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刘强军,宋军芳,牛晨煜,赵珺,张喻君. 2015—2019年太行山南麓O3浓度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21, 37(4): 48-53. |
[2] |
李晓岚, 权维俊, 王东东, 王迪. DNQ1与FD12型能见度仪观测比对及影响因子研究[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21, 37(3): 25-32. |
[3] |
卢盛栋, 李军霞, 李芬, 赵俊杰, 靳泽辉, 李莹, 刘潇. 2017—2019年太原南部城区夏季O3特征及其影响因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21, 37(3): 40-46. |
[4] |
周士茹,宋金妹,陆倩,郭鸿鸣,赵玉广,高艳春. 气象因子和海风对秦皇岛市臭氧污染的影响[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21, 37(2): 64-70. |
[5] |
李丽光,李晓岚,赵梓淇,王宏博,沈历都,王扬锋,刘宁微,马雁军. 沈阳近地层大气颗粒物浓度垂直变化特征及与气象因子的关系[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21, 37(1): 16-25. |
[6] |
苗运玲,张军,郑玉萍,陈梦娇,张云惠. 乌鲁木齐市酸雨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20, 36(5): 62-68. |
[7] |
韩余,周国兵,陈道劲,杨春,闵凡花. 重庆市臭氧污染及其气象因子预报方法对比研究[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20, 36(4): 59-66. |
[8] |
龙凤翔, 张瑀琳. 桂林城区大气能见度与颗粒物浓度和气象因子关系研究[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20, 36(1): 21-27. |
[9] |
拉巴, 洛桑曲珍, 次珍, 平措旺丹. 那曲地区植被NDVI时空变化及成因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9, 35(4): 69-76. |
[10] |
陈培章, 陈道劲. 兰州主城臭氧污染特征及气象因子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9, 35(2): 46-54. |
[11] |
项程程, 柴曼. 辽宁城市PM2.5时空变化聚类及其气象影响特征[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9, 35(1): 35-44. |
[12] |
孙虹雨, 程攀, 程佳悦, 朱轶铭, 贾斌英, 黄阁, 陆忠艳. 辽宁省林火发生和过火面积与气象因子关系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8, 34(5): 128-134. |
[13] |
李琛, 郭文利, 吴进, 金晨曦. 北京市夏季日最大电力负荷与气象因子的关系[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8, 34(3): 99-105. |
[14] |
张勇, 陈兰英, 刘婷, 肖娟. 峨眉山景区负氧离子浓度变化特征及预测模型研究[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8, 34(2): 61-68. |
[15] |
赵先丽, 李丽光, 蔡福, 王宏博, 赵梓淇, 丁抗抗. 播期对辽南地区春玉米生育进程及产量影响的试验研究[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7, 33(6): 66-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