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汪晓滨, 张蔷, 陈跃, 等. 新型AgI末端燃烧器在北京飞机增雨作业中的使用分析[J]. 气象, 2005, 31 (7): 54- 58.
|
2 |
孙鸿娉, 李培仁, 闫世明, 等. 华北层状冷云降水微物理特征及人工增雨可播性研究[J]. 气象, 2011, 37 (10): 1252- 1261.
|
3 |
郭学良, 方春刚, 卢广献, 等. 2008—2018年我国人工影响天气技术及应用进展[J]. 应用气象学报, 2019, 30 (6): 641- 650.
|
4 |
秦长学, 杨道侠, 金永利. 碘化银地面发生器增雨(雪)作业可行性及作业时机选择[J]. 气象科技, 2003, 31 (3): 174- 178.
|
5 |
秦彦硕, 段英, 李二杰, 等. 河北大茂山碘化银地面发生器增雪作业影响分析[J]. 气象, 2015, 41 (2): 219- 225.
|
6 |
黄钰, 郭学良, 毕凯, 等. 北京延庆山区降雪云物理特征的垂直观测和数值模拟研究[J]. 大气科学, 2020, 44 (2): 356- 370.
|
7 |
唐娴, 周荣卫, 何晓凤, 等. 多源降水预报集成技术应用研究[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21, 37 (4): 26- 32.
|
8 |
刘达之, 姚聃, 梁旭东. 基于四维变分同化的"6·23"阜宁龙卷大涡模拟研究[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22, 38 (6): 1- 9.
|
9 |
黄海波, 陈春艳, 朱雯娜. WRF模式不同云微物理参数化方案及水平分辨率对降水预报效果的影响[J]. 气象科技, 2011, 39 (5): 529- 536.
|
10 |
崔锦, 周晓珊, 阎琦, 等. WRF模式不同微物理过程对东北降水相态预报的影响[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4, 30 (5): 1- 6.
|
11 |
张宁. WRF模式云微物理参数化方案预报效果分析[J].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16, 39 (3): 50- 59.
|
12 |
艾凯, 郑益群, 曾新民, 等. WRF模式不同云微物理方案对华西秋雨模拟影响[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6, 32 (2): 1- 10.
|
13 |
刘伟光, 陈海山, 俞淼. 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对东亚夏季环流和降水模拟的影响[J]. 大气科学, 2019, 43 (1): 64- 74.
|
14 |
杨扬, 卢冰, 王薇, 等. 基于WRF的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对中国夏季降水预报的影响研究[J]. 气象学报, 2021, 79 (4): 612- 625.
|
15 |
李雪超, 王颖, 秦闯, 等. WRF不同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对重庆一次暴雨过程的模拟[J].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 56 (2): 260- 268.
|
16 |
吴钲, 刘梦娟, 翟丹华, 等. 边界层方案对一次西南涡背景下局地暴雨过程影响分析[J]. 气象科学, 2022, 42 (4): 517- 527.
|
17 |
Hill G E . Dispersion of airborne-released silver iodide in winter orographic clouds[J]. Journal of Applied Meteorology, 1980, 19 (8): 978- 985.
|
18 |
Bruintjes R T , Clark T L , Hall W D . The dispersion of tracer plumes in mountainous regions in central Arizona: comparisons between observations and modeling results[J]. Journal of Applied Meteorology, 1995, 34 (4): 971- 988.
|
19 |
申亿铭, 刘桂馥, 许焕斌, 等. 对流云中点源爆炸催化剂的扩散问题[J]. 气象学报, 1983, 41 (4): 415- 425.
|
20 |
余兴, 樊鹏, 王晓玲, 等. 层状云中非垂直多条撒播线源催化剂扩散的数值模拟[J]. 气象学报, 1998, 56 (6): 708- 723.
|
21 |
周毓荃, 朱冰. 高炮、火箭和飞机催化扩散规律和作业设计的研究[J]. 气象, 2014, 40 (8): 965- 980.
|
22 |
何媛, 黄彦彬, 李春鸾, 等. 海南省暖云烟炉设置及人工增雨作业条件分析[J]. 气象科技, 2016, 44 (6): 1043- 1052.
|
23 |
周毓荃, 欧建军. 利用探空数据分析云垂直结构的方法及其应用研究[J]. 气象, 2010, 36 (11): 50- 58.
|
24 |
王新. 天然气管道泄漏扩散事故危害评价[D]. 哈尔滨: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0.
|
25 |
蒋志方. 城市空气质量预测模型与数据可视化方法研究[D]. 济南: 山东大学, 2011.
|
26 |
Ermak D L , Chan S T , Morgan D L , et al. A comparison of dense gas dispersion model simulations with burro series LNG spill test results[J].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1982, 6 (1/2): 129- 160.
|
27 |
陈国华, 梁韬, 张晖, 等. 用SAFETI定量评价液氯泄漏事故的风险[J].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34 (5): 103- 108.
|
28 |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制定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技术方法: GB/T 3840-1991[S]. 北京: 标准出版社, 1991.
|
29 |
孙晶, 史月琴, 蔡兆鑫, 等. 一次低涡气旋云系宏微观结构和降水预报的检验[J]. 干旱气象, 2017, 35 (2): 275-290, 341.
|
30 |
尚博, 蔡淼, 霍也, 等. 吉林省春季人工增雨潜力及指标的数值模拟研究[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20, 36 (1): 74- 81.
|
31 |
酆大雄, 陈汝珍, 蒋耿旺, 等. 高效碘化银焰火剂及其成冰性能的研究[J]. 气象学报, 1995, 53 (1): 82- 90.
|
32 |
苏正军. 含AgI焰剂成冰特性的实验研究[D]. 南京: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