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主办单位: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
国际刊号:ISSN 1673-503X
国内刊号:CN 21-1531/P
导航切换
气象与环境学报
首页
期刊介绍
编 委 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下载中心
联系我们
English
当期目录
2012年, 第28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2-10-31
上一期
下一期
论文
Select
东北冷涡数值预报系统建立与业务应用
周晓珊,崔锦,王连仲,陈力强,杨森
2012 (
5
): 1.
摘要
(
718
)
PDF
(1498KB) (
699
)
东北冷涡强降水一直是东北地区气象预报的难点和重点。从提高东北冷涡降水数值预报质量着手,选择模式中可能对东北冷涡强对流有影响的不同辐射方案、边界层方案和积云参数化方案等多种物理过程对东北冷涡降水预报的性能进行批量试验,利用天气学检验方法,选择预报结果较好的RRTM长波辐射方案、Gayno Seaman边界层方案、Grell积云参数化方案和混合相湿过程显式方案等物理方案,组合建立了东北冷涡数值预报系统。经检验表明:系统对东北冷涡降水预报的水平较东北区域中尺度数值预报业务系统有所提高。同时利用天气学检验方法,从降水预报的强度、落区、移速等方面着手,评估东北冷涡数值预报产品对冷涡降水预报的性能和系统误差,得到降水强度易偏强、落区易偏西偏南和范围易偏小等定性结论,可直接应用于预报业务,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1961—2009年辽河流域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水资源的影响
孙凤华,李丽光,梁红,袁健,路爽
2012 (
5
): 8.
摘要
(
651
)
PDF
(812KB) (
778
)
辽河流域是我国七大流域之一,长期以来一直存在水资源严重不足的问题。采用1961—2009年辽河流域境内水文、气象观测数据,研究气象、水文要素历史变化特征,并采用同期和滞后相关分析,建立气象要素与水文要素的最优相关关系。结果表明:辽河流域气候变暖明显,增温幅度远高于全球和中国的同期增温幅度;辽河流域降水量增减趋势不明显,总体上为略减少趋势,但存在明显的少—多—少—多—少5个阶段性变化。辽河流域蒸发量为略减少趋势,春季、夏季是蒸发量较大季节;辽河流域近50年来径流量为减少趋势,经历了偏多—偏少—偏多—偏少4个阶段的变化,最近的1996—2009年经历了年径流量最少阶段,平均年径流量仅为16.2亿 m
3
,只达到多年平均径流量的58 %、径流量最多年代的32 %。7月、8月是流量最为集中的月份,2个月流量就占到全年的50.24 %,超过全年的一半;辽河流域降水量与径流量有较好的相关关系。在年尺度,径流量与铁岭、法库等周边地区相关系数基本达到0.6左右;在日尺度,日降水量与降水发生后第二日流量相关程度最好,在所有等级上两者相关系数均在0.7以上,在日降水量大于等于25 mm等级上,相关系数最高可达到0.85。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数值降水预报定量集成方法的业务应用
杨森,陈力强,周晓珊
2012 (
5
): 14.
摘要
(
530
)
PDF
(394KB) (
600
)
利用相似权重集成预报法对12个数值模式预报的降水量进行集成,并做业务化应用。结果表明:通过对2009年5月1日至10月20日近5个月的24 h预报降水量进行TS评分,发现降水集成方法要优于12个集合成员的单个预报,同时也要优于简单的集合平均。进一步的试验表明,滞后时间和扩大圈数对集成预报的效果影响很大,而单个的集合成员对集成预报效果的影响较小。根据试验结果修改集成方法应用方案,按照不同降水量级和预报时效选择扩大的圈数,预报效果好于原方案,对大量级、长时效预报改进更明显,例如25 mm量级预报时效72 h的TS评分增加了20 %以上,具有很高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一次降雨过程风廓线雷达特征
陈楠,胡明宝,徐芬,孙磊,李妙英
2012 (
5
): 19.
摘要
(
784
)
PDF
(1052KB) (
730
)
为应用风廓线雷达监测降水天气,通过对2006年南京地区一次春季降雨过程的边界层风廓线雷达探测数据和自动站雨量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和相关性统计,研究了降水发生、维持和消亡期间风廓线雷达资料的变化特征,分析风廓线雷达垂直速度、速度谱宽与降雨强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当降雨临近时,风廓线雷达水平风廓线上的空洞逐渐消失,当降雨结束时空洞再次出现,且伴随着低空急流的出现降水明显增强。随着降雨的发生,风廓线雷达产品的垂直速度、速度谱宽和折射率结构常数值均明显增大。整个降水期间,550 m高度层以下的垂直速度与降水量存在显著线性负相关,450—950 m高度层之间的速度谱宽与降水量存在显著线性正相关,可见垂直速度、速度谱宽的变化与降水强度关系密切;当垂直负速度变小或速度谱宽变大时,降水增强的可能性增大。研究结果揭示了风廓线雷达垂直速度、速度谱宽与降雨强度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为风廓线雷达应用于降雨天气的监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台风“碧利斯”的雷达反演及改进
段云霞,李得勤
2012 (
5
): 25.
摘要
(
514
)
PDF
(2187KB) (
782
)
利用两步变分反演方法,研究2006年第4号台风“碧利斯”,对照单部雷达资料和两部雷达资料的反演结果。结果表明:利用单部雷达资料不能很好的反演出台风的风场结构特征,而两部雷达资料在第一步反演背景场时,可以看出台风的涡旋特征。通过检验发现,此次台风过程的水平切向风在最大风速半径内部与Rankine模型相近,外部与Chen 3模型接近。为了更有效地利用单部雷达的观测信息准确定位台风的移动路径,故在单部雷达资料第一步反演背景场时加入模型弱约束。反演结果表明,加入模型弱约束后,反演的背景风场就能看出台风的涡旋特征,通过第二步反演后与两部雷达资料结果相近;加模型弱约束的单部雷达反演结果与两部雷达反演结果间u、v分量的相关系数均在0.8或以上,2—7 km高度层u、v分量的均方根误差明显减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1981—2010年黑龙江省夏季土壤湿度演变特征
朱海霞,宫丽娟,曲辉辉,吕佳佳, 王晾晾,李百超,纪仰慧,闫平,王秋京,姜丽霞,王萍
2012 (
5
): 34.
摘要
(
641
)
PDF
(738KB) (
596
)
利用黑龙江省1981—2010年的土壤湿度数据,以富锦县、龙江县、双城县、黑河市、海伦县、宁安县为代表站点,分析了黑龙江省东、西、南、北、部和中部及牡丹江半山区各区域夏季(7—8月)0—50 cm土层土壤湿度的趋势变化和干湿变化,并采用Mann-Kendall法对土壤湿度变化趋势进行显著性和突变点检验。结果表明:夏季0—50 cm土层,黑河市、海伦县和龙江县土壤湿度在30 a间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尤其是西部的龙江县土壤湿度下降剧烈;而东部富锦县、南部的双城县和牡丹江半山区的宁安县土壤湿度无明显下降趋势。Mann-Kendall检验结果:近30 a中,黑龙江省夏季0—50 cm土层北部、西部和中部的黑河市、龙江县、海伦县土壤湿度下降趋势显著,并出现了突变区域,表明黑河地区,松嫩平原的西部和北部夏季土壤湿度的干旱化趋势和程度均越来越明显。黑龙江省中西部夏季土壤湿度年际间的下降可能与黑龙江省气候条件及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东北地区水稻霜冻灾害风险评估及区划
王晾晾,杨晓强,李帅,朱海霞,王萍,纪仰慧,姜丽霞
2012 (
5
): 40.
摘要
(
553
)
PDF
(1093KB) (
692
)
依据灾害系统理论,在综合考虑致灾因子的自然属性和承灾体的社会属性的基础上,建立了风险评估模型,将传统的灾害研究方法和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技术手段相结合,利用1961—2010年东北地区182个气象站点逐日最低气温资料和1991—2006年172个水稻产区县(市)国土面积及社会经济资料,包括1981—2006年30个农业气象观测站记录的水稻发育期资料,对东北地区水稻霜冻灾害风险进行评估。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可划分为高风险、次高风险、中等风险、次低风险和低风险5个水稻霜冻灾害风险区域。东北地区水稻霜冻灾害高风险区位于黑龙江省的黑河地区大部、伊春西部和吉林省的延边州西部、白山北部等地,而辽宁中南部等地风险较低。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南京市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和气象要素的关系及预测
李雪源, 景元书, 吴凡, 周连, 陈晓东
2012 (
5
): 46.
摘要
(
642
)
PDF
(483KB) (
696
)
在全球气候背景下,气象要素的变化对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响不可忽视。基于2004—2010年南京地区呼吸系统死因监测资料、人口资料和同期气象数据,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讨论该区域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的分布特征和对气象要素的响应及疾病死亡率预测模型的建立。结果表明:呼吸系统死亡率在7月最低,1月最高,上半年的变化幅度大于下半年。夏半年,气候以低压、高温和多降水为特点,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死亡率低;冬半年,气候有相对湿度大、日照时间短的特点,同期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呈上升趋势。回代检验结果r=0.755,预测检验的拟合系数为r=0.795,均通过了0.0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主成分回归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可为相应预报工作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沈阳冬季供暖指数预报研究
关健华,李岚,王冠,唐亚平,李党红,明慧青,孙婧,赵淼,戴欣童
2012 (
5
): 49.
摘要
(
505
)
PDF
(598KB) (
728
)
利用2009年11月1日至2010年3月31日沈阳市逐日6次气温、气压、相对湿度、降水、风速、日照和云量等气象资料及同时间、同时次的供、回水温度等供暖资料,采用多元回归方法,建立沈阳供暖预报方程,制订供暖气象节能预报指数,并根据供暖指数的大小确定供热量。结果表明:在确保室温达到18 ℃时,沈阳的供暖指数可以分为7级;供暖量(即供、回水温度值)预报值与气温实况相似度很高,而供暖量的实际值与气温实况相差较大。在151 d的供暖期内,约60 d 的供、回水温度与气温变化接近,占供暖日数的40%。采用供暖气象节能预报方法进行供暖,可改善送供暖质量,同时达到节能关排的目的,为供暖部门科学供暖,降低能耗,提供科学依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2010年8月19日阜新暴雨过程的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
王宪彬,张建国,辛艳辉
2012 (
5
): 53.
摘要
(
594
)
PDF
(829KB) (
504
)
利用营口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10年8月19日出现在阜新南部的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义县生成的强回波单体在东北上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加强,最终形成从义县到彰武哈尔套的强回波带东移是造成此次暴雨到大暴雨过程的主要原因。同时通过对其回波强度、影响时间以及实况雨量的跟踪、对比和分析,得出小时降水量与回波强度关系:回波强度在35—45 dBz之间,小时降水量在25 mm左右;回波强度在45—50 dBz之间,小时降水量在40 mm左右;回波强度超过50 dBz,虽回波影响时间较短,不超过3个体扫,但小时降水量仍可达50 mm。低空急流的出现和加强为强降水的发展维持提供充足的水汽及不稳定能量,并促使雨带中的中尺度系统的生成和发展,是造成短时暴雨出现的关键因子。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2011年7月31日黑龙江省暴雨天气诊断分析
孔繁艳,马国忠,殷世平
2012 (
5
): 58.
摘要
(
590
)
PDF
(2777KB) (
347
)
应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和卫星云图产品,对2011年7月31日黑龙江省西部暴雨天气的成因进行了诊断分析。讨论了产生暴雨的天气系统特征,大气不稳定条件及产生暴雨的水汽条件和动力触发机制。结果表明:暴雨是由低涡、低涡槽前暖湿气流和冷空气的共同影响产生的。低层强盛的偏南气流建立起水汽通道,将水汽源源不断地向暴雨区输送。低层增温增湿使得大气层结不稳定。低层较强的西北气流与强盛的东南暖湿气流汇合,产生强切变,辐合上升运动增强,为暴雨的产生提供了动力条件,有利于不稳定能量释放。高层辐散与低层辐合相配合,有利于上升运动发展和维持。地面中尺度低压和中尺度辐合线为中尺度云团的发展和维持提供了条件,中尺度云团在暴雨区旋转停留近21 h,降雨时间长是暴雨发生的主要原因。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2001—2010年大连地区暴雪天气与雷达回波特征分析
王荣基,王树雄,蒋晓薇,梁军,刘晓初
2012 (
5
): 65.
摘要
(
690
)
PDF
(1850KB) (
882
)
利用大连市7个市区县观测站2001—2010年冬季降水资料、常规观测资料及大连新一代天气雷达(CINRAD/SC型)回波资料,对发生在此期间8次暴雪过程进行环流形势分析的基础上,对天气雷达回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造成大连地区暴雪天气的环流形势,在500 hPa高空图上多与东亚大槽建立前自华北伸向黄淮地区的高空槽有关,在地面图上则与经华北南部和江(黄)淮地区东移或北上气旋(倒槽)与北方南下冷高压在大连附近交绥有关;雷达回波速度场以“暖式切变”型最多。该类型的降水强度,随南北二支气流的增大、风切变的增大、切变层在边界层和对流层低层的抬升与暖平流的匹配而加强。随西南气流在边界层和对流层低层的减弱与冷平流的出现而减弱。研究结果可为预报冬季暴雪天气业务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CINRAD/SC雷达发射系统反峰过流故障与排除
李洋,班显秀,刘小东,张维全,万绪江,卢秉红,朱轶明
2012 (
5
): 65.
摘要
(
565
)
PDF
(500KB) (
544
)
概述CINRAD/SC新一代天气雷达发射系统调制器的组成和工作原理,以新一代天气雷达一次“反峰过流”故障为例,详述故障的检查方法和排除故障全过程,并对故障产生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次“反峰过流”故障主要原因为发射系统的脉冲变压器次级匝间短路,造成调制器失配,反峰电流激增,烧毁保护电阻,引起电流继电器动作,形成“反峰电流保护”并切断高压,输出“反峰过流”故障。更换脉冲变压器铁芯及绕组,注入新的25号变压器油,开机测试,各项技术指标均正常,故障排除,保障了雷达系统的正常运行。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简报
Select
2009年11月石家庄暴雪天气过程诊断分析
刘家峻,于江龙,梅娜,徐建
2012 (
5
): 75.
摘要
(
742
)
PDF
(835KB) (
442
)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资料对2009年11月9—12日石家庄特大暴雪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暴雪过程与高空西槽、河套地区南部南支槽以及中低空切变有着密切联系。高低空急流的较好配合利于暴雪区内上升运动的加强,上升区始终位于高空偏西急流右侧的辐散区内及低空西南急流出口区左前部的辐合区内,且700 hPa北支西北急流对暴雪的增强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上升运动与正涡度区相对应,垂直上升最强区与正涡度中心相吻合;上升运动与湿度场的配合对暴雪的发生及加强至关重要,石家庄上空自地面至200 hPa维持一相对湿度为90%的高湿柱;西南气流带来的南方暖湿气流及东北回流带来的渤海湾高湿大气是大暴雪的能量及水汽源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Snowstorm|Circulation situation|Diagnosis analysis
代玉田,于凤英,常平,张琳,杨玉霞
2012 (
5
): 75.
摘要
(
506
)
PDF
(465KB) (
571
)
采用1999—2008年德州市人民医院的高血压发病人数入院资料和德州市地面气象资料,应用逐步回归方法,分别建立四季的高血压发病人数与气象条件及其变化的线性回归关系模型,借鉴生活气象指数、医疗气象学等研究方法,利用聚类分析法将德州市高血压病发病等级划分为4级,从而预测每个季节德州市高血压的发生程度。结果表明:德州市高血压发病与气压、气温关系密切;大雾主要对冬季高血压发病有影响,冬季出现大雾,尤其出现连续性大雾时,高血压发病等级增高,大雾对其他季节高血压发病影响很小;高血压发病等级与日照时数呈负相关。秋冬季连续阴天寡照,高血压发病等级增高。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快报
Select
辽河流域水生态功能一级分区指标体系与技术方法
李法云,范志平,张博,王艳杰,胡成,刘素平
2012 (
5
): 83.
摘要
(
631
)
PDF
(1010KB) (
720
)
流域水生态功能分区是实现流域综合管理的重要基础,也是水环境管理由水质目标管理向流域水生态管理转变的重要依据。根据辽河流域大尺度水生态空间格局分异的自然属性,结合国内外相关生态环境分区的研究进展,通过对辽河流域水热比(P/T)、径流深(RD)、数字高程(DEM)、多年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水文地质(RP)等自然因素、河流水环境因子及水生生物指标的典型相关分析(CCA),筛选出DEM、RD、RP、NDVI指数作为水生态功能一级分区的主要因子,并依此建立了辽河流域水生态功能一级分区指标体系与分区技术方法。结果表明:辽河流域可分为4个水生态功能一级区,即西辽河上游内蒙大兴安岭东南-冀北山地丘陵水生态区、西辽河中下游西辽河平原水生态区、辽河中下游平原水生态区及浑河—太子河上游山地丘陵水生态区。辽河流域多年历史数据与野外水生态调查数据分析表明,流域内鱼类聚类分析结果与水生态功能一级分区结果在空间分布上具有较好的吻合性。水生态功能分区结果为辽河流域水生态综合管理提供了科技支撑,同时也为我国水生态功能分区技术方法的制订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大型底栖动物在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中的应用
王艳杰,李法云,范志平,程志辉,张建祺
2012 (
5
): 90.
摘要
(
415
)
PDF
(747KB) (
697
)
大型底栖动物是维系水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水生态系统健康与功能的重要水生生物指标。随着国内对基于流域完整性的水生态管理的日益重视,水生态系统健康的研究也更加深入,因而底栖动物的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均有所提高。概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底栖动物的主要研究方向、影响因素及其分析方法。结果表明:在研究方向上,由于底栖动物对水生态系统变化的响应具有明显的空间尺度效应,因而以不同尺度空间上的自然环境、生境条件和水质等因子为分界,分析其对底栖动物多样性及其群落结构的重要影响。综合分析各种影响因素,流域内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水环境因子变化或生境受损可直接影响底栖动物物种组成和种群特征。对底栖动物的研究方法可分为模型分析法和生物指数评价法两类,在应用中可侧重不同模型和指数的特点进行针对性选择。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