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主办单位: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
国际刊号:ISSN 1673-503X
国内刊号:CN 21-1531/P

当期目录

    2009年, 第25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09-04-29 上一期    下一期
    论文
    华北地区光合有效辐射的计算方法研究
    白建辉
    2009 (2):  1-8. 
    摘要 ( 892 )   PDF(1330KB) ( 1056 )  
    2004年9月—2006年10月,选择华北地区的4个观测站开展了太阳辐射(光合有效辐射PAR、可见光辐射VIS、总辐射Q等)、气象参数等的综合测量,得到了PAR、VIS等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PAR/Q、VIS/Q、PAR/VIS相对稳定,有明显的日、逐日和季节变化,并受到水汽、散射因子、云等因素的影响。2004—2006年禹城、栾城、香河、兴隆地区VIS/Q,PAR/Q和PAR/VIS的平均值分别为0.39,1.95 mol/MJ和4.97 mol/MJ;0.39,1.94 mol/MJ和4.95 mol/MJ;0.43,2.16 mol/MJ和4.97 mol/MJ;0.42,2.03 mol/MJ和4.89 mol/MJ。建立了计算华北地区实际天气PAR、VIS小时累计值的经验公式及PAR与VIS转换关系式,计算值与观测值符合得都比较好。考虑水汽和散射因子时,PAR、VIS计算值与观测值的相对偏差分别为13.0%、12.4%。由于某些站点可能缺少直接或散射辐射,也可以只考虑水汽因子,此时,PAR、VIS的相对偏差分别为13.2%、12.8%。对于PAR、VIS的传输和计算来说,水汽因子的作用最为重要;散射因子的作用虽弱于水汽因子,但也不应该忽视。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辽宁地区第一对流层顶高度变化特征分析
    李辑,蔡福,明惠青,谷秀杰
    2009 (2):  9-15. 
    摘要 ( 908 )   PDF(1140KB) ( 770 )  
    本文利用趋势分析、突变分析以及小波分析等方法对近42 a辽宁南部(大连)和北部(沈阳)第一对流层顶高度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近42 a,辽宁第一对流层顶高度除冬季以外其它三季和年呈下降趋势,南部地区的降幅明显大于北部;多年均值的年变化表现为在夏季最高、春秋季次之、冬季最低,各个季节南部高度值普遍高于北部;年际变化幅度在夏季最大,除冬季外,南部大于北部;发生气候突变的时段基本上都在1970年代中期前后;周期变化特征时空差异较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连区域海陆风环流的数值模拟
    汪鹏,穆海林,梁二芳,宁亚东,宋永臣
    2009 (2):  16-22. 
    摘要 ( 827 )   PDF(1184KB) ( 901 )  
    本文基于海陆风环流的形成机制,在研究分析海陆风环流形成的物理模型基础上,建立了海陆风环流的数学模型。根据此基础,以大连地区海陆风环流为计算实例,模拟了海陆风形成的压力场、速度场、温度场和湍流动能场的日变化及太阳辐射日变化的过程地面的能量变化及导致的湍流动能的变化,预测出海陆风环流的水平湍流扩散系数和动量、温度和湍流动能的垂直湍流扩散系数,为求解海陆风中的污染物扩散浓度以进行环境污染损失评价提供参考。应用此模型,对大连地区的海陆风环流进行了数值模拟,定性与定量地给出了海陆风场中的速度、压力、温度及湍流动能分布情况和主要参数值。结果表明,海陆风环流的大气压力场局地日变化较小,温度场变化较明显。在中午前后,动量、温度和湍流动能的垂直扩散系数达到了最大值。模拟结果与其他文献模拟结果的对比表明,本文建立的模型模拟与实验的结果相符,但预测精度仍需要进一步检验。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重庆主城区紫外线辐射强度变化特征分析

    胡春梅,陈道劲,廖峻
    2009 (2):  23-27. 
    摘要 ( 1254 )   PDF(487KB) ( 1251 )  

    研究重庆主城区紫外线辐射强度的变化规律,为业务预报和客观预报方法的研究提供基础。利用2004年3月—2008年2月的实况观测资料,分析主城区紫外线辐射强度的日、月、季和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重庆主城区日平均最大辐射量出现在中午13时—14时。7月和8月的辐射强度为全年最强,出现辐射等级四级的概率最大;而1月和12月为全年最弱,没有出现过辐射等级高于三级的样本。季节平均辐射强度夏、春、秋、冬依次减弱。2004年和2006—2007年平均辐射强度相当,2005年较弱。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04—2008年辽宁酸雨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洪也,董德文,马雁军,周德平,刘宁微,张云海,王扬锋
    2009 (2):  28-32. 
    摘要 ( 1026 )   PDF(624KB) ( 889 )  
    根据2004-2008年辽宁22个酸雨监测站的统计资料,对近年辽宁酸雨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2004—2008年,pH年平均值范围为5.49—6.62,呈逐年降低、酸雨强度逐年增强的趋势;酸雨主要发生在大连、本溪县和丹东及兴城地区,其中大连酸度最强;建平县最弱;辽宁酸雨有明显的季节变化,pH值以夏季酸度为最强,春季为最弱,酸雨出现频率以秋季为最高,春季为最低。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88—2007年辽宁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分析
    赵先丽,李丽光,贾庆宇,谢艳兵,周广胜,
    2009 (2):  33-37. 
    摘要 ( 1106 )   PDF(600KB) ( 1101 )  
    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1988—2007年辽宁主要农业气象灾害(旱灾、洪涝灾害、风雹灾和霜冻灾害)受灾面积与粮食总产量的关联度进行动态分析。结果表明:对于受灾除了干旱灾害呈上升趋势外,其他灾害都呈下降趋势;对于成灾,洪涝灾害和风雹灾害呈下降趋势,其他灾害呈上升趋势。旱灾对辽宁农业粮食生产造成的影响程度最大,其次是洪涝灾害、霜冻灾害和风雹灾害。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辽宁汛期暴雨的大气环流特征分析
    吴艳青,崔锦,阎琦
    2009 (2):  38-44. 
    摘要 ( 949 )   PDF(1636KB) ( 740 )  
    应用合成分析、距平分析和位势平均等方法,基于美国NCEP/NCAR的再分析资料和辽宁地区逐日降水资料,对辽宁地区汛期暴雨的大气环流、风场、温度场和湿度场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厄尔尼诺或拉尼娜背景下,辽宁夏季多暴雨月与少暴雨月相比,对应的500 hPa高度距平场、500 hPa风矢量与温度距平叠合场以及850 hPa水汽输送矢量场,均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同样是暴雨多(少)的月份,对应的厄尔尼诺与拉尼娜背景相比,500 hPa高度距平场、500 hPa风矢量与温度距平叠合场以及850 hPa水汽输送矢量场均有不同的表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简报
    大连地区沙尘天气预报预警业务平台
    宋煜,邹耀仁,隋洪起,黄艇
    2009 (2):  45-49. 
    摘要 ( 916 )   PDF(1783KB) ( 760 )  
    为完善沙尘暴下游的预报预警业务,开发设计了大连地区沙尘天气预报预警业务平台。在介绍平台设计思路、结构及其特点基础上,还较详细描述了沙尘预报预警流程,对起沙预警和相似判别分析等预警原理进行探讨,并分析了平台试用结果。平台是一个实用性强的业务工作平台,运行流程符合预报员工作流程,顺应预报思路,具有很强的实时业务应用能力,并且应用效果显著,能初步满足大连地区沙尘预报业务工作需要,为沙尘预报预警服务提供有力技术保障。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区域自动气象站资料报表制作与共享系统
    李明香,宋长青,姚文,郭锐
    2009 (2):  50-53. 
    摘要 ( 746 )   PDF(589KB) ( 950 )  
    区域自动气象站资料报表制作与共享系统是根据我省业务工作的实际需要,使用Delphi语言为编程工具,以“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和记录簿表格式”为标准,以区域自动气象站实时地面气象数据传输文件为基础资料而开发研制的。系统实现了区域自动气象站资料的收集与存储,Z、A、Y文件的生成,月报表和年报表的制作、维护与打印等主要功能,极大方便了区域自动站资料在天气预报、气候分析等工作中的应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无线网络技术在气象信息服务中的应用
    王会品,张涛
    2009 (2):  54-56. 
    摘要 ( 864 )   PDF(725KB) ( 771 )  
    介绍了利用无线网络这一先进技术为政府和部分行业部门提供及时天气信息、预报预警等气象信息服务,以及如何应用该技术进行气象信息自动采集、无线传输、发布显示,如何对发布的气象信息进行自动采集与实时更新。由于无线网络技术本身的优越性,被应用于越来越多的气象服务中,可以提高气象信息服务的及时性和高效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呼吸道和心脑血管疾病与气象条件关系的研究进展
    岳海燕,申双和
    2009 (2):  57-61. 
    摘要 ( 1162 )   PDF(453KB) ( 1454 )  
    全球气候的变化,城市热岛效应的持续和加强以及热浪冲击频率的增多,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疾病与气象条件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受到关注。通过分析总结主要气象因素气温、气压、风速对呼吸道和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和死亡情况影响的研究成果。对气象条件与疾病之间关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快报
    雷达反射率数据质量控制方法初探
    宗蓉,刘春云
    2009 (2):  62-67. 
    摘要 ( 816 )   PDF(4754KB) ( 1178 )  
    地物、超折射等非降水回波是影响雷达定量探测降水和其他产品的重要因素,利用降水和非降水回波反射率三维结构的特征可以对雷达数据进行质量控制。通过对合肥、广州、濮阳、烟台等多部雷达的体扫资料的统计,结果表明:降水和非降水的水平反射率结构(T)和垂直反射率差(V)在反射率的低值和高值区体现出不同的分布特征,因此为这两个判据在反射率低值和高值区设定不同的判别指标。实验表明,此方法可以改善降水和非降水回波的识别效果。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气象因子对棉花纤维品质的影响
    孙东磊,梁钰,李存东,耿世明,杨丽娜,李春强,杨永胜
    2009 (2):  68-72. 
    摘要 ( 924 )   PDF(433KB) ( 808 )  
    以邯棉333和鲁棉研27号为材料,进行了气象因子与棉纤维品质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纤维指标受气象因子影响大小顺序:比强度大于伸长率大于麦克隆值大于2.5%跨长。从棉纤维整个发育期分析,影响2.5%跨长、比强度和伸长率的主要因子分别为日平均最低温度、平均相对湿度和日较差。影响麦克隆值的主要因子为日平均气温、大于15 ℃有效积温和平均日照时数;从棉纤维发育各阶段分析,整齐度主要受发育初期日平均最低气温影响,麦克隆值和伸长率主要受伸长期气象因子影响;各品质指标与次生壁增厚期气象因子均具有显著相关性,为影响棉纤维品质的关键期;麦克隆值还受成熟期平均相对湿度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棉纤维品质生态区划和品质生态模型定量化提供依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