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主办单位: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
国际刊号:ISSN 1673-503X
国内刊号:CN 21-1531/P

当期目录

    2011年, 第27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1-12-30 上一期    下一期
    论文
    利用WRF模式制作东北地区冬季降水相态预报
    崔锦, 周晓珊, 陈力强, 张爱忠, 杨森, 阎琦
    2011 (6):  1-6. 
    摘要 ( 730 )   PDF(1613KB) ( 941 )  
    利用WRFV3.1.1中尺度数值模式,对东北地区冬季降水相态进行预报尝试。在模式预报输出场中,通过对近地面大气层中冻结部分降水混合比在可凝结成降水的水汽混合比中的比例,来判断雨雪分界线及雨夹雪区或雨、雪过渡区。结果表明:该方法可较准确预报出降水过程中雨区、雪区和雨夹雪区的分布特征以及降水相态随时间的演变情况。降水相态数值预报产品的应用能够明显提高冬季气象预报服务水平。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丹东地区大气能见度变化及其主要影响因子分析
    赵胡笳, 马雁军
    2011 (6):  7-13. 
    摘要 ( 712 )   PDF(814KB) ( 688 )  
    利用2007年6月至2009年11月丹东市区器测能见度资料和人工观测能见度资料,分析目测能见度与器测能见度的关系,探讨不同的季节中,PM10、PM2.5、PM1.0颗粒物浓度对大气能见度的影响,研究降水强度与PM的湿清除效率关系。结果表明: 在低能见度情况下,目测能见度和器测能见度的比值相对较小;能见度较差时PM10粒子比重增大,PM1.0/PM10、PM2.5/PM10比值与月平均风速呈负相关;天气现象天数较多的月份,其对应的月均能见度较小;PM日均质量浓度的改变量以及降雨量对PM的湿清除效率与降水强度相关,器测目测能见度平均值随着降水强度的增加而降低。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01-2010年辽宁区域性暴雨阶段性特征分析
    公颖, 陈力强
    2011 (6):  14-19. 
    摘要 ( 685 )   PDF(1326KB) ( 691 )  
    利用辽宁省自动气象站逐小时降水资料和1°×1°NCEP资料,对2001—2010年汛期共25次辽宁暴雨过程进行分析,以期得到辽宁暴雨过程时间分布特征和典型影响系统。结果表明:25次辽宁暴雨过程中有7次为阶段性暴雨即两段持续性暴雨过程中间有明显的降水减弱和天气系统转换,占总数的28%;辽宁暴雨过程高层(以200 hPa为代表,下同)主要影响系统基本为高空急流,中层(以500 hPa为代表,下同)主要影响系统92%为高空槽(其中57%为高空槽与副热带高压共同影响),低层(以850 hPa为代表,下同)诱发系统88%为气旋(或倒槽)顶部(或东部)切变线、12%为鞍形场切变;阶段性暴雨过程两阶段的高中层影响系统基本一致,高层影响系统均为高空急流,中层多为副高和高空槽的共同影响、少数仅受高空槽影响,在低层,阶段性暴雨过程均伴随着低层要素场(特别是风场)的调整,导致低层天气系统的转换或强度的变化,低层要素场的调整阶段即为阶段性强降水的间歇期;阶段性暴雨过程在天气系统的配置及时段长度方面无明显特征,即在暴雨过程发生初期,从这两方面均无法判断该暴雨过程是否将发展为阶段性暴雨;25次辽宁暴雨过程中,17次丹东本溪地区的降水有陡增现象,这应该与丹东、本溪地区处于长白山东南部,丹东地区东南侧濒临海洋有密切关系。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LAPS资料分析安徽沿淮一次短时暴雨特征
    李平, 官莉, 黄勇, 翟菁
    2011 (6):  20-27. 
    摘要 ( 530 )   PDF(3961KB) ( 536 )  
    利用LAPS系统融合分析资料对安徽沿淮一次短时暴雨过程进行中尺度天气分析,探讨此次降水过程的成因机制及天气结构特点,同时验证LAPS分析资料的实用性。结果表明:此次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为中尺度气旋式涡旋,其向安徽北部沿淮地区的移动为暴雨的发生、发展提供了触发机制;雷达降水回波主要出现在850 hPa中尺度涡旋的南侧以及700 hPa槽前西南气流的辐合上升运动过程中,持续的低空急流及其带来的水汽共同为此次暴雨过程提供了水汽条件和动力机制;比较雷达回波发展和云中液态水含量演变情况发现,云中液态水含量极大值区大多出现在雷达回波单体的新生区域,借助于LAPS云中液态水含量分布结果对预测雷达回波发展趋势及降水分布有重要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07年冬季沈阳典型大气污染源PM10排放模拟
    邹旭东, 田晓波, 杨洪斌, 汪宏宇, 刘玉彻, 张云海
    2011 (6):  28-34. 
    摘要 ( 773 )   PDF(1522KB) ( 587 )  
    选取沈阳市区9个典型的大气污染源冬季的PM10排放浓度资料,利用MM5耦合CALPUFF对2007年12月至2008年2月沈阳城市区域气象场和排放PM10浓度分布做月平均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冬季沈阳地区受高压控制,北风较强,并经过增强、减弱的过程,多呈现对大气污染物扩散不利的天气形势。高空为偏西风且风速较大时,地面和高空有明显的风向和风速的切变,切变有增强和减弱的变化。2007年冬季沈阳市区域月平均大气污染最严重的是2月,污染物分布主要集中在南部、东南部地区,南部地区大气污染最为严重。PM10浓度分布的范围与风场、地形有直接的关系。地势平坦、风速大时,污染物扩散范围大,污染物浓度小;地势不平、风速小时,污染物扩散范围小,污染物浓度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东北冷涡背景下浙江省两次强降水过程的对比分析
    罗玲, 胡亮, 何金海, 娄小芬
    2011 (6):  35-42. 
    摘要 ( 698 )   PDF(4242KB) ( 676 )  
    受东北冷涡西南部冷空气南下影响,2009年6月初浙江省连续发生了两次不同特点的强降水过程。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自动站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及卫星TBB资料,对这两次东北冷涡背景下的强降水天气过程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动力、热力及水汽输送条件进行了较全面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同在东北冷涡天气背景下,由于中低层温度场配置不同、上下游系统强弱不同,导致浙江省发生的天气不同。6月2日的降水是一次连续的区域性暴雨过程,雨带呈带状分布,以层状云降水为主,其低层为大范围的辐合,高层辐散,且低层辐合强于高层辐散。低空存在西南急流,为暴雨提供了重要的水汽和动力条件,大气层结比较稳定。6月5日强降水是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降水分布不均匀,强度大,历时短,高、低空没有大范围的辐合辐散区,也没有低空西南急流,前期水汽条件不好,这次降水过程以热力作用为主,大气层结不稳定触发了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出现局地暴雨。两类暴雨的预报着眼点分别为:第1类区域性暴雨的预报重点为高层辐散低层辐合结构和低空西南急流;第2类局地性暴雨的预报重点为大气的不稳定度与东北冷涡后部冷空气的干侵入。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东亚地区北方气旋和南方气旋活动频数的时空特征
    王艳玲, 王黎娟
    2011 (6):  43-48. 
    摘要 ( 583 )   PDF(1588KB) ( 669 )  
    利用1953—2007年NCEP/NCAR再分析逐日海平面气压场资料,统计分析了东亚地区北方气旋和南方气旋的时间和地域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南北气旋活动频数存在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伴随着一次全球性的年代际气候跃变,20世纪80年代初期北方气旋活动频数出现了显著的突变。从月际分布来看,5月份北方气旋频数最多,8月份南方气旋频数最多;春季北方气旋活动频繁,存在着明显的两个高值中心,分别位于蒙古国中部和我国东北北部地区;夏季南方气旋活动频繁,主要集中在我国东部沿海及日本南部海面,南北气旋活动频数的季节变化和大气环流的变化密切相关,相关统计结果可为加强对东亚温带气旋活动规律的认识和了解,并进行预测和预报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06—2009年《气象与环境学报》主要计量指标分析
    李丽光, 李昌杰, 王宏博, 赵梓淇, 刘晶淼
    2011 (6):  49-52. 
    摘要 ( 497 )   PDF(448KB) ( 648 )  
    根据“中国知网”提供的统计数据,分析了2006—2009年《气象与环境学报》多种学术指标特征,回顾了近年期刊传播能力。结果表明:2006—2009年,《气象与环境学报》期刊被引计量指标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他引影响因子呈逐年增加趋势;总被引频次由2006年的145次增加至2009年的645次;影响因子由2006年0.177增加至2009年的1.389;他引影响因子由2007年的0.470增加至2009年的0.989。来源期刊计量指标来源文献量稳定在90篇/年左右,基金论文比呈逐年增加趋势,基金论文比由2007年的0.38增加至2009年的0.78。期刊被引计量指标和来源期刊计量指标的净增率均较大。目前,《气象与环境学报》已传播到12个国家和地区;全球各洲相比,期刊下载量和浏览量主要集中在亚洲,分别为66.11%和73.71%,国内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下载量和浏览量最大,分别为13.21%和11.91%。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气象部门“GRPA++财务处理系统”功能实现与应用
    万志红, 刘凤辉, 陈铮, 谷伟
    2011 (6):  53-55. 
    摘要 ( 941 )   PDF(360KB) ( 499 )  
    2010年气象部门“GRPA++财务处理系统”在开始使用。本系统主要包括财务人员在线建立账套、账务日常业务处理、填报电子报表及上报,主管单位在线远程查询其下级单位某个会计期间或某几个连续会计期间各会计科目本期借/贷方发生额及期末余额、并对总分类账用于统计汇总某些单位某个会计期间或某几个连续会计期间内各会计科目的总账情况。“GRPA++财务处理系统”在气象部门中的应用,实现了财务人员在线进行财务日常业务数据处理的全过程,加强了主管单位、审计人员在线监控与管理会计信息,强化了预算执行情况,使财务管理水平上新台阶,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提高了会计核算的工作效率,在信息存储方面,保证了会计档案安全性与完整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简报
    卫星云图在海岸带大雾天气监测及预警中的应用
    李延江, 王新龙, 居丽玲, 龚宇, 边清河, 卢宪梅
    2011 (6):  56-65. 
    摘要 ( 710 )   PDF(6379KB) ( 702 )  
    利用2005—2010年卫星云图FY-2E、海岸带—海区出现的28次大雾天气资料和2008-2010年海岛站资料,依据大气状态方程、热力学原理,在MICAPS 3.0系统下,应用云图与同步探空、地面雾区叠加图、温度场逆温层剖面及TBB值与海面温度比较,估算雾区面积、高度及秋、冬季雾区温度垂直递减率。结果表明:在环渤海地区特定的环流背景下,红外云图和可见光云图监测到的雾区分别在大连、烟台及天津一带由轻雾转为大雾,沿海岸带向北发生发展,雾区垂直厚度为400—600 m, 递减率为0.02-0.04℃/100m,渤海东西向温度差值为1—2℃,南北向为3—5℃;辐射雾对应弱高均压场,平流雾对应弱低压均压场;低云覆盖雾区浓雾加重,轻雾被低云叠加使得能见度降低;平流雾被锋面抬升后混合到低空水汽输送带之中,对后期降雪(水)具有指示作用。在2009—2010年海区—海岸带大雾天气预报及预警信号升级应用中效果显著,可为海岸带大雾预报因子选取及预报监测业务流程的改进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快报
    中国北方地区冬季雨雪年度变化与大气气溶胶分布特征研究
    王继志, 李多, 杨元琴, 王亚强
    2011 (6):  66-71. 
    摘要 ( 577 )   PDF(736KB) ( 935 )  
    近年来随着大气观测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冬季大雪年际变化研究提供了一些新的观测事实,增加了新的认识。认为大气环流对降雪的年际变化的影响只是重要方面之一。新的观测事实启示人们,冬雪的年际变化和差异还可能与其它影响气候变化的更为复杂因素—大气气溶胶特征有关。本文基于1980—2008年中国气象台站降水量资料,1980—2005年北方地区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AOD)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研究我国北方大范围多雨雪以及少雨雪年度变化与大气气溶胶分布特征的关系。结果表明:1980—2008年,北方地区典型的多雨雪年为1980、1984、1989、1993、1998、2003和2006年;少雨雪年为1982—1983、1985—1988、1997、2001年2005年。根据1980—2005年华北逐年冬半年雨雪总量与北方地区同期AOD相关分析,揭示我国北方雨雪年度变化与气溶胶光学厚度(AOD550nm) 的年度变化存在正相关,相关系数达到0.001的显著性水平。同期资料AOD550nm分析表明,中国北方地区冬季多雨雪与少雨年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差异显著,多雨雪年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显著偏厚,中国华北北部、东北南部AOD正距平的平均值达到1—5×10-3,冬季北方少雨雪年与此差异显著,AOD为显著负距平,其平均值-5×10-3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