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陈海山, 范苏丹, 张新华. 中国近50a极端降水事件变化特征的季节性差异[J]. 大气科学学报, 2009, 32 (6): 744- 751.
|
2 |
翟盘茂, 李蕾. 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反映的大气和地表的观测变化[J].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4, 10 (1): 20- 24.
|
3 |
高晓容, 张继权, 李硕, 等. 北京市通州区暴雨特征及风险评估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15, 43 (27): 167- 171.
|
4 |
李宝, 于磊, 潘兴瑶, 等. 北京市通州区降雨时空特征分析[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 56 (4): 566- 572.
|
5 |
刘文, 陈卫平, 彭驰. 城市雨洪管理低影响开发技术研究与利用进展[J]. 应用生态学报, 2015, 26 (6): 1901- 1912.
|
6 |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中国气象局. 城市暴雨强度公式编制和设计暴雨雨型确定技术导则[M]. 北京: 北京气象出版社, 2014: 1- 25.
|
7 |
麻蓉, 白涛, 黄强, 等. MIKE 21模型及其在城市内涝模拟中的应用[J]. 自然灾害学报, 2017, 26 (4): 172- 179.
|
8 |
姬兴杰, 李凤秀, 朱业玉, 等. 河南省洛河上游暴雨山洪致灾临界面雨量的确定[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5, 31 (6): 43- 50.
|
9 |
郑祚芳, 祁文, 李青春, 等. 基于自动站观测的北京夏季降水特征[J].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15, 20 (2): 201- 208.
|
10 |
宋晓猛, 张建云, 孔凡哲, 等. 北京地区降水极值时空演变特征[J]. 水科学进展, 2017, 28 (2): 161- 173.
|
11 |
左斌斌, 徐宗学, 任梅芳, 等. 北京市通州区1966—2016年降水特性研究[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55 (5): 556- 563.
|
12 |
袁宇锋, 翟盘茂, 李建, 等. 北京城、郊和山区不同强度等级降水变化特征比较[J].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7, 13 (6): 589- 597.
|
13 |
宇如聪, 李建, 陈昊明, 等. 中国大陆降水日变化研究进展[J]. 气象学报, 2014, 72 (5): 948- 968.
|
14 |
Yu R C , Li J . Hourly rainfall changes in response to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over Eastern Contiguous China[J]. Journal of Climate, 2012, 25 (19): 6851- 6861.
|
15 |
Li J , Yu R C , Sun W . Duration and seasonality of hourly extreme rainfall in the central eastern China[J].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2013, 27 (6): 799- 807.
|
16 |
宇如聪, 李建. 中国大陆日降水峰值时间位相的区域特征分析[J]. 气象学报, 2016, 74 (1): 18- 30.
|
17 |
宋晓猛, 张建云, 孔凡哲. 基于极值理论的北京市极端降水概率分布研究[J]. 中国科学: 技术科学, 2018, 48 (6): 639- 650.
|
18 |
刘卫平, 古丽格娜, 王秋香, 等. 库尔勒城市化对气象要素的影响分析[J].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20, 14 (1): 89- 94.
|
19 |
王秋香, 李庆祥, 周昊楠, 等. 中国降水序列均一性研究及对比分析[J]. 气象, 2012, 38 (11): 1390- 1398.
|
20 |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室外排水设计标准: GB 50014-2021[S]. 北京: 中国计划出版社, 2021.
|
21 |
于长文, 许启慧, 杨宜昌, 等. 雄安新区长历时暴雨强度公式及其设计雨型推求[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21, 37 (5): 78- 85.
|
22 |
住房城乡建设部.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 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4: 1- 99.
|
23 |
顾正强, 龚强, 晁华, 等. 辽宁省海绵城市建设中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分区及其分布差异研究[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9, 35 (1): 59- 65.
|
24 |
原韦华, 宇如聪, 傅云飞. 中国东部夏季持续性降水日变化在淮河南北的差异分析[J]. 地球物理学报, 2014, 57 (3): 752- 759.
|
25 |
Chen H M , Yu R C , Li J , et al. Why nocturnal long-duration rainfall presents an eastward-delayed diurnal phase of rainfall down the Yangtze River valley[J]. Journal of Climate, 2010, 23 (4): 905- 917.
|
26 |
杨萍, 肖子牛, 石文静. 基于小时降水资料研究北京地区降水的精细化特征[J]. 大气科学, 2017, 41 (3): 475- 489.
|
27 |
Miao S G , Chen F , Li Q C , et al. Impacts of urban processes and urbanization on summer precipitation: a case study of heavy rainfall in Beijing on 1 August 2006[J]. Journal of Applied Meteorology and Climatology, 2011, 50 (4): 806- 825.
|
28 |
Griffis V W , Stedinger J R . Log-Pearson type 3 distribution and its application in flood frequency analysis.Ⅱ: parameter estimation methods[J]. Journal of Hydrologic Engineering, 2007, 12 (5): 429- 500.
|
29 |
朱玲, 龚强, 李杨, 等. 辽宁葫芦岛市新旧暴雨强度公式对比及暴雨雨型分析[J]. 暴雨灾害, 2017, 36 (3): 251- 258.
|
30 |
周绍毅, 罗红磊, 苏志, 等. 南宁市新一代暴雨强度公式与暴雨雨型研究[J]. 气象研究与应用, 2017, 38 (2): 1- 5.
|
31 |
李俊奇, 王文亮, 车伍, 等. 海绵城市建设指南解读之降雨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区域划分[J]. 中国给水排水, 2015, 31 (8): 6- 12.
|
32 |
王文亮, 李俊奇, 车伍, 等. 雨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确定与落地的若干问题探讨[J]. 给水排水, 2016, 42 (10): 61- 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