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陈培章, 陈道劲. 兰州主城臭氧污染特征及气象因子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9, 35(2): 46-54. |
[2] |
李顺姬;李红;陈妙;曹泽磊;黄宇广;李澍. 气象因素对西安市西南城区大气中臭氧及其前体物的影响[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8, 34(4): 59-67. |
[3] |
李晓岚, 刘旸, 栾健, 马雁军, 王扬锋, 张婉莹. 基于BP人工神经网络法沈阳市PM2.5质量浓度集成预报试验[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8, 34(2): 100-106. |
[4] |
梁碧玲, 张丽, 赖鑫, 魏晓琳. 深圳市臭氧污染特征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7, 33(1): 66-71. |
[5] |
李杨, 马舒庆, 贾小芳, 郑宇, 鲁赛, 赵胡笳. 基于无人直升机探测的北京地区重雾霾天气大气颗粒物垂直变化特征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6, 32(6): 179-183. |
[6] |
刘传熙, 刘毅, 王永. 基于探空资料的北京地区大气臭氧垂直分布特征[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6, 32(1): 46-52. |
[7] |
蒋璐璐, 钱燕珍, 杜坤, 顾小丽. 宁波市近地层臭氧浓度变化及预测[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6, 32(1): 53-59. |
[8] |
杨俊梅, 李培仁, 李义宇, 封秋娟, 李军霞, 韩永翔, 朱彬. 南京北郊 O3、NO2和 SO2变化特征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4, 30(3): 66-70. |
[9] |
康富贵,李耀辉,. 2010年民勤沙地近地面沙尘气溶胶浓度特征[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0, 26(6): 6-12. |
[10] |
姚剑,王广华,林俊,范雪波,耿彦红,位楠楠,单健,李燕,刘卫. 上海市大气颗粒物与能见度的关系[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0, 26(4): 17-21. |
[11] |
杨雅琴,高会旺. 青岛大气臭氧及其前体物时间变化与污染特征[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08, 24(2): 1-5. |
[12] |
周艳明,刘厚凤,吴保庆. 边界层臭氧浓度变化特征及相关因子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08, 24(1): 63-66. |
[13] |
汪宏宇,龚强. 东北地区大气臭氧总量的变化特征[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03, 19(1): 14-16. |
[14] |
武朝德,白乐生,龚强. 太阳紫外辐射观测及预报研究[J]. 气象与环境学报, 1999, 15(3): 43-45. |
[15] |
任成,李明香. 营口大气降水监测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1999, 15(3): 28-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