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吴杰, 周建平, 邓学良, 王传辉, 周文鳞. 巢湖地区能见度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9, 35(2): 40-45. |
[2] |
姜江, 郭文利, 王春玲. 2007—2015年北京地区能见度时空变化特征[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9, 35(1): 45-52. |
[3] |
朱红蕊, 刘赫男, 张洪玲, 尹嫦姣. 哈尔滨市空气质量特征及其与气象要素的关系[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9, 35(1): 53-58. |
[4] |
项程程, 柴曼. 辽宁城市PM2.5时空变化聚类及其气象影响特征[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9, 35(1): 35-44. |
[5] |
朱忆萌, 郭振东. 空气加湿器对室内空气质量影响研究[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8, 34(5): 163-168. |
[6] |
夏凡, 李昌义. 基于3种能见度方案山东地区雾天气预报试验研究[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8, 34(3): 48-57. |
[7] |
李义宇, 杨鸿儒, 王楠, 李军霞, 姚佳林. 太原市一次重污染天气过程的成因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8, 34(2): 11-18. |
[8] |
李晓岚, 刘旸, 栾健, 马雁军, 王扬锋, 张婉莹. 基于BP人工神经网络法沈阳市PM2.5质量浓度集成预报试验[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8, 34(2): 100-106. |
[9] |
张欣, 王体健, 陈璞珑. 2016年春节期间上海市空气质量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8, 34(1): 52-60. |
[10] |
程月星, 戴健, 王玮琦, 李艳. 北京市朝阳区重空气污染天气类型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7, 33(5): 44-52. |
[11] |
刘慧, 饶晓琴, 张恒德, 李明, 张志刚. 环境气象业务数值模式预报效果对比检验[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7, 33(5): 17-24. |
[12] |
李怀川, 陈宣淼, 叶子祥, 吴贤笃. 浙江省重度空气污染过程时空变化特征[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7, 33(3): 68-79. |
[13] |
孙维, 程小泉, 王晖, 刘承晓, 黄潇. 合肥市冬季PM10污染特征及大气环境容量测算研究[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7, 33(2): 80-86. |
[14] |
安娟, 王鹏, 吴振东, 芦晓彤, 卢卓义, 刘春明. 2006-2012年辽阳市PM10时空变化特征[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6, 32(6): 52-57. |
[15] |
吴庆梅, 刘卓, 张胜军, 李青春. 外来源影响北京地区空气质量的典型个例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6, 32(5): 25-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