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杜明哲,鲁坦,朱玉周,廖荣伟,房小怡. 1961—2019年河南秋季连阴雨天气气候特征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21, 37(4): 54-62. |
[2] |
卢盛栋, 李军霞, 李芬, 赵俊杰, 靳泽辉, 李莹, 刘潇. 2017—2019年太原南部城区夏季O3特征及其影响因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21, 37(3): 40-46. |
[3] |
李艳兰,金龙,史旭明,陈丹. 基于遗传—神经网络方法的广西台风灾害评估模型研究[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21, 37(3): 139-144. |
[4] |
韩余,周国兵,陈道劲,杨春,闵凡花. 重庆市臭氧污染及其气象因子预报方法对比研究[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20, 36(4): 59-66. |
[5] |
樊旭,黄颖,冷文楠,张北斗,张文煜,王国印. 基于径向基神经网络的地基微波辐射计反演算法研究[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20, 36(2): 62-69. |
[6] |
杜勤博, 吴晓燕, 郑素帆, 李玥莹, 陈欢欢, 张宇烽. 汕头市PM2.5的气象要素影响分析及预报研究[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9, 35(5): 70-77. |
[7] |
瞿建华, 鄢俊洁, 薛娟, 郭雪星. 基于深度学习的FY3D/MERSI和EOS/MODIS云检测模型研究[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9, 35(3): 87-93. |
[8] |
刘博;党冰;张楠;王式功;尹岭;张晓云; 黎檀实;卢震华. 多种气象统计模型对比研究——以气象敏感性疾病脑卒中预报为例[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8, 34(4): 126-133. |
[9] |
李晓岚, 刘旸, 栾健, 马雁军, 王扬锋, 张婉莹. 基于BP人工神经网络法沈阳市PM2.5质量浓度集成预报试验[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8, 34(2): 100-106. |
[10] |
王焕毅, 谭政华, 杨萌, 张翘, 蒋林杉. 三种数值模式气温预报产品的检验及误差订正方法研究[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8, 34(1): 22-29. |
[11] |
黄海静, 张京红, 覃文娜, 张明洁, 邢彩盈. 基于小波神经网络法的海南地区逐时太阳总辐射预测研究[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6, 32(1): 60-65. |
[12] |
江滢,申彦波,党军. 两种太阳总辐射分钟级预报方法的比较[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3, 29(3): 85-91. |
[13] |
董国平,王华,戴萍,赵越. 气象远程教育培训系统省级站的构建及应用[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0, 26(6): 51-54. |
[14] |
王华,李丹,王伟,董国平,王悦. 防雷业务综合管理系统[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09, 25(6): 49-51. |
[15] |
王会品,张涛. 无线网络技术在气象信息服务中的应用[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09, 25(2): 54-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