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正泉,贺忠华,胡中民.气候与健康及气候康养研究进展[J].海洋气象学报,2020,40(1):107-116. [2] 李山,孙美淑,张伟佳,等.中国大陆1961—2010年间气候舒适期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变[J].地理研究,2016,35(11):2053-2070. [3] 蔚丹丹,李山,张粮锋,等.旅游气候舒适性评价:模型优化与中国案例[J].旅游学刊,2021,36(5):14-28. [4] 邓粒子,保继刚.中国避暑型与避寒型宜人气候的分布特征及差异[J].地理研究,2020,39(1):41-52. [5] 林锦屏,成蝶,周美岐,等.避寒旅游地适宜度评价指标体系和理论模型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21,37(5):605-611. [6] 段圣奎.中国避寒旅游城市旅居养老环境评价研究[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34(1):90-97. [7] 林锦屏,郭来喜.中国南方十一座旅游名城疗养气候旅游资源评估[J].人文地理,2003,18(6):26-30. [8] 陈慧.中国避暑型与避寒型宜人气候的地域类型及其时空特征研究[D].南京: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9] 中国气象服务协会.避寒气候宜居地评价:T/CMSA 0018—2020[S].北京:气象出版社,2020. [10] 罗赟敏.“避寒”养老旅游者行为特征研究[J].旅游纵览,2017,(4):32-34. [11] 孔钦钦,郑景云,王新歌.1979—2014年中国气候舒适度空间格局及时空变化[J].资源科学,2016,38(6):1129-1139. [12] 李兰兰,夏兆林,敖刚,等.余庆县冬季避寒旅游气候条件评价[J].资源环境,2020,37(6):104-105. [13] 严晶,李玄,资晶,等.攀枝花市避寒气候适宜度精细化分析[J].高原山地气象研究,2023,43(1):138-143. [14] 吴英,于涵,范晓青,等.基于舒适度的广东省茂名市避寒气候资源分析[J].气象科技进展,2023,13(3):36-40. [15] 彭韵萌,钟燕川,何军,等.基于舒适度指数的重庆地区四类养生气候适宜度分析[J].气象与环境学报,2023,39(2):107-112. [16] 巢清尘,李柔珂,崔童,等.中国气候变化科学认识进展及未来展望-中国《第四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第一部分》解读[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3,33(1):74-79. [17] 冯晓钰,周广胜.1969—2018年金华市舒适度和冷/热日特征分析[J].气象与环境学报,2020,36(6):108-114. [18] 余永江,郑有飞,谈建国,等.近50a来中国大城市体感温度变化[J].气象科学,2009,29(2):272-276. [19] Lam J C,Wan K K W,Wong S L,et al.Long-term trends of heat stress and energy use implications in subtropical climates [J].Applied Energy,2010,87(2):608-612. [20] 朱姜韬,路瑶,李艳.1970—2019年中国大陆地区寒潮年代际变化及大气环流成因[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58(3):337-346,355. [21] 中国气象服务协会.气候康养地评价:T/CMSA 0019-2020[S].北京:气象出版社,2020. [22] 李晓娟,李茵茵,温晶,等.广州市低温日的气候特点及其变化[J].广东气象,2011,33(5):1-3. [23] 招伟文,梁华玲,吴瑕.近56a南海区低温的变化特征分析[J].贵州气象,2016,40(1):41-44. [24] 朱学玲,任健.人体舒适度的分析与预报[J].气象与环境科学.2011,34(s1):131-134. [25] 中国气象局.气候资源评价 气候宜居城镇:QX/T 570—2020[S].北京:气象出版社,2020. [26] 青海省市场监督管理局.高原大气含氧量等级:DB 63/T 1931—2021[S].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2021. [27] 赵珊珊,叶殿秀,肖潺,等.省级避暑旅游目的地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气象与环境学报,2024,40(1):97-104. [28] 魏凤英.现代气候统计诊断与预测技术[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