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胡鹏宇, 徐爽, 陈传雷, 杨磊, 纪永明, 孙丽. 辽宁省3次暴雪天气过程雷达特征对比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8, 34(3): 18-27. |
[2] |
马小会, 廖晓农, 唐宜西, 孙兆彬, 李梓铭. 北京地区重空气污染天气分型及个例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7, 33(5): 53-60. |
[3] |
田莉, 阎琦, 陆井龙, 陈妮娜. 辽宁地区一次暴雪过程低涡增强机制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7, 33(1): 12-18. |
[4] |
马素艳, 张超, 史金丽. 回流与倒槽作用引发的内蒙古自治区两次暴雪天气过程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7, 33(1): 19-25. |
[5] |
罗布坚参, 德吉白珍, 次仁朗杰. 西藏高原西南部地区一次暴雪天气过程诊断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6, 32(5): 18-24. |
[6] |
高松影, 赵婷婷, 宋丽丽, 杨青, 韩卫东, 罗箭宇, 白华. 2013年7月辽宁省降水异常物理机制研究[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6, 32(4): 12-22. |
[7] |
陈渤黎, 雷正翠, 吴建秋, 吴晶璐, 黄文彦. 常州地区一次持续性霾天气过程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6, 32(3): 34-40. |
[8] |
谢放尖 李文青 卢宁川 喻义勇 于忠华. 南京一次暴雪过程大气污染特征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5, 31(2): 9-14. |
[9] |
张楠,易笑园,朱立娟,王庆元. 地面气旋影响下两次华北暴雪(雨)过程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4, 30(5): 7-14. |
[10] |
赵娜,尹志聪,吴方. 北京一次持续性雾、霾的特征和成因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4, 30(5): 15-20. |
[11] |
李建华, 崔宜少, 杨成芳,修晓英. 太行山和山东半岛地形对冷流暴雪的影响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4, 30(3): 18-25. |
[12] |
万瑜,窦新英. 新疆中天山一次城市暴雪过程诊断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3, 29(6): 8-14. |
[13] |
王西磊,孟宪贵,赵京峰. 2011年12月3—7日山东省连续大雾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3, 29(5): 20-25. |
[14] |
蒋立辉,张小宇,庄子波. 北京一次强降水过程的数值模拟[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3, 29(4): 18-25. |
[15] |
宋晓辉,田利庆,田秀霞,马鸿青,张功文,董方亮. 河北省一次回流暴雪的数值模拟[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3, 29(3): 8-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