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于志明, 王驷鹞, 马冬亮. 渤海海洋气象灾害天气分型与预报指标研究[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8, 34(1): 106-111. |
[2] |
张秋晨, 龚佃利, 王俊, 张洪生. 基于地基微波辐射计反演的济南地区水汽及云液态水特征[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7, 33(5): 35-43. |
[3] |
陈镭, 马井会, 甄新蓉, 曹钰. 上海地区空气污染变化特征及其气象影响因素[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7, 33(3): 59-67. |
[4] |
刘飞, 肖鹏, 黄宁立, 方哲卿, 谢潇. 上海地区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灾害成因及预警研究[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7, 33(2): 28-36. |
[5] |
李崇, 吉曹翔, 夏传栋, 张治, 李典, 孟鹏, 班伟龙, 梁红. 沈阳地区强对流天气潜势预报环境参数特征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6, 32(6): 43-51. |
[6] |
孔德兵, 汪结华, 尚可政, 叶伟, 赵文婧, 王式功, 杨流贵. 基于天气分型和物理量诊断西北地区东部雷暴预报方法研究[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6, 32(5): 32-39. |
[7] |
周丽雅, 王凯, 刘倪. 基于Logistic回归蚌埠地区致灾雷电预报研究[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6, 32(5): 147-153. |
[8] |
王颖,刘一玮,何群英,李英华. 天津局地暴雨特征及落区预报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4, 30(6): 52-60. |
[9] |
张宁,苏爱芳. 豫西地形对一次强降水过程的影响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4, 30(6): 16-24. |
[10] |
王开燕,邓涛,邓雪娇,李海洋, 赵小伟,祁秀香. 灰霾数值预报系统对不同天气型过程数值模拟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4, 30(5): 21-26. |
[11] |
应爽, 袁大宇, 李尚锋 . 一次东北冷涡不同阶段强对流天气特征对比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4, 30(4): 9-18. |
[12] |
罗玲, 胡亮, 何金海, 娄小芬. 东北冷涡背景下浙江省两次强降水过程的对比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1, 27(6): 35-42. |
[13] |
马鸿青, 丁治英, 张会, 王志超. 2009年5月冀中南一次春季大暴雨成因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1, 27(5): 32-37. |
[14] |
翟菁, 周后福, 张建军, 黄勇. 基于指标叠套法的安徽省强对流天气潜势预警研究[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1, 27(2): 1-7. |
[15] |
石燕茹, 寿绍文, 王丽荣, 杨荣珍, 赵严厂. 风暴相对螺旋度与强对流天气类型的关系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1, 27(1): 65-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