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主办单位: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
国际刊号:ISSN 1673-503X
国内刊号:CN 21-1531/P

当期目录

    2023年, 第39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3-06-28 上一期    下一期
    目录
    封面目录
    2023 (3):  0-0. 
    摘要 ( 48 )   PDF(24024KB) ( 9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文
    两次北上相似路径台风导致的暴雨湿位涡诊断分析
    马梁臣,霍也,王宁,李倩,于月明
    2023 (3):  1-9.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23.03.001
    摘要 ( 116 )   HTML ( 16 )   PDF(9999KB) ( 99 )  

    利用2012年8月28—29日和2019年9月7—8日水平分辨率为0.25°×0.25°的ERA5再分析资料、地面观测资料和中国气象局热带气旋最佳移动路径数据, 对两次北上相似移动路径的台风“布拉万”和“玲玲”导致东北地区暴雨天气过程的湿位涡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 台风导致的强降水与假相当位温的密集带对应较好, 降水主要位于假相当位温密集带偏暖一侧, 锋区越强, 降水量越大。两个台风过程均在降水前期存在对流不稳定层结, 为台风降水提供初始能量积累。初始时刻出现湿对称不稳定, 是台风中心西北侧暴雨出现的主要因素。降水增强时刻, 大气对流不稳定再次参与, 说明低层对流不稳定提供了降水快速增强的主要能量。低层湿正压项(MPV1)和湿斜压项(MPV2)的绝对值均出现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的趋势, 强降水主要分布在两个极值中间过渡时段。两次北上台风引起的吉林省中部暴雨带均与低层850 hPa的MPV2负值区和MPV1的正值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20年绥化地区一次超级单体龙卷及其环境特征分析
    吴迎旭,周一,赵柠,栾晨,张礼宝,赵美玲,蔡康龙,赵广娜
    2023 (3):  10-19.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23.03.002
    摘要 ( 66 )   HTML ( 6 )   PDF(6953KB) ( 51 )  

    利用常规资料、区域自动站资料、FY-4卫星云图、新一代天气雷达、ECMWF再分析资料, 分析2020年8月9日黑龙江省绥化市绥胜满族镇EF2级龙卷的结构特征、形成过程和触发机制。结果表明: 此次龙卷发生在东北冷涡底前部500 hPa为西南气流、低层为暖式切变线、地面为暖锋的背景下; 中层干输送有利于下沉气流, 低层暖湿气流和高空辐散加强了气流的上升, 增强的水平涡度在较强的低层垂直风切变作用下形成涡管, 提供了有利龙卷发生的环境条件。较小的低层温度递减率、较大的对流抑制能量、地面两条辐合线共同触发形成超级单体。不同于黑龙江省历次龙卷过程, 此次龙卷天气的对流有效位能较低、对流抑制能量较大, 没有干线触发。中等强度深厚的中气旋由0.5°仰角向上发展至中层并加强, 维持时间约50 min, 当中气旋在中层旋转速度超过低层时, 龙卷产生。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同闪电参数化方案对海南岛一次强对流闪电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
    杨薇,李勋,林建兴,陈有龙,杨滨瑜
    2023 (3):  20-30.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23.03.003
    摘要 ( 45 )   HTML ( 10 )   PDF(6108KB) ( 64 )  

    利用耦合非感应起电方案和闪电参数化方案的WRF V3.9.1中尺度模式, 模拟了2018年6月26日发生在海南岛的一次强对流过程, 讨论模式中3种闪电参数化方案(LPI方案、PR92w方案和PR92z方案)对热带岛屿地区闪电活动的模拟能力。结果表明: 模式能较好地反演出此次强对流过程的雷达回波特征, 垂直速度和水成物粒子是影响模式预报闪电的重要因素, 云内发展较强的垂直速度和丰富的冰相粒子有利于云内起电过程的发展。LPI方案和PR92w方案模拟出闪电的分布形式和闪电上正下负的结构, 起电区域均位于8~15 km, PR92z方案模拟闪电分散, 偏差较大; LPI方案的ETS评分(Equitable Threat Score)表现最优, 为0.65;进一步分析LPI值与闪电频数的相关关系发现两者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区域平均LPI与闪电频数相关系数为0.9, 拟合优度为0.83。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AL方法在东北地区台风降水预报检验中的应用
    朱晓彤,姚凯,李尚锋,曲美慧
    2023 (3):  31-39.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23.03.004
    摘要 ( 81 )   HTML ( 9 )   PDF(5114KB) ( 29 )  

    选取2020年3次影响东北地区的北上台风的最强降水日作为个例, 利用最佳方法确定阈值并识别降水主体与个体, 对其进行SAL检验分析并评价中国气象局全球同化预报系统(CMA-GFS)、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数值模式(EC)以及中国气象局中尺度天气数值预报系统(CMA-MESO)模式12~36 h预报在东北地区对台风降水的预报效果。结果表明: 台风“巴威”降水过程CMA-GFS的预报效果各方面均最佳。台风“美莎克”降水过程强度方面CMA-MESO预报较其他两个模式结果偏强, CMA-GFS结构预报得更好, EC对降水位置的预报最好。台风“海神”降水过程CMA-GFS和EC模式强度预报更好, EC模式对结构判断得最差但对降水位置的预报最佳。通过对2020年3次影响东北的台风模式检验分析, 初步探索了各个模式在台风预报中的预报倾向, 在未来东北地区台风降水强度的预报中, 特别是在相似台风个例发生时, 可以根据分析的模式预报特点进行选择性的参考与有目的的主观订正。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邻域法的区域模式环渤海短时强降水预报评估
    贾旭轩,张立鹏,王赛頔,周天娇,梁军
    2023 (3):  40-46.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23.03.005
    摘要 ( 68 )   HTML ( 6 )   PDF(1753KB) ( 55 )  

    利用2020年5—9月Grapes_3km、华东、华北、东北中尺度区域模式降水预报资料和中国气象局陆面数据同化系统产品数据集1 h降水资料, 基于邻域法对副热带高压外围850 hPa切变线、东北冷涡、500 hPa高空槽、台风、台风外围500 hPa高空槽和850 hPa切变线5类影响系统下环渤海区域的短时强降水预报(≥20 mm·h-1)进行检验评估。结果表明: 5 km邻域时, 各区域模式在环渤海区域短时强降水预报的FSS和命中率都很低, 随着邻域增大, 从50 km邻域开始, 检验结果给出了当预报存在位移偏差时有价值的评分结果。第5类影响系统下的短时强降水, Grapes_3km和华东区域模式分数技巧评分(FSS)分别于250 km和300 km邻域达到了最低预报技巧, 其他区域模式各邻域均未达到最低预报技巧。其他影响系统下的短时强降水, 4种模式各邻域FSS均未达到最低预报技巧, 在各邻域华北区域模式对于第2、3、4类影响系统下的短时强降水预报FSS高于其他模式, Grapes_3km对于第1类影响系统下的短时强降水预报FSS高于其他模式。根据命中率和空报率的检验结果, Grapes_3km对于第1、3、5类影响系统下短时强降水预报, 华北区域模式对于第2、3、4类影响系统下短时强降水预报, 华东区域模式对于第5类影响系统下短时强降水预报效果优于其他模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青岛地区一次雾—霾过程能见度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吕文丽,时晓曚,张凯
    2023 (3):  47-55.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23.03.006
    摘要 ( 71 )   HTML ( 14 )   PDF(3316KB) ( 42 )  

    利用2021年11月16—20日青岛、平度、黄岛、胶州站的能见度等气象数据和邻近环境监测站PM2.5浓度及水溶性离子浓度等观测数据, 分析了雾—霾过程中能见度的动态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2021年11月16—20日青岛整个雾霾过程大致经历了轻雾→干霾→湿霾→干霾→湿霾→干霾→湿霾→轻雾的转换, 地理位置差异导致内陆站点未经历轻雾阶段且霾阶段开始时间较沿海站提前8 h。雾、霾过程大气层结稳定且有一定的湿度条件, 地面风速≤2 m·s-1, 垂直运动速度0.0~0.5 Pa·s-1。偏东风携带的大量水汽、>80%的湿度层变化是干霾、湿霾转化的重要因素。能见度随PM2.5浓度、相对湿度的增加而逐渐下降, 相对湿度增大时能见度与PM2.5浓度的相关性减小, 湿霾较干霾阶段PM2.5浓度升高14.1%, 能见度下降47.4%, 霾转化为雾后能见度降低7.6%。在干霾阶段能见度的变化主要受PM2.5浓度的影响; 在湿霾阶段能见度受PM2.5浓度和相对湿度的共同影响; 在雾阶段能见度主要受相对湿度的影响。霾阶段SNA(SO42-、NO3-、NH4+)浓度、SOR(硫氧化率)、颗粒物中液态水含量随污染等级升高逐渐增加而能见度逐渐降低。从后向轨迹分析可以看出, 霾期间气团从内陆起源经江苏、河南等地到达青岛污染程度深, 雾期间气团经沿海地区到达青岛湿度大、污染程度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京津冀地区辐射雾生消影响因子和污染物特征分析
    许敏,李江波,田晓飞,张瑞芳,沈芳,乐章燕
    2023 (3):  56-64.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23.03.007
    摘要 ( 63 )   HTML ( 4 )   PDF(3513KB) ( 28 )  

    利用京津冀地区地面、高空气象观测资料和空气质量数据,分析了2002—2020年京津冀地区辐射雾气候特征,以及出现辐射雾前后气象要素和不同粒径污染物的变化。结果表明:京津冀中南部的平原地区是辐射雾的高发区,坝上高原和北京西北部山区出现次数较少,辐射雾日最小能见度普遍可降至0.1~0.6 km,并随日出升温迅速增大。高低气温差(辐射雾发生前一日最高气温与当日最低气温的差值)多集中在6.0~10.4 ℃,最大可达到20.3 ℃,最小为0 ℃,且空间差异性较大;春季的高低气温差大于其他季节,但极大与极小值均出现在冬季。辐射雾出现前一日14时的地面风速为1.0~2.4 m·s-1,到20时和当日08时风速降至1.0 m·s-1左右,风向以偏北风和偏南风为主;垂直逆温多从地面开始,通常较为浅薄,风向随高度从北逆时针向西偏转。雾爆发当日,随着日出后气温升高、风速加大、湿度下降,PM2.5和PM10浓度下降,空气污染程度逐渐降低。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山西省自动与人工酸雨观测数据对比分析
    李亚军,蔡霞,张勋,卫倩倩,葛黎黎,苏睿杰
    2023 (3):  65-71.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23.03.008
    摘要 ( 37 )   HTML ( 2 )   PDF(1766KB) ( 14 )  

    利用山西省5个酸雨观测站自动和人工测定的pH、电导率等数据进行分析,评估两种观测方法的结果差异。结果表明:平行观测期间5个站降水采样情况正常,自动观测降雨次数缺测率为3.6%,仪器全年无故障运行时间达到99.0%。就pH测量而言,研究期间人工观测的非酸雨(pH>5.6)次数占比为86.9%,低于自动观测结果(91.5%)。人工观测值和自动观测值相对pH偏差在20%以内的观测次数占比为91.25%。电导率K值测量,两种方法相对偏差在20%以内的观测次数占比64.1%。5个观测站中电导率的人工与自动观测线性相关性明显高于pH。总体来说,仪器运行较为可靠,但平行观测期间人工观测值与自动观测值仍存在一定差异,建议延长平行观测时间。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天津地区低能见度时空特征及其在高速公路气象服务中的应用
    任丽媛,熊明明,孙玫玲,王雪娇
    2023 (3):  72-78.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23.03.009
    摘要 ( 50 )   HTML ( 9 )   PDF(1562KB) ( 40 )  

    利用2017—2020年天津地区交通自动气象站、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部分区域自动气象站的能见度和降水量观测资料,分析了对高速公路交通安全产生较大影响的低能见度时空特征及其与降水的关系,进而给出各高速公路低能见度风险等级及对应的关键服务期。结果表明:天津地区低能见度年均日数为22.1 d,空间分布差异明显,北部出现频率最多,西部、南部次之,东部最少。低能见度大多集中在9月至翌年2月,且出现频率夜间高于白天,通常在06时前后达到最大。夏季降水对低能见度产生有明显影响,7—8月受降水影响的低能见度约占全部的47.1%,集中发生在13—15时和19时至翌日08时两个时段。低能见度风险等级较高的高速公路约占全部的57.1%,不同高速公路的重点关注路段和关键服务期也有明显差异。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骨干站网的哈尔滨降水城市效应分析
    康恒元,刘玉莲,袁芳,周贺玲
    2023 (3):  79-86.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23.03.010
    摘要 ( 25 )   HTML ( 4 )   PDF(1360KB) ( 35 )  

    基于2018—2021年哈尔滨气象骨干自动站网逐小时监测数据,分析城市对夏季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哈尔滨夏季热岛强度平均为0.79℃,日变化表现为夜间较强,白天较弱;东郊气温差最大,北郊最小;哈尔滨夏季偏下风方的东郊降水量最多,上风方的南郊最少。哈尔滨夏季逐小时降水概率郊区大于城区,郊区的较多降水时次相对城区表现为午后推延、清晨提前;降水概率城区日间大,郊区夜间大,北郊日夜差最大;小时最大降水量郊区大于城区,降水强度城区与东郊大于南郊和北郊。哈尔滨短历时降水更频繁,降水贡献率更大;6 h内历时降水城区最多,北郊最少;6~12 h历时降水城区最少,东郊最多;>12 h历时降水发生率北郊最大,降水贡献率南郊最高。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锦州地区强降雪过程低空急流特征分析
    张翠艳,常姝婷,曲梓祎,王淼,王蛟洋,梁军
    2023 (3):  87-96.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23.03.011
    摘要 ( 54 )   HTML ( 4 )   PDF(6904KB) ( 28 )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EC再分析资料,统计分析2005—2021年锦州地区强降雪天气过程(24 h降雪量超过5 mm)气候特征及不同天气形势下低空急流特征,并对强降雪发生发展期间低空急流演变特征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锦州地区强降雪年均1.6次,出现在11月至翌年3月,11月最多,1月无强降雪;空间上呈现南北多、中间少的分布特征。锦州地区强降雪天气形势主要包括华北气旋北上型、江淮气旋北上型和蒙古气旋东移型3类,江淮气旋北上型最多(占51.85%),蒙古气旋东移型次之(占37.04%),华北气旋北上型最少(占11.11%)。不同天气形势下,低空急流所提供的水汽和能量是锦州地区强降雪发生的关键。从急流强度看,蒙古气旋东移型急流最强,为20 m·s-1;其次华北气旋北上型,为14 m·s-1;江淮气旋北上型急流为12 m·s-1。从急流范围看,蒙古气旋东移型急流区范围最大,其次为江淮气旋北上型,华北气旋北上型急流区范围最小。降雪前6 h低空急流均建立, 其中96%为偏南或西南急流, 4%为偏东急流;降雪前2 h低空急流维持;低空急流影响范围扩大,气流垂直上升速度为(-1.0~-0.5)×10-3 Pa·s-1,可作为降雪开始的预报指标;降雪过程中,900~800 hPa存在低空急流,850~650 hPa存在大于20 m·s-1的风速区,对流层低层气流垂直上升速度增至(-1.5~-1.0)×10-3 Pa·s-1,降雪持续且强度增大。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三峡库区局地风特征分析
    郭渠,王勇,李瑞,张天宇,胡祖恒,张芬
    2023 (3):  97-105.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23.03.012
    摘要 ( 42 )   HTML ( 2 )   PDF(3242KB) ( 24 )  

    利用长江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网络—局地气候监测子系统中的三峡库区重庆涪陵睦和100 m测风塔5个高度(10、30、50、70、100 m)2010—2018年逐时观测资料,分析了局地风垂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垂直风速在季节分布上春季最大,冬季最小;其日变化为单峰型,于09时和16时左右分别达到最小和最大值;夏季10—13时30~100 m高度平均风速大小几乎相同;局地风向主要受当地地形影响,各高度沿长江河谷走向(SSW~ENE)的风向频率在46%~66%。当有降雨天气时,风速垂直差异从大到小分别为暴雨、大雨、中雨、小雨。在降雨天气,随着温度升高,风速垂直梯度变化增加。夜间出现逆温现象时,50 m高度的风速小于30 m。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干旱程度和施氮水平对春玉米叶片碳氮含量及碳氮比的影响
    陈妮娜,吕慧捷,张益瑞,李国会,米娜,张淑杰,李思语,张玉书
    2023 (3):  106-116.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23.03.013
    摘要 ( 36 )   HTML ( 1 )   PDF(1237KB) ( 9 )  

    为探明干旱和施氮对春玉米叶片碳氮含量及碳氮比的影响,以“丹玉405”为试验材料,于2018—2019年春玉米拔节、抽雄、乳熟三个关键发育期分别开展中度(相对湿度45%±5%)、重度(相对湿度35%±5%)干旱胁迫及120、240、270 kg·hm-2氮处理对比试验,分析干旱、施氮及干旱条件下施氮对玉米叶片碳氮含量及碳氮比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导致玉米叶片全氮含量减少3.3%~38.5%,碳氮比增加0.8%~67.1%;对各发育期叶片碳氮含量及碳氮比的影响为乳熟期>抽雄期>拔节期;随着干旱加剧,对叶片氮含量和碳氮比的影响加剧。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叶片全氮含量先增加,后减少,碳氮比与之相反;施氮量为120 kg·hm-2时,各个发育期叶片全氮含量最高,碳氮比含量最低。干旱后施一定量的氮肥可以缓解干旱对玉米叶片碳氮平衡的负面影响,但不能完全恢复;施氮量为120 kg·hm-2时,叶片氮含量和碳氮比恢复程度最为明显,分别增加11.2%和减少6.5%。复水后,施氮处理仍不能使受干旱叶片碳氮平衡恢复到对照水平。玉米产量与叶片全碳含量和碳氮比呈显著线性负相关,与叶片全氮含量呈显著线性正相关。不同程度干旱及施氮水平可通过影响玉米叶片碳氮含量及碳氮比来影响玉米产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黑龙江省板蓝根适宜播种期气象指标研究
    陈农,张又方,袁湘玲,闫敏慧,张晶,张金峰,高玲,袁芃宇
    2023 (3):  117-123.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23.03.014
    摘要 ( 42 )   HTML ( 5 )   PDF(1490KB) ( 58 )  

    为了给黑龙江省板蓝根种植提供科学依据, 基于1991—2020年黑龙江省84个观测站逐日地温和降水资料, 采用5 d滑动平均法、3 d滑动平均法、克里金插值法、数理统计分析法以及层次分析法, 探讨了板蓝根播种期气象条件适宜性和不同温度条件下播种对板蓝根产量及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 建立了板蓝根播种期气象条件适宜度评价模型。结果表明: 日平均5 cm地温稳定通过12 ℃为最佳播种期。黑龙江省5 cm地温稳定通过12 ℃初日分布为5月1—30日, 其空间分布呈现由南向北、由平原向山地日期逐渐推迟的趋势。总体趋势是杜蒙、泰来、甘南、肇源和五常等区域初日出现较早, 漠河、呼中、新林、塔河、乌伊岭、嘉荫和绥芬河等区域初日出现较晚。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昌乐县温室西瓜膨大期裂果与室内小气候要素的关系
    李树军,唐俊贤,赵华,袁静,张爱玲,王培娟
    2023 (3):  124-131.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23.03.015
    摘要 ( 27 )   HTML ( 0 )   PDF(2448KB) ( 14 )  

    利用温室小气候数据和西瓜膨大期裂果数据, 考虑了适宜西瓜生长的气象条件, 选取了与温度和湿度相关的10个气候因子, 基于Pearson相关分析法筛选与裂果数量相关性较高的主导气候因子, 分析山东省昌乐县温室西瓜膨大期裂果与室内小气候要素的关系。结果表明: 西瓜裂果数量与夜间最低气温呈显著负相关, 与夜间小时最大湿度差呈正相关, 温室西瓜膨大期裂果气候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R2)达到0.404, 验证样本模拟裂果数量与实际裂果数量的均方根误差(RMSE)为6.8个, 表明利用温室大棚夜间最低气温和夜间小时最大湿度差可以较好地模拟温室西瓜膨大期裂果灾情。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81—2018年吉林省玉米适时播种的水热条件变化特征
    王冬妮,王美玉,任景全,郭巧,李军伟
    2023 (3):  132-139.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23.03.016
    摘要 ( 51 )   HTML ( 6 )   PDF(1137KB) ( 22 )  

    利用1981—2018年吉林省50个气象站春季逐日气象资料、19个玉米站发育期资料, 应用农业气候统计方法, 分析了春季首场透雨、稳定通过8 ℃初日时空特征及对玉米适时播种的影响。结果表明: 首场透雨平均出现日期呈东早西晚的趋势, 最早最晚两地相差20 d; 80%保证率下气温稳定通过8 ℃的日期呈西早东晚趋势, 最早最晚两地相差26 d。三个气候区的透雨最早年最晚年之间相差35~52 d; 80%保证率下气温稳定通过8 ℃的日期最早年最晚年之间相差28~31 d。水热条件时空分布差异是造成年际间玉米播种时间差异、苗情差异的重要因素。西部玉米适时播种主要是受有无透雨及透雨出现时间的影响, 中部主要受透雨出现时间的影响, 东部主要受温度条件影响。采用农业气候与农业气象相结合的方法, 才能更好地确定当年的适播期。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东北城市群大气污染立体观测与研究进展
    李晓岚,马雁军,王扬锋,赵胡笳,洪也,刘宁微,张云海
    2023 (3):  140-153.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23.03.017
    摘要 ( 40 )   HTML ( 4 )   PDF(7177KB) ( 41 )  

    基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课题“哈长城市群大气复合污染立体监测技术体系”研究成果, 回顾了近年来在我国东北城市群大气污染立体监测、污染特征及成因机制研究方面取得的主要进展; 介绍了东北地区大气污染立体观测网的布局和建设, 总结了大气污染物时空分布特征和大气气溶胶光化学特性, 分析了大气边界层结构特征及其物理过程对大气污染生消的影响。最后指出东北城市群还需要加强PM2.5和臭氧污染的协同控制以及气溶胶—边界层反馈机制对大气污染影响等方面的研究。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快报
    适用于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的北京城市副中心降水特征研究
    杨若子,轩春怡,王冀,杜吴鹏,王华
    2023 (3):  154-160.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23.03.018
    摘要 ( 20 )   HTML ( 0 )   PDF(2006KB) ( 7 )  

    利用气象观测站降水数据, 分析了北京城市副中心所在区域日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 编制了适用于副中心的短历时暴雨强度公式, 最后计算了海绵城市建设的控制目标指标——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结果表明: 研究区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大, 降水量最多与最少年差值可达684.0 mm, 年内降水量分布不均, 汛期6—9月降水量(415.3 mm)占全年总降水量的75%。汛期降水量、强度和频次的日变化均为单峰位相, 降水量和降水强度位相分布特征一致, 主峰值出现在22时, 主谷值出现在12时, 降水频次主峰值出现在04时, 主谷值出现在14时。降水量和强度的多年变化趋势在大部分时刻是一致的, 均在凌晨和下午时间段呈增加和变强的特点, 在上午、中午和夜间有减少和减弱的特点。空间分布上, 北京市副中心北部地区降水量峰值大都出现在夜间, 南部地区降水量峰值大都出现在清晨。对比新编暴雨强度公式和现行公式结果, 当重现期越大时, 新编公式对应的降水强度就越大。新编公式更加适应未来极端降水频发背景下的海绵城市设计和建设, 海绵城市建设控制指标——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80%和85%时, 对应的设计降水量为27.6 mm和33.9 mm。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FY-3D/MERSI-Ⅱ数据无缝拼接真彩色影像处理方法
    何全军,张月维
    2023 (3):  161-168.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23.03.019
    摘要 ( 32 )   HTML ( 0 )   PDF(6109KB) ( 20 )  

    针对我国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三号D星搭载的第二代中分辨率光谱成像仪MERSI-Ⅱ(Medium Resolution Spectrum Imager-Ⅱ)数据提出一种宽幅真彩色影像图处理方法。该方法通过对MERSI-Ⅱ的3个250 m分辨率的可见光波段进行大气校正处理以及分段增强实现真彩色合成影像, 并基于像素加权融合方法和Wallis匀光方法实现了多轨道数据的无缝拼接处理。应用案例显示通过上述处理方法能够获得高质量的直观易解译的遥感监测影像, 并且有效地解决了极轨气象卫星单轨数据扫描幅宽限制的缺陷, 该方法有助于在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中发挥极轨卫星数据的监测服务作用。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