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崔锦,周晓珊,阎琦,张爱忠,李得勤,宋国云,陈雨. WRF模式不同微物理过程对东北降水相态预报的影响[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4, 30(5): 1-6. |
[2] |
雷杨娜,孙娴, 乐章燕 . 中国东部地区冬季气温与北极涛动的关系[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4, 30(4): 42-48. |
[3] |
高松影,李慧琳,宋丽丽,赵婷婷,徐璐璐 . 丹东冬季降水相态判据研究[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4, 30(2): 38-44. |
[4] |
房一禾,张运福,邵鹏程,周放, 赵连伟,姜鹏,于杨 . 辽宁冬季气温变化特征及与东亚冬季风的关系[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4, 30(1): 57-63. |
[5] |
沈志超,任国玉,李娇,孙秀宝. 中国东北地区冬季气温变化特征及其大气环流异常的关系[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3, 29(1): 47-54. |
[6] |
关健华,李岚,王冠,唐亚平,李党红,明慧青,孙婧,赵淼,戴欣童. 沈阳冬季供暖指数预报研究[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2, 28(5): 49-. |
[7] |
邹旭东, 田晓波, 杨洪斌, 汪宏宇, 刘玉彻, 张云海. 2007年冬季沈阳典型大气污染源PM10排放模拟[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1, 27(6): 28-34. |
[8] |
高峰, 隋波, 孙鸿雁, 姚国友, 陈雷. 1951—2008年东北地区冬季气温变化及环流场特征[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1, 27(4): 12-16. |
[9] |
王炜,卢雪翠,解以扬. 雾的标准化危险性指数计算方法及其应用[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0, 26(1): 16-20. |
[10] |
崔锦,周晓珊,张爱忠,阎琦,黄阁,张伟. 天气学检验在东北区域数值模式秋冬季降水预报中的应用[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09, 25(4): 17-21. |
[11] |
赵连伟金巍张运福曲岩. 辽宁冬季气温时空分布特征及其预测概念模型[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09, 25(1): 19-22. |
[12] |
阎琦,崔锦,吴艳青,. 1951—2005年鞍山冬季气温变化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08, 24(4): 53-55. |
[13] |
任广成,沈爱华. 中国东北南部地区冬季气温异常的海气背景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07, 23(4): 1-6. |
[14] |
王冀,向旬,韩艳凤. 鞍山地区冬季气温的时间变化特征及预测[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05, 21(3): 17-18. |
[15] |
项忠南,刘玉梅,索玉兰,高影,张大峰,温士峰,郑继东. 大庆地区大—暴雨数值预报模式[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04, 20(4): 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