王鑫,崔合义,杨丽娜. 冀中“寿光五代”温室番茄冻害气象指标及时间变化特征[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4, 30(5): 106-1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