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李永华, 高阳华, 张建平, 等. 气候波动对重庆水稻产量的影响及对策[J]. 中国农业气象, 2008, 29 (1): 75- 78.
|
2 |
唐云辉, 陈艳英, 梅勇, 等. 重庆市中稻气候适应性分析[J]. 中国农业气象, 2009, 30 (3): 383- 387.
|
3 |
《中国气象灾害大典》编委会. 中国气象灾害大典·重庆卷[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08: 265- 269.
|
4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倒春寒气象指标(GB/T 34816-2017)[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7.
|
5 |
杨文刚, 黄永学, 刘可群, 等. 倒春寒气象指标及等级划分研究[J]. 湖北农业科学, 2018, 57 (15): 49- 53.
|
6 |
李德萍, 张凯静, 张璐, 等. 青岛地区倒春寒时空特征及气象指标研究[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2020, 28 (11): 1673- 1681.
|
7 |
王梓, 徐军亮, 魏红旭. 中国"倒春寒"天气的发生及对树木春季生长影响[J]. 北方园艺, 2015, (16): 195- 201.
|
8 |
程炳岩, 李永华, 唐红玉, 等. 重庆市气候业务技术手册[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12: 3- 98.
|
9 |
Kanamitsu M , Ebisuzaki W , Woollen J , et al. NCEP-DOE AMIP-Ⅱ reanalysis (R-2)[J].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 2002, 83 (11): 1631- 1644.
doi: 10.1175/BAMS-83-11-1631
|
10 |
Reynolds R W , Rayner N A , Smith T M , et al. An improved in situ and satellite SST analysis for climate[J]. Journal of Climate, 2002, 15 (13): 1609- 1625.
doi: 10.1175/1520-0442(2002)015<1609:AIISAS>2.0.CO;2
|
11 |
施能. 气象统计预报[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09: 128- 145.
|
12 |
魏凤英. 现代气候统计诊断与预测技术[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07: 89- 102.
|
13 |
郭渠, 李瑞, 阮定伦, 等. 重庆地区冬季雾气候变化特征及其成因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8, 34 (5): 47- 56.
|
14 |
孙秀博, 张婉莹, 张建强, 等. 辽宁电线覆冰日数气候特征与大气环流异常的关系[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21, 37 (3): 125- 131.
|
15 |
孙晓娟, 李驷焱, 虞越越, 等. 1951—2017年冬季中国南方持续性冰冻雨雪事件的气候特征及其与环流异常的联系[J]. 大气科学学报, 2022, 45 (5): 768- 777.
|
16 |
娄德君, 王冀, 周显伟, 等. 1961—2019年黑龙江省冬季气温季节内变化及环流异常特征[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22, 38 (2): 31- 39.
|
17 |
王月, 李辑, 焦敏, 等. 中国大范围极端低温事件的特征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20, 36 (6): 74- 81.
|
18 |
董李丽, 李清泉, 丁一汇. 全球变暖背景下我国春季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J]. 气象, 2015, 41 (10): 1177- 1189.
|
19 |
何慧根, 唐红玉, 李永华, 等. 重庆春季连阴雨的气候特征和气候信号分析[J]. 气象, 2015, 41 (10): 1190- 1202.
|
20 |
孙健, 李栋梁, 邵鹏程, 等. 中国冬季气温月际变化特征及其对大气环流异常的响应[J]. 气象学报, 2019, 77 (5): 885- 897.
|
21 |
李永华, 徐海明, 刘德. 2006年夏季西南地区东部特大干旱及其大气环流异常[J]. 气象学报, 2009, 67 (1): 122- 132.
|
22 |
孙小婷, 李清泉, 王黎娟. 我国西南地区夏季长周期旱涝急转及其大气环流异常[J]. 大气科学, 2017, 41 (6): 1332- 1342.
|
23 |
郑然, 刘嘉慧敏, 马振峰. 西南地区冬季气温年代际变化及可能成因分析[J]. 热带气象学报, 2019, 35 (3): 390- 397.
|
24 |
韦玮, 王林, 陈权亮, 等. 我国前冬和后冬气温年际变化的特征与联系[J]. 大气科学, 2014, 38 (3): 524- 536.
|
25 |
王映思, 肖天贵, 董雪峰. 196l—2019年中国西南地区夏季长周期旱涝急转与大气环流特征[J]. 高原气象, 2021, 40 (4): 760- 772.
|
26 |
沈爱华, 任广成, 徐明, 等. 中国西南地区春季异常冷暖气候的相关分析及统计预测[J]. 高原气象, 2009, 28 (2): 425- 432.
|
27 |
于怡秋, 李忠贤, 杨宝钢, 等. 夏季北大西洋三极型海温异常与中国西南地区气温年际变化的联系[J]. 大气科学学报, 2022, 45 (5): 745- 754.
|
28 |
严小冬, 宋燕, 黄晨然, 等. 贵州省冬季气温的时空特征及其与海气的关系[J]. 高原气象, 2017, 36 (5): 1336- 1345.
|
29 |
申红艳, 李林, 李红梅, 等. 青海高原春季气温异常成因及低温过程诊断分析[J]. 气象, 2015, 41 (7): 872- 880.
|
30 |
龚志强, 王晓娟, 任福民, 等. 亚欧中纬度关键区正位势高度距平场配置与中国冬季区域性极端低温事件的联系[J]. 大气科学, 2013, 37 (6): 1274- 1286.
|
31 |
唐红玉, 董新宁, 何慧根, 等. 重庆气候监测预测技术研究[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22: 29- 40.
|
32 |
季飞, 支蓉, 龚志强, 等. 全球环流系统关联性的时空演化特征研究[J]. 气象学报, 2011, 69 (6): 1038- 1045.
|
33 |
高峰, 隋波, 孙鸿雁. 1951—2008年东北地区冬季气温变化及环流场特征[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1, 27 (4): 12- 16.
|
34 |
张恒德, 陆维松, 高守亭, 等. 北极涡活动对我国同期及后期气温的影响[J].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6, 29 (4): 507- 516.
|
35 |
《西南区域气候变化评估报告: 2020》编写委员会. 西南区域气候变化评估报告: 2020[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21: 7.
|
36 |
程炳岩, 张天宇, 李永华, 等. 重庆气候变化评估报告[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19: 6.
|
37 |
杨莉, 罗文芳, 彭茜, 等. 贵阳市倒春寒的发生规律及其环流成因[J]. 贵州气象, 2006, 30 (2): 12- 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