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吴春英, 刘多文, 钟博, 蒋婷婷, 于蕙箐, 陈佳美, 高燕. 基于数值预报模式的乡镇温度预报方法研究[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9, 35(1): 108-112. |
[2] |
王叶红, 赵玉春. 不同背景场误差样本模拟方案对数值预报的影响--以“苏迪罗”台风为例[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8, 34(6): 11-23. |
[3] |
唐淑敏, 马杰良, 殷佳研, 陆其峰, 官元红, 蔡僖, 唐维尧, 朱柳桦. FY-3A MWHS资料同化对湿度场预报影响评价的试验研究[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8, 34(5): 142-148. |
[4] |
孙素琴, 郑婧, 金米娜, 吴静, 李葳. 基于多模式2015年江西省汛期区域性暴雨的检验[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7, 33(2): 1-7. |
[5] |
李永生, 刘伯奇, 王莹, 李菲. 非绝热加热对6月东北冷涡形成演变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6, 32(6): 19-26. |
[6] |
李辑, 焦敏, 胡春丽, 李菲, 张晓月, 张琪, 王莹, 祝新宇. 1951-2012年东北地区夏季气温及其影响因子变化特征[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6, 32(5): 74-83. |
[7] |
贾旭轩, 田莉, 陆井龙, 杨扬. 误差订正在辽宁地区冬季温度预报中的应用[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6, 32(4): 139-143. |
[8] |
徐红, 晁华, 王文, 陈军庆. 东北冷涡暴雨落区统计与诊断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6, 32(3): 41-46. |
[9] |
刘静, 任川, 董巍, 才奎志, 崔胜权, 王瀛, 陈妮娜. 辽宁地区一次强降水过程诊断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6, 32(2): 18-27. |
[10] |
孙虹雨. 草地螟迁飞、降落与东北冷涡的关系[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4, 30(6): 85-91. |
[11] |
崔锦,周晓珊,阎琦,张爱忠,李得勤,宋国云,陈雨. WRF模式不同微物理过程对东北降水相态预报的影响[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4, 30(5): 1-6. |
[12] |
王开燕,邓涛,邓雪娇,李海洋, 赵小伟,祁秀香. 灰霾数值预报系统对不同天气型过程数值模拟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4, 30(5): 21-26. |
[13] |
应爽, 袁大宇, 李尚锋 . 一次东北冷涡不同阶段强对流天气特征对比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4, 30(4): 9-18. |
[14] |
任丽,杨艳敏,金磊,韩冰,关铭. 一次东北冷涡暴雨数值模拟及动力诊断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4, 30(4): 19-25. |
[15] |
张晶,姚文,何晓东,吴福杰,赵晓川,王东. 营口地区数值预报降水产品定量检验和预报指标研究[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4, 30(1): 30-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