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孙维, 程小泉, 王晖, 刘承晓, 黄潇. 合肥市冬季PM10污染特征及大气环境容量测算研究[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7, 33(2): 80-86. |
[2] |
安娟, 王鹏, 吴振东, 芦晓彤, 卢卓义, 刘春明. 2006-2012年辽阳市PM10时空变化特征[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6, 32(6): 52-57. |
[3] |
陈翔翔, 胡磊, 彭王敏子, 刘波. 1960-2014年南昌市霾天气气象要素及主要大气污染物变化特征[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6, 32(5): 114-121. |
[4] |
郑秋萍,林长城,王宏, 陈晓秋,刘红年. 2006—2010年福建沿海城市群低能见度天气特征及影响因素[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3, 29(5): 98-105. |
[5] |
王健,李景林,张月华. 乌鲁木齐市冬季严重污染日的环流分型特征[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3, 29(1): 28-32. |
[6] |
赵胡笳,马雁军,王绪鑫,苏虹强,朱轶明. 2010年秋季鞍山气溶胶光学特征变化[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2, 28(4): 55-62. |
[7] |
张晓云,郭虎,易笑园,朱玉强,张广泉,汪靖. 天津市秋季典型环境污染过程个例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2, 28(4): 33-37. |
[8] |
寿幼平,乔建哲,徐静. 颗粒物干沉降对AERMOD模型预测大气污染的影响[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2, 28(4): 16-21. |
[9] |
窦筱艳,许嘉,韩德辉,赵旭东,陈莉,白志鹏. 西宁市典型污染日PM10输送规律研究[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2, 28(2): 85-90. |
[10] |
赵胡笳, 马雁军. 丹东地区大气能见度变化及其主要影响因子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1, 27(6): 7-13. |
[11] |
宋佰春李斌许传凯. 2003年—2007年日照市酸雨特征及成因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08, 24(6): 49-52. |
[12] |
马雁军,王江山,王扬锋,刘宁微,洪也. 辽宁中部城市群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PM2.5的污染特征研究[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08, 24(5): 11-15. |
[13] |
刘冰,甄宏,. 辽宁省重点灌区的污染特征与环境风险研究[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08, 24(3): 67-71. |
[14] |
杨雅琴,高会旺. 青岛大气臭氧及其前体物时间变化与污染特征[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08, 24(2): 1-5. |
[15] |
李敬峰. 铁岭市中心城区降雨径流氨氮污染特征初步研究[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07, 23(3): 47-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