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主办单位: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
国际刊号:ISSN 1673-503X
国内刊号:CN 21-1531/P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41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5-04-28 上一期   
    论文
    2022年6月郑州都市圈一次极端高温热浪天气过程特征分析
    孟寒冬, 王学远, 史恒斌, 孙存永, 王森彪, 李韶, 朱海剑, 张方
    2025 (2):  1-10.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25.02.001
    摘要 ( 24 )   PDF(7338KB) ( 22 )  
    选用气象站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22年6月15—26日郑州都市圈一次极端高温热浪天气过程的城市热环境特征及大气环流背景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高温热浪天气,郑州都市圈约65%的气象观测站出现了长达12 d的极端高温。6月24日热浪强度达到峰值时,有96%的气象观测站日最高气温超过40℃,部分站点日最高气温超过45℃。此次过程主要受大陆高压影响,高层存在反气旋,形成的高层辐散、低层辐合结构,利于低层暖低压维持,导致高温热浪天气发生、发展并长时间维持。郑州都市圈主要城市均存在显著的城市热岛效应,夜间的城市热岛强度大于日间。城市热岛强度与城市规模相关,郑州市城市热岛效应明显高于其他城市,其夜间的城市热岛强度达2.7℃。在高温热浪与城市热岛效应共同作用下,郑州都市圈的人口密集型城市的日间人体热胁迫时间显著增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82—2022年中国东北地区夏季降水量MODES数据产品预报结果评估
    曲美慧, 涂钢, 刘长征, 李尚锋, 李玉鹏, 路增鑫, 任航, 赵淑红
    2025 (2):  11-19.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25.02.002
    摘要 ( 15 )   PDF(4570KB) ( 12 )  
    应用趋势异常综合检验评分(Ps)、距平符号一致率(Pc)、距平相关系数(ACC)、时间相关系数(TCC)等指标评估中国东北地区夏季降水量MODES的4种模式数据产品预报结果,分析各模式的预测值与观测值距平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MODES各模式数据产品的东北地区夏季降水量异常趋势预报结果较好。MODESv2_NCC夏季降水量预测值与观测值显著正相关的站点数最多,主要分布在松花江流域和辽河流域,预报结果好于其他模式。各模式区域平均Ps为63.0分、平均Pc为50.0%,其中,MODESv2_ECMWF平均Ps、Pc分别为66.4分、51.8%,预报结果好于其他模式。各模式东北地区夏季降水量偏少预报的评估指标均大于偏多,其中,MODESV2_NCC、MODESv2_JMA、MODESv2_NCEP在松辽流域南部地区的夏季降水量偏少预报结果较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93—2022年沈阳市太阳辐射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因素的关系分析
    朱玲, 顾正强, 龚强, 李杨, 王乙舒, 崔妍, 徐红, 晁华
    2025 (2):  20-29.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25.02.003
    摘要 ( 21 )   PDF(2421KB) ( 14 )  
    选用1993—2022年沈阳国家基本气象站太阳辐射和常规气象观测数据,分析该地区太阳辐射变化及其与气象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沈阳市太阳辐射年总辐射量和直接辐射量均呈波动增加趋势,气候倾向率分别为237 MJ·m-2·(10 a)-1、349 MJ·m-2·(10 a)-1;散射辐射量与总辐射量、直接辐射量均呈负相关关系,气候倾向率为-112 MJ·m-2·(10 a)-1。1993—2022年沈阳市太阳能资源总量等级由丰富转为很丰富,直射比等级由高、中转为很高。总辐射量、直接辐射量在年、月尺度上均与日照百分率、相对湿度、霾日数存在较好的相关关系,2013—2022年是1993—2022年中的日照百分率最高、相对湿度最低、霾日数最少的年份段,3个气象因素的叠加作用可能是导致近10 a沈阳市太阳辐射年总辐射和直接辐射显著升高、散射辐射降低的主要原因。分别以年总辐射量、月大气透明系数为因变量,以3个气象因素作为自变量,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模型在沈阳市和朝阳市的验证结果均通过显著性检验,年、月总辐射量模拟值与实测值的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654和0.965以上,模拟准确度分别达到92%和90%以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70—2021年大连市冻土深度变化及其对气候变暖的响应
    周龙, 杨佳怡, 宋秀瑜, 宋军, 满永恒
    2025 (2):  30-36.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25.02.004
    摘要 ( 17 )   PDF(2095KB) ( 8 )  
    选用1970年10月至2021年4月大连市6个气象站的冻土观测资料、逐日平均地温、逐日平均气温及极端最低气温等资料,应用小波分析、线性回归分析、M-K检验等方法,分析近51 a大连市最大冻土深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并探讨其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结果表明:1970—2021年大连市最大冻土深度的气候倾向率为-6.9 cm/10 a,年平均冻土持续时间为117 d,年变化为减少趋势,气候倾向率为-7.2 d/10 a;冻土开始日期推迟、结束日期提前,平均开始日期和结束日期分别为11月20日和3月18日。冻土最大冻结深度具有4类尺度的周期变化特征,其中以16~26 a的周期变化最显著。相关关系分析表明,近51 a大连市地温、气温、极端最低气温与最大冻土深度均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地温对冻土最大深度的影响最为显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22年7月环渤海地区一次中β尺度深对流云团强降水过程分析
    常姝婷, 张翠艳, 姜文, 温舟, 白雪
    2025 (2):  37-46.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25.02.005
    摘要 ( 14 )   PDF(8027KB) ( 10 )  
    选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FY-4A卫星资料和ERA5再分析数据,对2022年7月5—7日环渤海地区一次强降水过程的大尺度环境、动力条件,及中β尺度深对流云团的强迫作用、云团对强降水的反馈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高空槽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共同作用下,低空切变线和低空低涡为此次强降水过程对流云团的发展提供了有利动力条件。对流云团簇中有中β尺度深对流云团生成,并形成多个中尺度雨团,深对流云团的云顶亮温(TBB)低于-52℃,强降水过程一般发生在云团边缘的TBB梯度大值区。不稳定层结、水汽通量辐合、斜升气流相互作用,有利于深对流云团活动的发展增强。深对流云团内部及其附近区域的对流凝结潜热加热中心、非地转湿Q矢量散度的辐合中心与强降水中心位置较为一致,表明深对流云团通过对流凝结潜热加热,增强气流的上升运动强度,进而影响降水强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16—2021年乌海市气象条件变化对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响研究
    殷宁潞, 李俊林, 王式功
    2025 (2):  47-55.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25.02.006
    摘要 ( 17 )   PDF(2778KB) ( 5 )  
    选用2016—2021年乌海市呼吸系统疾病逐日就诊数据和气象要素资料,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确定了气温为该地区呼吸系统疾病的高影响气象因子,通过广义相加模型(GAM)和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估算气温与就诊人数的归因分值(AFs),并确定敏感人群。结果表明:低温和高温均对该地区呼吸系统疾病就诊人数产生即时影响,但以低温效应为主,且低温对人体的影响持续时间更长。气温对总人群的AFs峰值区域为-10~7℃,该范围内的AFs占比为50.2%。季节转换时期气温的骤升、骤降与呼吸系统就诊人数增多关系密切,气温日较差为8~16℃时,对就诊人数存在显著的即时影响。该地区女性是受气温影响较大的敏感人群。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多种机器学习算法构建的呼和浩特市臭氧气象条件评估指数对比分析
    王俊秀, 张智, 李二杰, 姜学恭, 杨泽华, 王俊杰, 兰劲青
    2025 (2):  56-63.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25.02.007
    摘要 ( 17 )   PDF(1911KB) ( 6 )  
    选用2018—2022年呼和浩特市O3监测资料和气象资料,分别建立基于轻量梯度提升机(LightGBM)、极端梯度提升树(XGBoost)、随机森林(RF)和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的气象要素与日最大8 h平均O3浓度(ρ(O3-8h))模型,对比各模型的评价指标,选出最优模型并验证。结果表明:近5 a呼和浩特市ρ(O3-8h)>160 g·m-3出现在4—10月,其中6月、7月天数最多,5月、8月次之;模型因子中的日最高气温对ρ(O3-8h)预测结果的贡献最大,占比为44%;模型模拟性能由高到低分别为:LightGBM>LSTM>XGBoost>RF,LightGBM模型模拟结果最好,构建的臭氧气象条件评估指数与ρ(O3-8h)相关系数最高达0.86,较中国气象局臭氧气象条件评估指数提升了17.81%,可较好地评估呼和浩特市气象条件对O3浓度变化的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22年湖北省梅雨期和盛夏期气候异常特征及成因分析
    孙晨, 徐卫立, 杜良敏, 李波, 肖莺
    2025 (2):  64-73.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25.02.008
    摘要 ( 13 )   PDF(7842KB) ( 7 )  
    选用湖北省逐日站点资料、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再分析资料和气候指数,对2022年湖北省梅雨期(5月31日至7月8日)及盛夏期(7月9日至8月31日)异常气候特征及其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22年湖北省入梅异常偏早、梅雨期延长,但期间降水量分布不均且强度不稳定,梅雨量偏小,出梅后气温异常偏高,高温过程不仅持续时间长、强度大,且盛夏期的高温过程强度已突破湖北省有气象记录以来的历史极值。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太副高)提前北跳,结合中高纬环流系统调整,是导致湖北省入梅显著偏早但水汽条件较差的主要原因。在双峰型拉尼娜事件持续发展、印度洋和大西洋赤道暖海温异常等多重外部强迫信号的共同作用下,Hadley环流在东亚副热带地区的下沉运动异常增强,使该地区高压显著偏强。盛夏期间,西太副高西伸加强、南亚高压异常东扩,导致湖北省上空长期受深厚暖高压系统影响,出现持续性极端晴热高温天气。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22年1月21—24日北京市一次气溶胶污染过程城区站与郊区站污染特征对比分析
    贾小芳, 李杨, 孙晓晴, 步志超, 荆俊山, 郭伟, 胡树贞
    2025 (2):  74-80.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25.02.009
    摘要 ( 8 )   PDF(3294KB) ( 3 )  
    对比分析2022年1月21—24日北京市一次气溶胶污染过程的城区站与郊区站PM2.5质量浓度和地面气象条件变化特征,结合垂直消光系数、探空气象数据及后向轨迹探讨此次污染过程成因。结果表明:北京市城区站(南郊站)污染期间的PM2.5质量浓度为118.5 μg·m-3,浓度水平和持续时间明显高于郊区站(上甸子站)。城区站上空存在气溶胶输送,气溶胶消光系数高值区向地面沉降直至近地面,地面气溶胶浓度增大。此次污染过程开始时的风向为偏南风,北京南部地区的气溶胶污染物输送至南郊站,由近地面风速减小、相对湿度增大、逆温层出现并下移等气象条件共同作用,污染程度加剧。污染过程中,城区站风速明显小于郊区站,扩散条件较差。在排放源相对稳定情况下,污染过程持续期间的气象条件变化对污染天气变化有较好的指示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河北省邢台站和唐山站两型微波辐射计数据质量检验评估
    赵娜, 孟宪罗, 赵玉广
    2025 (2):  81-92.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25.02.010
    摘要 ( 10 )   PDF(2984KB) ( 3 )  
    选用2021年10月至2022年9月探空资料,对河北邢台站MWP967KV型、唐山站QFW-6000A型微波辐射计(MWR)的数据质量进行检验评估,分析不同高度层、季节,昼夜交替、有无降水等情况下的MWR温度、湿度数据误差,统计逆温频率和平均逆温强度分布,分析MWR温度廓线数据灵敏度。结果表明:邢台站和唐山站两型MWR温度、湿度数据质量受层高、季节、昼夜等因素的影响程度存在显著差异。无降水时,4~8 km高度温度和1~4 km高度相对湿度数据质量相对较好;有降水时,两型MWR温度、湿度数据质量均较差。两型MWR对轻微温度变化的反应均不灵敏,其温度廓线均无法有效反映较弱逆温,可通过优化反演算法进行修订。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作物产量历史丰歉气象影响指数的河北省葡萄产量预报对比分析
    李瑞盈, 孙丽华, 周艳军, 魏安琪, 魏瑞江
    2025 (2):  93-100.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25.02.011
    摘要 ( 6 )   PDF(665KB) ( 1 )  
    选用1981—2020年河北省葡萄单产资料与同期气象数据,基于作物产量历史丰歉气象影响指数,应用大概率和加权平均两种方法构建葡萄单产预报模型,进行葡萄产量的动态预报分析。模型验证结果表明,大概率法和加权平均法的葡萄单产丰歉趋势准确率分别为77.8%和84.4%,定量预报准确率分别为83.1%和90.3%。模型评估结果表明,5 a共15次的葡萄单产丰歉趋势预报中,大概率法与加权平均法的预报错误次数分别为5次和3次,葡萄单产定量预报准确率分别为89.9%和94.0%。基于作物产量历史丰歉气象影响指数的加权平均法预报河北省葡萄单产结果更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快报
    气象条件对广西晚稻灌浆速率的影响
    吴炫柯, 黄维, 贾若欣, 刘永裕, 刘梅, 姚裕群
    2025 (2):  101-106.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25.02.012
    摘要 ( 8 )   PDF(506KB) ( 2 )  
    选用2020年10月至2022年11月柳州市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日照时数逐日气象数据和2020—2022年分期播种试验晚稻(野香优莉丝)发育期、灌浆速率和产量结构资料,分析了气象条件对晚稻灌浆速率和产量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开花后11~20 d灌浆速率与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日照时数呈显著正相关(P<0.05);开花后21~30 d灌浆速率只与最高气温呈显著正相关(P<0.05),其他气象因子没有达到显著相关。通过构建灌浆速率与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和日照时数的回归方程,计算的广西晚稻灌浆期农业气象服务指标表明,晚稻灌浆期5 d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日照时数的下限指标分别为19.5℃、26.7℃和21.2 h;适宜度指标分别为25.0℃、35.9℃和41.0 h。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22年河南省NO2柱浓度分布及其热点识别
    王微, 余海坤, 张向军, 孙慧敏
    2025 (2):  107-111.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25.02.013
    摘要 ( 6 )   PDF(4910KB) ( 8 )  
    选用Sentinel-5p卫星影像数据,对2022年河南省年和月平均NO2柱浓度数据时空分布进行分析,根据快速衰减的反距离热点分析法识别NO2热点区域。结果表明:河南省NO2柱浓度具有冬季和春季高、夏季低的特征,时间变化呈U型分布,有明显对称性;NO2柱浓度的空间分布为东北方向高、西南方向低,高浓度区域主要位于沿太行山一带的安阳市、鹤壁市、新乡市和郑州市主城区。快速衰减的反距离热点分析法可识别多尺度下的NO2热点区域,有助于进一步排查和确认NO2排放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