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中国气象局. 酸雨观测业务规范[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05.
|
2 |
吴丹, 王式功, 尚可政. 中国酸雨研究综述[J]. 干旱气象, 2006, 24 (2): 70- 77.
|
3 |
李亚军, 蔡霞, 张勋, 等. 山西省自动与人工酸雨观测数据对比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23, 39 (3): 65- 71.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23.03.008
|
4 |
Cowling E B . Acid precipitation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J].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1982, 16 (2): 110A- 123A.
|
5 |
Galloway J N , Likens G E , Edgerton E S . Acid precipitation in the northeastern United States: pH and acidity[J]. Science, 1976, 194 (4266): 722- 724.
doi: 10.1126/science.194.4266.722
|
6 |
刘宝章, 李金龙, 王敬云, 等. 青岛酸雨天气边界层气象特征[J]. 中国环境科学, 1997, 17 (2): 103- 107.
|
7 |
丁国安, 徐晓斌, 王淑凤, 等. 中国气象局酸雨网基本资料数据集及初步分析[J]. 应用气象学报, 2004, 15 (S): 85- 94.
|
8 |
吴兑, 邓雪娇. 环境气象学与特种气象预报[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01: 112- 113.
|
9 |
田贺忠, 陆永祺, 郝吉明, 等. 我国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历程及进展[J]. 中国电力, 2001, 34 (3): 51- 56.
|
10 |
汤洁, 程红兵, 于晓岚, 等. 全国酸雨观测网未知水样考核结果的统计分析[J]. 气象, 2007, 33 (12): 75- 82.
|
11 |
Tang J , Xu X B , Ba J , et al. Trends of the precipitation acidity over China during 1992-2006[J].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10, 55 (17): 1800- 1807.
doi: 10.1007/s11434-009-3618-1
|
12 |
解淑艳, 王胜杰, 于洋, 等. 2003—2018年全国酸雨状况变化趋势研究[J]. 中国环境监测, 2020, 36 (4): 80- 88.
|
13 |
周贺玲, 李丽平, 曹跟华, 等. 石家庄市酸雨污染现状研究[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09, 25 (4): 27- 30.
|
14 |
徐梅, 祝青林, 朱玉强, 等. 近20年天津市酸雨变化特征及趋势分析[J]. 气象, 2016, 42 (4): 436- 442.
|
15 |
赵艳霞, 侯青. 1993—2006年中国区域酸雨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J]. 气象学报, 2008, 66 (6): 1032- 1042.
|
16 |
李沁宇, 刘鑫, 张金池. 长三角区域酸雨类型转变趋势研究[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21, 45 (1): 168- 174.
|
17 |
牛彧文, 浦静姣, 邓芳萍, 等. 1992—2012年浙江省酸雨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J]. 中国环境监测, 2017, 33 (6): 55- 62.
|
18 |
关俊华, 陈文晖, 朱秀金, 等. 南宫市近年酸雨特征分析及其气象影响因子[J]. 气象科技, 2012, 40 (6): 1050- 1055.
|
19 |
唐孝炎, 张远航, 邵敏. 大气环境化学(2版)[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
20 |
樊后保. 世界酸雨研究概况[J]. 福建林学院学报, 2002, 22 (4): 371- 375.
|
21 |
蒲维维, 张小玲, 徐敬, 等. 北京地区酸雨特征及影响因素[J]. 应用气象学报, 2010, 21 (4): 464- 472.
|
22 |
王艳, 葛福玲, 刘晓环, 等. 泰山降水化学及大气传输的研究[J]. 环境科学学报, 2006, 26 (7): 1187- 1194.
|
23 |
张新玲, 安俊岭, 程新金, 等. 污染源、气象条件变化对我国SO2浓度及硫沉降量分布的影响[J]. 大气科学, 2003, 27 (5): 939- 947.
|
24 |
李帅, 刘丹, 于成龙, 等. 1991—2012年黑龙江省酸雨变化特征[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5, 31 (5): 105- 111.
|
25 |
李倩, 杨旭, 马梁臣, 等. 长春市酸雨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7, 33 (4): 48- 55.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17.04.006
|
26 |
宋煜, 黄艇, 濮文耀. 大连地区酸雨外来源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4, 30 (6): 115- 119.
|
27 |
张新民, 柴发合, 王淑兰, 等. 中国酸雨研究现状[J]. 环境科学研究, 2010, 23 (5): 527- 532.
|
28 |
宗英飞, 张国林, 苏常新, 等. 2008年辽宁省酸雨时空分布特点分析[J]. 安徽农业科学, 2009, 37 (16): 7536- 7537.
|
29 |
柴发合, 高健, 王淑兰, 等. 辽宁省背景地区降水化学特征及其与大气传输的关系[J]. 环境科学研究, 2010, 23 (4): 387- 393.
|
30 |
李萍, 陈传雷, 陈宇, 等. 2016—2021年5—10月辽宁省降水量时空分布精细化特征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24, 40 (4): 54- 63.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24.04.007
|
31 |
栾成竹. 丹东市本地污染源对酸雨形成的影响研究[J]. 科技创新导报, 2013, (15): 217.
|
32 |
李超. 酸雨的发生与治理[J]. 现代农业科技, 2012, (6): 299, 303.
|
33 |
张青新. 辽宁省东南沿海酸雨区(2002—2011年)酸雨污染变化趋势分析[J]. 黑龙江环境通报, 2012, 36 (4): 48- 51.
|
34 |
祖彪. 十二五期间辽宁省酸雨污染变化趋势分析[J]. 农业与技术, 2018, 38 (13): 149- 1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