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巫俊威, 赵胡笳, 杨东, 魏垚. 基于地基观测的成都彭州气溶胶光学特性研究[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9, 35(2): 32-39. |
[2] |
杨元琴, 王继志, 张小曳, 车慧正, 仲峻霆. 2017年1月沈阳和松辽平原地区重污染过程气象条件影响机理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8, 34(6): 116-124. |
[3] |
李丽光, 丁抗抗, 王宏博, 赵梓淇, 赵先丽, 陈刚, 董国平. 辽宁省城郊霾日变化特征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8, 34(6): 125-132. |
[4] |
胡晓, 徐璐, 蒋飞燕, 俞科爱. 宁波地区不同季节不同强度霾天气变化特征[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8, 34(5): 31-38. |
[5] |
杨鹏, 陈静, 高祺, 智利辉, 赵利平, 崔生成. 京津冀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反演及其空间分布特征[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7, 33(3): 52-58. |
[6] |
李杨, 马舒庆, 贾小芳, 郑宇, 鲁赛, 赵胡笳. 基于无人直升机探测的北京地区重雾霾天气大气颗粒物垂直变化特征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6, 32(6): 179-183. |
[7] |
吴庆梅, 刘卓, 张胜军, 李青春. 外来源影响北京地区空气质量的典型个例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6, 32(5): 25-31. |
[8] |
马启翔, 刘赵梅, 杜利劳. 西安南郊地区夏季降雨和风对可吸入颗粒物数浓度粒径分布的影响[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6, 32(5): 107-113. |
[9] |
康富贵,李耀辉,. 2010年民勤沙地近地面沙尘气溶胶浓度特征[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0, 26(6): 6-12. |
[10] |
秦娟娟,王静,程建光. 2008年青岛市一次典型大气外来源输送污染过程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0, 26(6): 35-39. |
[11] |
李法云,胡成,张营,沈曼莉,杨小南. 沈阳市街道灰尘中重金属的环境影响与健康风险评价[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0, 26(6): 59-64. |
[12] |
姚剑,王广华,林俊,范雪波,耿彦红,位楠楠,单健,李燕,刘卫. 上海市大气颗粒物与能见度的关系[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0, 26(4): 17-21. |
[13] |
梁寒,陈宇,刘凤辉,王瀛,吴曼丽,方娟. 辽宁省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气象预报方法[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09, 25(6): 39-43. |
[14] |
黄艇,宋煜,肖韶荣,盖晓波. 2007年冬季大连市区气溶胶垂直剖面特征[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09, 25(4): 31-35. |
[15] |
林俊刘卫李燕包良满李玉兰王广华吴伟伟. 大气气溶胶粒径分布特征与气象条件的相关性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09, 25(1): 1-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