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沈历都, 龚强, 徐红, 王涛, 顾正强, 马雁军. 土地扩张对城市边界层风热环境影响的模拟研究--以沈阳市为例[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8, 34(6): 64-74. |
[2] |
李爽, 丁治英, 赵欢, 邢蕊, 康晓玉, 韩艳凤. 2014年辽宁地区一次短时暴雨过程多尺度特征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8, 34(6): 75-83. |
[3] |
赛瀚, 李燕, 刘硕, 全美兰, 孙悦程. 东北区域数值模式产品在天气预报业务中的检验[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8, 34(5): 119-127. |
[4] |
易雪, 李得勤, 赵春雨, 周晓宇, 崔妍, 侯依玲. 基于WRF张弛方法的辽宁地区动力降尺度研究[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8, 34(2): 1-10. |
[5] |
李典, 柴晓玲, 李崇, 鲁杨, 吴宇童, 崔景琳. 2016年6月30日沈阳地区局地暴雨过程特征及预报[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8, 34(1): 11-21. |
[6] |
何志新, 江杨, 张苏, 姚叶青, 邱学兴. 同化GPS可降水量资料在安徽地区暴雨预报中的应用[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7, 33(2): 18-27. |
[7] |
朱佳蓉, 漆梁波. 上海地区辐射雾演变成因及模式预报[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7, 33(1): 1-11. |
[8] |
罗布坚参, 德吉白珍, 次仁朗杰. 西藏高原西南部地区一次暴雪天气过程诊断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6, 32(5): 18-24. |
[9] |
吴昌广, 房雅萍, 林姚宇, 马晓阳, 王耀武, 王克桓. 湿热地区街头绿地微气候效应数值模拟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6, 32(5): 99-106. |
[10] |
艾凯, 郑益群, 曾新民, 陈浩伟. WRF模式不同云微物理方案对华西秋雨模拟影响[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6, 32(2): 1-10. |
[11] |
江杨, 何志新, 周昆, 朱红芳, 王东勇. 安徽地区山地与平原冻雨天气成因及特征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6, 32(2): 11-17. |
[12] |
顾沈旦, 于丽娟, 尹承美, 何建军. WRF模式对济南地区夏季近地面气象场模拟效果评估[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6, 32(1): 1-8. |
[13] |
邹旭东,杨洪斌,张云海,刘玉彻,汪宏宇. 辽宁中部城市灰霾天气数值模拟[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4, 30(6): 92-99. |
[14] |
张楠,易笑园,朱立娟,王庆元. 地面气旋影响下两次华北暴雪(雨)过程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4, 30(5): 7-14. |
[15] |
崔锦,周晓珊,阎琦,张爱忠,李得勤,宋国云,陈雨. WRF模式不同微物理过程对东北降水相态预报的影响[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4, 30(5):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