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王新伟, 张宇星, 魏芳芳. 山岳型风景区最高最低气温预报方法研究[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9, 35(2): 92-96. |
[2] |
李义宇, 杨鸿儒, 王楠, 李军霞, 姚佳林. 太原市一次重污染天气过程的成因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8, 34(2): 11-18. |
[3] |
李晓岚, 刘旸, 栾健, 马雁军, 王扬锋, 张婉莹. 基于BP人工神经网络法沈阳市PM2.5质量浓度集成预报试验[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8, 34(2): 100-106. |
[4] |
程月星, 戴健, 王玮琦, 李艳. 北京市朝阳区重空气污染天气类型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7, 33(5): 44-52. |
[5] |
马小会, 廖晓农, 唐宜西, 孙兆彬, 李梓铭. 北京地区重空气污染天气分型及个例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7, 33(5): 53-60. |
[6] |
陈磊, 俞科爱, 林宏伟, 孙军波, 蒋飞燕, 孙仕强. 宁波市大气混合层厚度变化特征及其与空气污染的关系[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7, 33(4): 40-47. |
[7] |
李怀川, 陈宣淼, 叶子祥, 吴贤笃. 浙江省重度空气污染过程时空变化特征[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7, 33(3): 68-79. |
[8] |
陈镭, 马井会, 甄新蓉, 曹钰. 上海地区空气污染变化特征及其气象影响因素[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7, 33(3): 59-67. |
[9] |
安娟, 王鹏, 吴振东, 芦晓彤, 卢卓义, 刘春明. 2006-2012年辽阳市PM10时空变化特征[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6, 32(6): 52-57. |
[10] |
白雪, 张翠艳, 纪源, 杨桂娟, 张放, 史虹婷, 温舟. 锦州市空气质量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条件关系[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6, 32(2): 52-58. |
[11] |
胡春梅, 刘德, 陈道劲. 重庆地区两次连续空气污染天气过程对比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6, 32(1): 25-32. |
[12] |
冀翠华,王式功,王敏珍,尚可政. 2001—2012年北京市空气污染指数节气分布及其与气象要素的关系[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4, 30(6): 108-114. |
[13] |
祁栋林, 张加昆, 李晓东, 魏鸿业, 王力,马明亮,孔维强, 肖宏斌, 张娟. 2001—2011年西宁市空气质量特征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4, 30(2): 51-59. |
[14] |
管琴,李青平,黄铃光,李杰. 太原雾天能见度预报[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3, 29(4): 47-53. |
[15] |
张晓云,郭虎,易笑园,朱玉强,张广泉,汪靖. 天津市秋季典型环境污染过程个例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2, 28(4): 33-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