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姚静, 井宇, 刘勇, 赵强, 王楠. 2016年陕西地区首场伴随“高架雷暴”区域性暴雪过程机理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8, 34(6): 24-32. |
[2] |
胡鹏宇, 徐爽, 陈传雷, 杨磊, 纪永明, 孙丽. 辽宁省3次暴雪天气过程雷达特征对比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8, 34(3): 18-27. |
[3] |
于志明, 王驷鹞, 马冬亮. 渤海海洋气象灾害天气分型与预报指标研究[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8, 34(1): 106-111. |
[4] |
王婷婷, 王宁, 姚瑶, 张梦远, 付冬雪, 杨雪艳. 东北冷涡背景下两类龙卷形成机制的对比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7, 33(6): 9-15. |
[5] |
崔慧慧. 郑州地区一次冷锋后高架雷暴天气过程特征及成因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7, 33(6): 34-41. |
[6] |
郑凯, 安英玉, 韩书新, 李鹏, 高倩楠, 李冬楠. 高纬地区一次飞机人工增雨作业综合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7, 33(6): 105-111. |
[7] |
张秋晨, 龚佃利, 王俊, 张洪生. 基于地基微波辐射计反演的济南地区水汽及云液态水特征[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7, 33(5): 35-43. |
[8] |
李燕, 赛瀚, 刘静, 刘硕. 辽宁省短时强降水气候特征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7, 33(4): 56-63. |
[9] |
王宁, 秦玉琳, 姚帅, 王婷婷, 牛立强. 不同触发条件下吉林省一次极端暴雪大风天气过程诊断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7, 33(3): 1-9. |
[10] |
刘飞, 肖鹏, 黄宁立, 方哲卿, 谢潇. 上海地区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灾害成因及预警研究[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7, 33(2): 28-36. |
[11] |
马素艳, 张超, 史金丽. 回流与倒槽作用引发的内蒙古自治区两次暴雪天气过程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7, 33(1): 19-25. |
[12] |
李崇, 吉曹翔, 夏传栋, 张治, 李典, 孟鹏, 班伟龙, 梁红. 沈阳地区强对流天气潜势预报环境参数特征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6, 32(6): 43-51. |
[13] |
周丽雅, 王凯, 刘倪. 基于Logistic回归蚌埠地区致灾雷电预报研究[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6, 32(5): 147-153. |
[14] |
张宁,苏爱芳. 豫西地形对一次强降水过程的影响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4, 30(6): 16-24. |
[15] |
王颖,刘一玮,何群英,李英华. 天津局地暴雨特征及落区预报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4, 30(6): 52-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