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主办单位: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
国际刊号:ISSN 1673-503X
国内刊号:CN 21-1531/P

当期目录

    2012年, 第28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2-12-28 上一期    下一期
    论文
    豫北一次局地雹暴天气的预警特征和触发机制
    苏爱芳,梁俊平,崔丽曼,刘超
    2012 (6):  1-7. 
    摘要 ( 675 )   PDF(3202KB) ( 606 )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多普勒雷达、卫星资料和区域自动站观测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1年6月11日豫北局地强对流天气的预报预警特征和触发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局地强对流天气是在东北冷涡背景下产生的,高低层中尺度影响系统(槽、切变线、大风速轴)交汇处右侧是强对流发生潜势区。局地强对流天气发生前,CAPE较大,0—6 km垂直风切变达到中等偏强,有利于超级单体的形成和发展。高空冷平流南侵、低层暖平流北上,有利于大气对流不稳定度进一步加大。中-β尺度强对流云团在东北冷涡槽底后部形成,其发展演变对局地强对流天气预报预警有参考意义。强对流回波经历了细胞状、带状发展期和块状减弱期。回波带南侧形成的超级单体造成了局地强风雹天气,冰雹发生时伴有“三体散射”现象。冷空气和地面辐合线是强对流天气的主要触发机制;地面辐合线对强对流天气还有提示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天津地区一次大到暴雪天气的诊断分析
    吴振玲,汪靖,赵刚,刘一玮,史得道
    2012 (6):  8-13. 
    摘要 ( 668 )   PDF(3601KB) ( 606 )  
    应用常规探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 对2011年2月下旬典型华北回流形势下天津地区一次大到暴雪天气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回流降雪过程中,华北上空西风环流以纬向型为主,冷空气主体偏北,主要影响系统为华北回流冷高压和低压倒槽。同时,回流降雪中有浅薄的冷空气垫,其上有暖湿气流在爬升,爬升高度大约为650 hPa。回流降雪期间有来自西南和东北两个方向的水汽在天津地区交绥,西南方向的水汽较为暖湿,东北方向的水汽相对干冷,低空和超低空为一致的东北气流,900 hPa附近有超低空急流,700 hPa以上为西南暖湿气流。降雪过程中对流层低层到高层均为一致的强上升运动,上升高度可达200 hPa,对应于低空和超低空有强的辐合。降雪开始前天津及其周边地区有较强的对流不稳定能量和对称不稳定性,有利于对流的发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连地区暖锋暴雨个例成因与雷达回波特征
    李燕,张俊峰,王树雄,刘晓初
    2012 (6):  14-18. 
    摘要 ( 691 )   PDF(2805KB) ( 608 )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资料和多普勒雷达资料等,对2009年7月14日大连暴雨局部大暴雨过程进行详细分析。结果表明:这是一次暖锋大暴雨过程,高空河套槽北抬和北支槽尾段相叠加,中低层在渤海北部到大连地区形成涡旋环流,700 hPa气旋式较大曲率处在地面暖锋上空,大连地区位于地面气旋顶部即暖锋顶部,造成强降水的产生。强湿区,配合暖锋前低层辐合中心、高层辐散中心,为暖锋大暴雨天气提供水汽和动力条件。从雷达回波分析可以看出,暖锋前部45dBz的β中尺度反射率及速度场上“单牛眼”特征,是造成此次暴雨过程及短时暴雨的直接原因。VWP资料分析表明,低层东南急流与高层西南急流形成切变层的高度以及两支急流的强度变化,与暖锋对应并决定降水的强弱。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天山北坡中部一次罕见局地强降水中小尺度系统分析
    赵俊荣
    2012 (6):  19-24. 
    摘要 ( 460 )   PDF(2526KB) ( 520 )  
    利用Doppler雷达产品,结合高时空分辨率的T639再分析资料,对2010年6月22日发生在天山北坡中部石河子南部山区罕见局地强降水的中小尺度系统特征和强降水发生时间与落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西伯利亚至巴尔喀什湖的冷低压东南象限分裂出的中尺度短波,是造成“2010622”罕见局地强降水的直接影响系统。近低层至地面的中尺度切变线、辐合线以及冷锋是局地强降水发生的触发机制。近低层存在着强盛的西南及东南暖湿气流的输送及其在山前的强烈辐合,为南部山区罕见局地强降水的发生提供了有效的水汽和不稳定能量条件。多个中-γ对流单体沿特殊地形滚动更迭是局地强降水天气落区形成的直接原因。中气旋的出现对局地强降水的发生有很好的先兆性和指示意义。强降水发生在回波强度大于50 dBz、回波顶高度大于5 km和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大于45kg·m-2以及中气旋的重合区域内。可用中气旋提前20 min预警短时局地强降水的发生。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风电场风速降尺度预报方法对比分析
    李得勤,陈力强,周晓珊,杨森,王恕,崔锦
    2012 (6):  25-31. 
    摘要 ( 867 )   PDF(1331KB) ( 807 )  
    使用中尺度数值天气预报业务模式9 km和3 km分辨率的模式输出产品,分别应用小尺度模式CALMET模式和双线性插值(BLI)方法将预报风速进行降尺度处理,并对比预报风速和风塔观测资料。结果表明:WRF模式9 km分辨率的模式输出经过CALMET模式降尺度以后得到的风速预报效果比3 km分辨率的模式输出略好。同时,由于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分辨率本身较高,使用BLI也可以得到较好的风速预报。将风速分为0 m·s-1≤风速<5 m·s-1,5 m·s-1≤风速<10 m·s-1和风速≥10 m·s-1共3个等级,检验3个风速等级的预报偏差百分比得出,CALMET模式和BLI方法对10 m·s-1以上的大风的预报效果相对较差;如何对大风预报进行订正对风速预报准确率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华北地区夏季水汽含量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
    韩军彩,周顺武,刘伟
    2012 (6):  32-37. 
    摘要 ( 539 )   PDF(1114KB) ( 588 )  
    利用1979—2008年华北地区12个探空站的观测资料以及同期的NCEP/NCAR再分析资料,采用线性趋势、Mann-Kendall突变检验和合成方法,分析华北地区上空夏季水汽含量的时空演变特征以及影响水汽含量异常的大气环流等因子。结果表明:华北地区夏季水汽含量在空间上表现出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随纬度增高而减少的分布特征,即东南部湿润、西北部干燥。近30 a华北地区夏季水汽含量整体上呈现出增加的趋势,其中在20世纪80年代末由少向多发生了明显突变。华北地区夏季水汽含量偏多(少)年,在南海至西太平洋地区有(无)明显的水汽向华北地区辐合,中纬度西风带有(无)水汽向华北地区输送,地表温度整体上偏高(低)。在500hPa高度场上,华北地区夏季水汽含量偏多年比偏少年副热带高压位置更偏西、强度更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91—2008年福建省强对流天气特征
    蔡义勇,王宏,余永江
    2012 (6):  38-43. 
    摘要 ( 505 )   PDF(469KB) ( 562 )  
    利用1991—2008年强对流资料,分析福建省强对流天气时空分布和形成原因以及主导天气型。结果表明:3—6月是福建省强对流天气的高发期,7—8月是次高发期;主要发生在14—20时,且多为孤立日,1—2个站次较为多见。不同季节强对流天气的地理分布有较大差别,春季地域性强,内陆山区明显比沿海多,中北部地区明显比南部多,其他季节分布较为均匀。强对流天气主要发生在强切变类天气形势下,主要出现在春季和秋冬季,其中66.5%的伴有低空西南急流,并以急流适中型和偏北型居多,≥3站次或≥10站次的主导天气形势为低槽型和低涡切变与高空槽配合型;弱切变类强对流天气主要发生在7—9月,主导天气型为副热带高压边缘型和台风外围型。低层无西南急流,发生较大范围强对流天气的可能性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用5L混合云室观测抚顺市大气冰核浓度
    周德平,李炳昆,陈光,洪也,张云海,万志红, 董国平
    2012 (6):  43-49. 
    摘要 ( 458 )   PDF(899KB) ( 534 )  
    利用改进的Bigg型混合云室于2011年5—11月在辽宁省气象局抚顺大气成分站对近地层大气冰核浓度进行了测量。根据测量结果,分析冰核浓度日际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讨论了风、气压、气温和湿度以及天气状况等气象要素对大气冰核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观测期间,抚顺市大气冰核浓度平均为30个·L-1(-20 ℃时);冰核浓度随活化温度的降低呈指数式增加;气象因子对冰核浓度有一定的影响,不同季节影响的程度不同。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辽宁地区夏季高温极值预测模型
    李娇,任国玉,任玉玉,沈志超,孙秀宝
    2012 (6):  50-57. 
    摘要 ( 550 )   PDF(3844KB) ( 591 )  
    利用1957—2006年辽宁地区夏季23站极端最高气温资料和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监测室的74项环流特征量资料,应用EOF方法对高温极值样本进行分解,研究辽宁极端高温的时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第一特征向量表现为区域整体一致的特征,中心区位于辽西北、辽北,第二、三特征向量空间分布表现为东西部反位相和南北反位相的特征。普查了前3个时间系数与前期环流指数的相关关系,认为前3个时间系数的显著影响因子是不同的。采用CSC准则确定最优预测因子,分别建立各时间系数的回归统计模型,并对高温极值历史拟合序列进行回报检验和预测检验。回报结果表明,各站的历史拟合率都保持在一定水平,但拟合率在辽西地区较差。各年的历史拟合率极不均衡,多数年份较为稳定,但个别年份拟合率较低。未来3 a试验性预测效果逐年下降,模型对未来1 a预测能力较好,可以作为业务预测的参考。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10年7月31日吉林省东南部短时强降水过程分析
    丑士连,陈长胜,王奎云
    2012 (6):  58-64. 
    摘要 ( 642 )   PDF(4067KB) ( 451 )  
    利用吉林省加密站实时观测资料、NCEP 1°×1°再分析资料和吉林省白山观测站多普勒雷达等资料,对2010 年7月31日吉林省东南部的短时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500hPa平直锋区上短波扰动出现往往伴随强对流天气的发生;上冷下暖的热力垂直结构有利于低层辐合抬升;当风场引起的辐合抬升仅存在于底层时降水不会发生,故更需关注整层风场的结构变化;强降水水汽来自于暴雨区前期降水的积累,缺外来水汽的持续输送是此次强降水历时短的主要原因之一;小股冷空气入侵高温高湿气团是导致不稳定能量释放的主要原因,强降水落区对应于冷空气侵入高能区位置,强降水时段对应K指数由极大值减小的过程;多普勒雷达资料中雷达回波的强度和缺口、径向速度的强度和零线形状、以及逆风区对预报短时强降水具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黄渤海北部沿海大风时空变化特征
    吴曼丽,陈宇,王瀛,乔小湜,梁寒,陆井龙,李爽
    2012 (6):  65-71. 
    摘要 ( 604 )   PDF(1479KB) ( 628 )  
    基于1971—2008年黄渤海北部沿海18个基本气象站风向、风速历史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利用统计学、小波分析和天气学分型方法分析了黄渤海北部辽宁沿海风场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黄渤海北部沿海大风呈明显减少趋势,大风主要出现在春季,4月最多,11月份次之。风向主要以偏北风和偏南风为主,夏半年主要以南风为主,冬半年盛行偏北风。海上大风的天气学分型主要划分为冷锋后部型、高压后部型、台风型和气旋型,其中气旋型又包括江淮气旋型、华北气旋型、蒙古气旋型和东北低压型;冷锋后部型大风出现次数最多,气旋型次之,台风型最少。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简报
    气候变化对沈阳冬季供暖期的影响
    关健华,王冠,李岚,明慧青,唐亚平,孙婧,赵淼,张楠
    2012 (6):  72-75. 
    摘要 ( 621 )   PDF(626KB) ( 678 )  
    利用1961—2010年沈阳市的年平均气温和供暖期及供暖期前一个月、供暖期后一个月的逐日平均气温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方法及度日法,分析近50 a沈阳市年平均气温和供暖期平均气温变化的总体趋势,并对供暖初日、供暖终日和供暖期长度及供暖强度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50 a沈阳市年平均气温与供暖期平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近50 a年平均气温上升明显,通过了显著性检验;气候变暖使得供暖初日推迟;供暖终日提前;供暖期长度缩短;气候变暖使实际供暖强度逐渐减弱。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省级新一代气象通信系统传输流程的设计与实现
    刘金霞,王慧瑜,赵威,李晶
    2012 (6):  76-80. 
    摘要 ( 476 )   PDF(824KB) ( 638 )  
    新一代国内气象通信系统是继“9210工程”之后,国内气象通信系统的升级,建立了国家级和省级数据传输、通信数据处理和系统监视的统一管理平台。按照全国气象宽带网建设计划,新一代国内气象通信系统将取代现行气象通信系统。目前正与现行业务并行,这既是新一代国内气象通信系统测试系统及软件功能的需要,也是省级信息传输部门进行本地化配置、流程整理的需要。辽宁在分类流程梳理的基础上,建立了与现行通信系统并行的新一代气象通信系统传输业务流程,并投入业务试运行。雷达产品和基数据通过PUP软件、自动站资料、风能资料等由中心站软件实现向新一代通信系统传输,其他资料由9210通信服务器和雷达传输服务器转发到新一代通信系统。结果表明:在不影响现行业务的前提下,实现了省内所有气象信息通过新一代通信系统向国家气象信息中心传输,满足了新一代通信系统的测试和本地化应用的需要。流程设计合理,可满足气象信息传输质量考核要求。最后,介绍了现行通信系统传输流程、新一代通信系统传输流程设计目标、设计原则、设计方案及运行效果。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快报
    B2气候情景下2011—2050年辽宁农业气候资料演变特征
    刘景利,纪仰慧,米娜,胡丹,史奎桥,周丽娜,李石,蔡福
    2012 (6):  81-87. 
    摘要 ( 526 )   PDF(2073KB) ( 645 )  
    利用区域气候模式PRECIS输出资料,基于时间序列分析及空间分析方法对2011—2050年B2气候情景辽宁省农业气候资源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辐射资源增多趋势不显著,但在2031—2040年达到峰值;生长季降水呈减少趋势,与辐射资源变化呈相反位相,减幅从西向东依次增大,辽东大部地区减幅达20 mm/10a以上。不同年代降水多寡将对洪涝和干旱事件的发生具有指示意义。大于等于10 ℃积温呈极显著增多趋势,大部地区增幅在100 (℃·d)/10a。辽西东部和辽北西部地区初霜日显著延后1—3 d,辽宁北部和辽东部分地区终霜日显著提前1—2 d。初霜日的延后和终霜日的提前使得无霜期延长,说明辽宁地区未来40 a热量资源明显增多,这将为应对气候变化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湖北省结冰日数年际变化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的关系
    谌伟,岳阳,邓红,龙利民
    2012 (6):  88-95. 
    摘要 ( 614 )   PDF(3710KB) ( 504 )  
    利用1961—2010年湖北省16个气象站观测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湖北省冬季结冰日数的分布及其演变特征规律进行了分析,探讨结冰日多寡年份1月的异常大气环流特征。结果表明:湖北省冬季年均结冰日8.2 d,空间分布特征为整体上西多东少、北多南少,鄂西地区高山多、河谷少,鄂中地区高值舌自北向南突出,空间分布与湖北马蹄形层状地理特征有着密切的关系。近50 a湖北省结冰日年代际变化显著,空间分布由西多东少的阶梯状转换为北多南少,时间演变出现了先增加后减少,近5 a又增加的趋势,并在20世纪90年代初呈现突变减少特征。另外,湖北沿江及以南地区为候结冰日集中程度较高的地区,其集中期为1月4—5候。1月,500 hPa亚洲高纬度地区乌拉尔山东侧(西西伯利亚北部上空)高压脊和东亚大槽异常强(弱),中低纬度地区里海以东的中亚低压槽和印缅槽也偏强(弱),同时海平面气压场上东亚大陆被蒙古偏强(弱)冷高压控制,使得湖北省结冰日数偏多(少)。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