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主办单位: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
国际刊号:ISSN 1673-503X
国内刊号:CN 21-1531/P

当期目录

    2012年, 第28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2-02-28 上一期    下一期
    论文
    RegCM3引入气溶胶间接气候效应模拟效果对比
    徐萌柳,银燕
    2012 (1):  1-10. 
    摘要 ( 724 )   PDF(4374KB) ( 721 )  
    利用2006年区域气候模式RegCM3和Streets气溶胶排放源清单,在原模式中引入间接气候效应模块,改进云降水方案,对硫酸盐气溶胶的时空分布、辐射强迫效应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硫酸盐气溶胶辐射强迫有明显季节变化;直接效应使地表温度降低,冬春季节大值区出现在四川盆地,夏季大值区在华北平原。对降水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使西南—东北水汽输送带上降水减少;其间接气候效应主要表现在使南方地区温度上升、北方地区温度下降;珠江和黄河流域降水减少,长江流域和东北地区降水增加。总的来说,直接效应大于间接效应。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黄河三角洲退化湿地植被与土壤的恢复研究
    郑明喜,解伏菊,侯传美
    2012 (1):  11-16. 
    摘要 ( 773 )   PDF(792KB) ( 739 )  
    以黄河三角洲退化湿地人工引水恢复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植被调查、土壤采样结合室内实验的方法,对植被的种类、密度、盖度、频度和重要值以及土壤含水量、pH值、有机质、全氮以及全磷等指标进行了全面分析,旨在探讨人工引水恢复工程对黄河三角洲退化湿地所产生的生态效应。结果表明:随着水分条件的改善,恢复区植被呈现出正向演替;恢复区土壤含水量明显高于未恢复区,pH值则明显降低,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未恢复区,土壤全氮、全磷含量变化不大。可见,引水恢复工程已经使退化湿地的生态环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淡水资源仍是制约退化湿地恢复的关键因素。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09年2月辽宁一次暴雪过程动力条件诊断
    蒋大凯,乔小湜,张宁娜,朱天华
    2012 (1):  17-23. 
    摘要 ( 778 )   PDF(2082KB) ( 540 )  
    应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09年2月12—13日辽宁暴雪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850hPa切变线)开展了动力诊断并研究其演变特征。结果表明:辽宁中西部切变线东南侧、江淮气旋顶部暖锋附近对应强降雪中心;切变线与正涡度区相对应,正涡度带合并、发展并向偏东方向移动,影响切变线的加深发展和东移;850hPa正涡度中心先于强降雪出现,具有一定预报意义;正涡度带及其中心的生成与发展的动力机制主要受总涡源的影响,涡度变率较涡度更能提前并准确地反映暴雪切变线生成、发展的物理过程;涡度垂直输送和绝对涡度的散度效应对于正变涡的贡献显著,而绝对涡度的散度效应是正涡度变率的主要强迫源;正变涡的减弱主要来自扭转项,抑制了系统的发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873—2009年上海气温日较差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周宇,史军,孙国武,董广涛
    2012 (1):  24-30. 
    摘要 ( 816 )   PDF(896KB) ( 1244 )  
    利用1873—2009年上海11个气象站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1951—2009年北极涛动指数、1873—2000年西伯利亚高压强度等资料,分析了上海地区气温日较差的时间变化特征,以及大气环流异常变化、其他气象要素变化和城市化发展对气温日较差的影响。结果表明:过去137a,上海气温日较差呈显著减小趋势,减小幅度为0.15℃/10a。上海四季气温日较差也均呈现出显著下降趋势,其中秋季气温日较差下降幅度最大,冬季气温日较差下降幅度最小。近60a来,北极涛动指数表现出从负位相向正位相转变的趋势;而近130a来,西伯利亚高压强度表现出由正距平向负距平转变的趋势,这都导致最低气温的上升幅度大于最高气温的上升幅度,进而导致气温日较差的减小。在四季及全年,上海气温日较差的减小与日照时数的减少呈显著正相关,而与降水量的增加呈负相关。城市化对气温日较差的减小有明显影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河南省大风日数时空分布及其对沙尘天气的影响
    姬兴杰,朱业玉,顾万龙,张贵龙,苗冬
    2012 (1):  31-37. 
    摘要 ( 1168 )   PDF(1318KB) ( 1158 )  
    Based on the observational data from 110 weather stations from 1971 to 2009 in He’nan province, the spatial-temporal distributions of gale day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ale days and sand-dust days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nnual mean gale days decrease significantly with the rate of 2.2 d/decade in recent 39 years, so are the seasonal mean gale days and the rates are 0.8 d/decade in spring, 0.6 d/decade a in winter, 0.4 d/decade in autumn and 0.3 d/decade in summer. For the annual scale and seasonal scale, the inter-decadal gale days decrease in He’nan province. The gale weather mainly occurs in spring and winter, and the number of gale days in these two seasons can account for 40.8% of that for the whole year. For the monthly gale days, the maximum occurs in April and the minimum appears in September, and their percentages are 15.5% and 1.9%, respectively.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s of annual mean gale days are related to the topography in He’nan province. The gale weather often occurs in the southeast of Taihang Mountains and the middle-northern regions of Henan province where the elevation changes from lower to higher. Whereas it seldom occurs in the eastern regions where the topography is flat and the western regions where there are a lot of mountains and the elevation is relatively high. The annual mean blowing sand days and sand-dust storm days decrease significantly with the rates of 0.4 d/dec and 0.3 d/dec from 1971 to 2009, and both are in significantly positive correlations with gale days based on Pearson’s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are 0.88 and 0.75 respectively. The annual variations of gale days could influence the sand-dust weather, and the decrease of gale days is the main reasons causing the decrease of sand-dust weather in He’nan province.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汕头雷暴日异常的环流背景分析
    甘庆辉,许薇,汤强
    2012 (1):  38-42. 
    摘要 ( 915 )   PDF(1146KB) ( 679 )  
    利用1951—2010年汕头气候观象台逐日雷暴资料和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分析了汕头雷暴日的气候特征及雷暴日异常的环流背景。结果表明:汕头雷暴主要集中在4—9月,6月雷暴最多。近60a,汕头雷暴日呈显著的下降趋势,在1978年发生突变;汕头雷暴日存在多尺度振荡,主周期为25a;500 hPa上贝加尔湖高脊、北方槽、南支槽和副热带高压的异常变化,是导致汕头雷暴日异常的环流系统,并且这些系统在雷暴日偏多、偏少年具有相反的变化特征。850hPa上,在雷暴日偏多年,副热带西太平洋和孟加拉湾向汕头水汽输送明显增加;偏少年基本相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Z指数的河北省旱涝多尺度变化特征
    王宏,余锦华,李宗涛,周贺玲
    2012 (1):  43-47. 
    摘要 ( 844 )   PDF(1057KB) ( 826 )  
    利用1961—2009年京、津、冀73个站的降水资料,计算降水Z指数,采用趋势分析、小波分析等方法,对河北省的旱涝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49a来,河北省年降水Z指数呈下降趋势,并存在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具有7a、9a和15a尺度的周期。夏季降水Z指数呈下降趋势,存在15a显著的变化周期;冬季、春季、秋季的降水Z指数均呈上升趋势,10—11a的周期震荡显著。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CI指数分析黑龙江省作物生长关键期干旱变化
    刘玉莲,于宏敏
    2012 (1):  48-54. 
    摘要 ( 756 )   PDF(758KB) ( 699 )  
    利用1961—2008年逐日气象观测资料,计算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分析了黑龙江省作物生长关键期(5—8月)气象干旱频率和气象干旱强度变化。结果表明:黑龙江省作物生长关键期干旱频率1960年最大为79%,1980年最小为58%,干旱频发中心位置变化不大,主要出现在松嫩平原西南部,集中区向北转移。黑龙江省作物生长关键期干旱强度1960年为最强,其次为2000年,干旱强度最大区域基本稳定在松嫩平原西南部和三江平原中东部。2000年以来,作物生长关键期干旱频发且强度加大,北部渐频、渐强,原来较少发生干旱的三江平原干旱也时有发生且强度较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61—2008年银川市灰霾天气的气候特征分析
    刘玉兰,梁培,刘娟,桑建人
    2012 (1):  55-58. 
    摘要 ( 925 )   PDF(383KB) ( 796 )  
    对1961—2008年银川市灰霾天气出现日数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银川市灰霾天气呈逐渐增加的趋势,20世纪80年代前为缓慢增加阶段,20世纪80年代后灰霾天气显著增加,2000年后灰霾天气急剧增加。银川市灰霾日数最多为12月份,其次为11月份,最少为5月份,呈现出冬季最大,夏季最小,秋季大于春季的季节特征。一般情况下,银川市灰霾日数持续1—3d,持续2d及以上的灰霾天气过程占17%,持续5d及以上的灰霾天气占1%。持续时间较长的灰霾天气集中出现在冬季的11月至翌年2月。灰霾天气持续时间也与年代际变化有关,2000年前,银川未出现持续5天以上的灰霾天气过程;2000年后,随着灰霾天气出现日数增多,灰霾持续时间延长。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61—2009年辽河流域水文气象要素变化特征分析
    梁 红,,孙凤华,隋 东
    2012 (1):  59-64. 
    摘要 ( 865 )   PDF(590KB) ( 669 )  
    依据1961—2009年辽河流域5个气象观测站点逐日降水和气温的观测资料,运用非参数检验方法(Mann-Kendall法),对辽河流域降水和气温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利用2006—2010年夏季共162d降水日的铁岭气象站日降水量与铁岭水文站径流量资料,探讨了日降水量与径流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辽河流域年降水量减少趋势明显,降水量偏少年份明显增加,其主要原因为占全年降水量65%左右的夏季降水以7.4mm/10a的气候趋势倾向率递减,呈现出明显减少的趋势;辽河流域的年平均气温是在波动中逐渐上升的,且升温趋势明显,春季呈明显的升温趋势,夏季略有下降,秋季变化不大,冬季是气温上升最明显的季节;日降水量与径流量存在正相关关系,且日降水量与降水第二日的径流量相关最好。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INTEX-B NO2排放源在中国地区的应用与检验
    张敏,边海,韩素芹,张华,崔振雷,朱彬
    2012 (1):  65-70. 
    摘要 ( 668 )   PDF(1935KB) ( 976 )  
    将INTEX-B排放源应用到空气质量模型Model3-CMAQ中,对中国地区对流层NO2的浓度分布进行了数值模拟,并与OMI卫星对流层NO2资料进行了对比和验证。结果表明:将INTEX-B排放源应用到Model3-CMAQ模式,模拟的NO2浓度在中国地区的分布、季节变化规律与卫星资料所得结果一致。敏感性试验表明,工业及电厂排放对NO2的浓度贡献最大,而交通排放的贡献相对较小,两种排放均主要集中在京津、长江三角洲等经济发达地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60—2009年咸宁市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刘梦,祁士华,袁林喜
    2012 (1):  71-76. 
    摘要 ( 881 )   PDF(846KB) ( 815 )  
    利用1960—2009年咸宁市3个地面气象站气象资料,统计分析近50 a来该区域气温、降水等主要气候要素的年变化、四季变化及年代际变化的趋势特征。结果表明:近50 a研究区气温有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23℃/10a,年平均气温在20世纪90年代末发生突变。春秋季平均气温分别在2002年和1999年发生突变,夏季平均气温在2006年发生突变,冬季平均气温早在1990年发生突变。春季与秋季平均气温的变化比较一致,冬季平均气温对全球变暖响应最敏感,春秋与秋季对气候变暖的响应是比较敏感,而夏季对气候变暖的响应最为迟缓。近50 a年降水量呈波动但无明显增降的趋势,其中春夏两季变化趋势较为一致并有下降的趋势,且春夏降水量的变化主导着年降水量的变化;而冬季降水量有上升的趋势。通过对气温与降水变化趋势的比较,发现冬季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最显著、其余季节无明显相关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波段双线偏振雷达KDP参数计算的初步研究
    胡鹏,胡明宝, 张柽柽,杨金伟
    2012 (1):  77-81. 
    摘要 ( 851 )   PDF(1028KB) ( 781 )  
    双线偏振多普勒雷达测量的参数KDP在定量估测降雨强度和识别降水粒子相态方面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鉴于雷达实测KDP值来源于S波段双线偏振雷达信号处理器(RVP8)的结果,没有具体的计算过程,不便于进行雷达资料预处理和质量控制。探讨总结了KDP的3种算法,通过实测数据,将雷达信号处理器(RVP8)观测的KDP作为参考值,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最小二乘法误差最小,精度最高;讨论了沿雷达径向,不同平滑距离对最小二乘法KDP计算的影响;同时研究了雷达实测KDP与通过Z-R关系计算的降雨强度之间的关系显示,5 km的距离长度既能起到足够的平滑作用,又能保持足够的气象信息,不至于影响测量降水效果;同时,KDP与降雨强度之间存在较好的对应关系,在强降雨阶段尤为显著,可以利用KDP来估算反演降雨强度。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简报
    2004—2010年乌鲁木齐市可吸入颗粒物污染特征
    魏毅,孟亮,李朝阳
    2012 (1):  82-85. 
    摘要 ( 713 )   PDF(521KB) ( 690 )  
    利用2004—2010年乌鲁木齐市空气污染物PM10的监测数据,对其评价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年来乌鲁木齐市城区大气污染物质量浓度具有明显时空分布规律, PM10浓度表现为采暖期大于非采暖期,采暖期PM10浓度值为国家二级标准平均浓度的2.31倍。城区南部PM10污染重于北部和中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61—2010年德州市地温变化特征
    陈成国,石慧兰,王桂兰,孙翠凤,杨礼厚
    2012 (1):  86-89. 
    摘要 ( 634 )   PDF(545KB) ( 665 )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研究大气下垫面的地表面温度及深层地温的变化,对工农业生产有重要意义。利用1961—2010年德州市0cm地面温度、地面最高温度、地面最低温度,40cm和80cm地温;1980—2010年160cm、320cm地温观测数据,采用最小二乘法,探讨了德州市地面及各深层地温的变化趋势特征。结果表明:地面温度及各深层地温均有增温趋势,明显增温主要出现在冬季,夏季多为降温。地面最低温度增温最显著,倾向率为0.47℃/10a,冬季倾向率最大为0.74℃/10a;地面最高温度增温最不显著,倾向率为0.15℃/10a。0cm地面温度变化倾向率为0.27℃/10a,夏季降温为-0.04℃/10a,冬季升温明显为0.51℃/10a。40cm、80cm地温变化倾向率基本一致,明显小于地面温度升温幅度,也小于160cm、320cm地温升温幅度。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快报
    1960—2010年中国南方地区夏季旱涝时空分布特征
    茅海祥,王文
    2012 (1):  90-95. 
    摘要 ( 713 )   PDF(1678KB) ( 960 )  
    基于1960—2010年中国南方地区51a降水资料,进行Z指数变换,再利用降水距平场作REOF分区,并分别对各区域代表站点Z指数序列作线性趋势分析和MK分析及Morlet小波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南方5个分区岳阳站、广州站、丽水站、信阳站、巢湖站5个典型站点的年际及年代际波动幅度都比较明显,但都呈由干变湿的趋势。且5个站点分别在1973、1993、1992、2002年和1979年发生突变,突变后UF一直呈上升趋势,总体都由干变湿,5个分区旱涝异常具有相对一致的性质。中国南方地区夏季降水具有多时间尺度振荡的特点,存在2—3 a,5—6 a的周期。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