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主办单位: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
国际刊号:ISSN 1673-503X
国内刊号:CN 21-1531/P
导航切换
气象与环境学报
首页
期刊介绍
编 委 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下载中心
联系我们
English
当期目录
2009年, 第25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09-02-28
上一期
下一期
论文
Select
大气气溶胶粒径分布特征与气象条件的相关性分析
林俊刘卫李燕包良满李玉兰王广华吴伟伟
2009 (
1
): 1-05.
摘要
(
2037
)
PDF
(1045KB) (
1692
)
通过温度、相对湿度和风速等气象因素与不同粒径大气气溶胶粒子数浓度和质量浓度的相关性,分析气象条件对大气气溶胶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气象因素对0.2—0.6 μm的气溶胶影响最大。温度升高既有利于增强大气扩散作用也有利于二次气溶胶生成,因此温度与超细气溶胶(小于0.1μm)呈正相关性,而与粒径较大的气溶胶呈负相关。风速主要影响气溶胶的水平扩散,对超细气溶胶无显著影响,而与粗粒径气溶胶呈负相关。相对湿度会促进超细气溶胶的聚积,使之生成较大粒径气溶胶。因此相对湿度与超细气溶胶呈较强的负相关,而与较粗粒径气溶胶呈正相关。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香河地区光合有效辐射的测量和计算
白建辉陈洪滨王勇王庚辰
2009 (
1
): 6-14.
摘要
(
898
)
PDF
(1070KB) (
810
)
2004年9月12日—2006年10月31日,在河北省香河县对太阳辐射(包括光合有效辐射PAR、可见光辐射VIS和总辐射Q等)、气象参数等进行了综合测量,初步得到了PAR、VIS等的变化特征。观测表明,小时累计之比PAR/Q、VIS/Q、PAR/VIS相对稳定,2004—2006年的平均值分别为2.164、0.434 mol
&#
8226;MJ-1和4.967 mol
&#
8226;MJ-1,同时它们表现出明显的日、逐日和季节变化特征,并受到水汽、气溶胶、云等因素的影响。建立了实际天气条件计算PAR、VIS小时累计值的经验公式以及PAR与VIS转换关系式,计算值与观测值符合得较好。在考虑水汽和散射因子时,PAR、VIS计算值与观测值的相对偏差分别为9.9%和10.8%。限于实际情况,也可以只考虑水汽因子的作用来计算PAR和VIS小时累计值,它们的相对偏差分别为11.1%和11.8%。对于PAR、VIS的传输和计算来说,水汽因子的作用至关重要。散射因子的作用虽然弱于水汽因子,但它的作用不容忽视。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石家庄温度预报检验及影响因子分析
李国翠连志鸾赵彦厂牛朝阳
2009 (
1
): 15-18.
摘要
(
950
)
PDF
(587KB) (
1092
)
对石家庄市2004年11月-2008年3月的温度预报进行了质量检验。结果表明:石家庄最低气温和最高气温的平均绝对误差均低于2 ℃,均方根误差低于3 ℃,最低气温预报准确率明显优于最高气温。进而对温度预报误差较大的样本出现原因进行了逐日客观分析,并通过自然正交函数分解(EOF)法,对不同情形下石家庄及周边县站极端最高、最低气温EOF分解特征向量场的变化特征对比,推断出影响气温预报偏差的主要因子大致相同,焚风是导致温度预报出现较大误差的重要原因。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辽宁冬季气温时空分布特征及其预测概念模型
赵连伟金巍张运福曲岩
2009 (
1
): 19-22.
摘要
(
1079
)
PDF
(720KB) (
937
)
分析了1961—2004年辽宁冬季平均气温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辽宁冬季平均气温具有明显的南高北低、从沿海向内陆逐渐降低的趋势;冬季平均气温呈线性递增趋势,递增率为0.56 ℃/10 a,与全球气候变暖趋势一致。辽宁冬季气温存在3—5 a和24 a的周期,于1986 a前后发生了一次明显突变,突变前气温呈下降趋势,且以5 a左右的短周期波动为主,突变后开始显著的增温变化,并以10 a以上的长周期变化为主。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影响辽宁冬季气温异常的物理因子,建立了辽宁冬季冷暖的预测概念模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2008年1月我国南方罕见冰冻雨雪灾害性天气诊断分析
马晓刚
2009 (
1
): 23-26.
摘要
(
1245
)
PDF
(1016KB) (
907
)
从天气、气候及大气物理量场等方面对2008年1月中下旬发生在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历史罕见的冰冻雨雪灾害性天气发生发展的成因、主要特征以及造成严重灾害的主要原因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地面准静止锋是造成这次严重冰冻雨雪灾害的主要天气系统;逆温层是冻雨形成的必要条件;西南暖湿气流及北方强冷空气的不断补充是造成南方连续出现冰冻雨雪天气及造成严重灾害的充分必要条件。同时,Micaps二次开发产品的利用有助于深入分析极端天气事件。研究结果可为此类天气预报提供借鉴。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辽宁农田土壤田间持水量的空间变异性分析
蔡福明惠青张淑杰陈鹏狮米娜周广胜,
2009 (
1
): 27-30.
摘要
(
951
)
PDF
(1250KB) (
1070
)
利用常规统计方法、地统计学方法及GIS空间分析技术,分析了辽宁5—50 cm土壤田间持水量的空间变异性。结果表明:10—50 cm各层次土壤田间持水量以辽东地区最大、中部地区次之、辽西地区最小;30 cm以上各层次土壤田间持水量,辽北地区大于辽南地区,而30cm以下则相反;5 cm土壤田间持水量与其他层次差异较大,40 cm和50 cm土壤田间持水量最接近,30 cm有可能是土壤田间持水量的分界层;5 cm土壤田间持水量的空间分布格局与其他层次亦差异明显,存在3个高值中心,分别为辽西西部、中部和辽东地区。10—50 cm土壤田间持水量的空间分布格局基本相似,低值分布在辽西东部和沈阳北部地区,高值中心分布在辽东地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滨州沿海蒸发量与海盐产量的关系研究
刘昭武王凤娇牛丽玲王立静
2009 (
1
): 31-34.
摘要
(
840
)
PDF
(493KB) (
797
)
海盐生产主要依靠自然蒸发,蒸发量预报对海盐生产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对1993—2007年滨州沿海蒸发量和海盐产量的分析,海盐产量的时间分布特征与净蒸发量基本一致,净蒸发量是影响海盐生产的决定性因素。分析蒸发量与气象要素之间的关系,分月建立了逐步回归方程,经检验可作为蒸发量的一种客观预报方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CINRAD/SC天气雷达系统“太阳法标校”数据修正问题研究
张维全李洋姚欣
2009 (
1
): 35-39.
摘要
(
932
)
PDF
(908KB) (
796
)
提出CINRAD/SC天气雷达系统的“太阳法标校”数据中含有比较明显的随机误差分量,建议这类数据不宜直接作为调整天线电轴空间指向读数的依据。通过对CINRAD/SC天气雷达系统“太阳法标校”数据生成步骤的分析结果表明:引起“太阳法标校”数据误差的主要因素是“时间错位”。根据这种 “时间错位误差”的产生原理,提出了消除这类误差的方法和步骤,并给出了相应的计算公式。以“时间错位误差”修正后的“太阳法标校”数据作为依据来调整天线电轴指向,将有助于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定向精确度的提高。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基于UNICORE的分布式气象网格计算平台的构建
李明皓刘金霞赵威李晶
2009 (
1
): 40-44.
摘要
(
837
)
PDF
(1043KB) (
764
)
目前越来越多的超级计算领域,正采用网格技术来实现多个计算节点协作的分布式计算环境,以提高计算能力。利用国际领先的网格思想和国家气象网络计算应用系统建设的前期研究成果,在沈阳区域气象中心首次实现了基于UNICORE的分布式气象网格计算平台的构建,并通过气象宽带网络将沈阳区域气象中心高性能计算机系统作为区域分节点加入到国家气象网格平台。结果表明:UNICORE提供了统一的接口和简单易用、功能丰富的客户端,利用网格计算平台,用户在Windows个人计算机上通过图形用户界面可以从网格计算平台中获得对计算和数据资源的访问,可以准备和修改作业结构,提交作业,并可以利用作业监视器监视和控制已提交的作业。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高炉矿渣基质人工湿地除磷特性研究
李晓东,师晓春,晁雷,杨明珍,
2009 (
1
): 45-49.
摘要
(
872
)
PDF
(484KB) (
879
)
本文以冶金废物高炉矿渣作为人工湿地基质,研究了其对生活污水中磷的去除效果。等温吸附/解吸实验表明,高炉矿渣的磷素理论饱和吸附量为3333mg
&#
8226;kg-1,是砂子(270mg
&#
8226;kg-1)的12倍左右;高炉矿渣基质的磷吸附解吸率为0.68%,也远小于砂子的7.59%。复合垂直流湿地各基质层对磷的吸附量实验表明,表层基质层磷含量远高于其它层,各基质层磷含量沿水流方向和基质深度呈逐渐降低的趋势;表层添加高炉矿渣的湿地单元,表层基质对磷的吸附效果远高于对照。结果表明,高炉矿渣基质具有较强的磷吸附能力,作为人工湿地基质是可行的,建议根据表层基质磷吸附饱和情况,随着植物的收割适当更换表层基质,延缓湿地的除磷年限。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简报
Select
沈大高速公路雾气候特征与气象要素分析
李岚李洋邢江月关建华孙丽孙婧
2009 (
1
): 49-53.
摘要
(
1007
)
PDF
(580KB) (
996
)
利用1958—2007年沈大高速公路沿线6站雾日资料对沈大高速公路雾的气候特征及气象要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沿海地区雾日偏多,且总体呈上升趋势,内陆地区雾日偏少,且呈下降趋势。内陆地区雾多出现在秋冬季,沿海地区多出现在夏季。雾多在凌晨至日出前后时段生成,日出后逐渐消散,持续时间多为1—3 h。相对湿度、气温、风速和风向对雾的预报有较好指示意义:当相对湿度在90%—100%时,春季气温为-5—15 ℃、夏季为16—24 ℃、秋季为-3~19℃、内陆冬季为-20~2 ℃,沿海冬季为-7~4 ℃范围内,内陆风速为0—3 m
&#
8226;s-1,沿海风速为0—6 m
&#
8226;s-1,且沿海地区为偏南风时,雾易发生。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市级灾害性天气应急服务系统
鄢志宇杨桂娟鲁建东郝伟
2009 (
1
): 54-57.
摘要
(
777
)
PDF
(537KB) (
1015
)
灾害性天气应急服务系统是市级气象台根据实际工作需要,研制开发的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预警业务系统。系统实现了对灾害性天气的实时监测,预警信息编辑、制作和发布,灾情快速评估及极端灾害性天气预报应急服务等功能。介绍了系统的功能特点和业务应用情况。为市级台站做好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和预警应急服务等工作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大连自动站与人工站观测数据的差异对比分析
宋军高磊王秀萍
2009 (
1
): 58-62.
摘要
(
2686
)
PDF
(433KB) (
963
)
利用2005—2006年大连自动气象站与人工站观测的温度、气压、降水、相对湿度、0 cm地温和风速风向等资料,对其差值、粗差率、一致率和风向相符率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自动站与人工站气温、本站气压、降水和0 cm地温观测差值较小,其准确度能够满足日常业务使用;而相对湿度、10 min与2 min风速和风向相符率观测差值较大,距离正常业务使用有一定的距离。因观测数据采集方法不同、感应器所处的环境不同、观测仪器原理不同、观测样本不同、观测时间的差异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是造成对比观测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快报
Select
辽宁沿海经济带城乡一体化评价分析
常春芝,
2009 (
1
): 63-67.
摘要
(
851
)
PDF
(491KB) (
628
)
城乡一体化是将城市和农村视为一个整体,使城乡协调发展、共同繁荣,城乡差别逐渐消失,最终融为一体的过程。通过构建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加权线性和法对辽宁沿海经济带6城市进行城乡一体化综合指数评价。结果表明:大连城乡一体化指数最高;盘锦和营口分列第2位和第3位,葫芦岛、锦州和丹东分别排第4位、第5位和第6位;评价结果表明,城市化水平、人均GDP和非农产业产值比例3项指标与城乡一体化关联度相对较高。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UASB/接触氧化工艺处理玉米淀粉废水研究
李艳春
2009 (
1
): 68-71.
摘要
(
931
)
PDF
(606KB) (
909
)
针对锦州某玉米深加工企业采用UASB/生物接触氧化方法处理玉米淀粉生产废水,研究主要对UASB反应器启动、运行以及颗粒污泥的结构特性进行实践与探讨。结果表明:UASB反应器经过启动阶段、负荷提高阶段以及稳定运行阶段后,可实现进水量为4513 m3
&#
8226;d-1,进水CODCr平均浓度为7867 mg
&#
8226;L-1,反应器CODCr负荷为7.3 kg
&#
8226;m-3
&#
8226;d-1,出水CODCr浓度为480 mg
&#
8226;L-1,去除率为94%,运行稳定。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