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主办单位: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
国际刊号:ISSN 1673-503X
国内刊号:CN 21-1531/P

当期目录

    2016年, 第32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6-12-31 上一期    下一期
    论文
    辽宁地区“8.16”特大暴雨过程数值预报产品检验
    梁寒, 陈传雷, 聂安祺, 田莉, 贺慧, 黄阁
    2016 (6):  1-9.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16.06.001
    摘要 ( 350 )   PDF(3900KB) ( 482 )  
    利用地面气象站和探空观测资料,对2013年8月16日辽宁地区特大暴雨过程数值模式预报的产品进行检验和对比分析,主要包括降水、500 hPa位势高度场和副热带高压指数等。结果表明:一般性降水预报准确率T639模式整体优于EC模式,暴雨预报平均准确率EC模式略高于T639模式,T639模式和EC模式降水预报正负距平出现位置近似。多个数值模式对清原站主要降水时段(8月16日11-23时)的降水预报明显偏弱,WRF模式预报的全省3 h最大降水量远大于实况,T639模式和EC模式预报的降水量级均明显小于实况。EC模式和多模式集成72 h内降水落区与强降水中心位置的预报相对较稳定,过去15 d的滑动平均检验结果对降水预报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72 h内EC模式的特征线预报一致性明显高于T639模式,对于辽宁省大部地区及上游高空槽附近EC模式降水预报的离散度小于T639模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CUACE系统沈阳地区春季空气质量预报的校验及修正
    李晓岚, 马雁军, 王扬锋, 赵胡笳, 刘洪利
    2016 (6):  10-18.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16.06.002
    摘要 ( 262 )   PDF(1034KB) ( 351 )  
    本文基于CUACE系统,利用2015年4-5月沈阳市大气环境观测数据对沈阳地区春季空气质量的预报效果进行了校验和修正。结果表明:CUACE模式对6种污染物(PM10、PM2.5、NO2、O3、SO2和CO)质量浓度的预报值普遍小于观测值,对PM10浓度的预报存在严重低估。CUACE模式预报的沈阳地区春季日首要污染物多为PM2.5,而观测表明沈阳地区春季PM10和PM2.5为日首要污染物的日数相当。同时,CUACE模式预报的空气污染等级与实际观测的空气污染等级相比存在较高的等级偏差率。利用污染物观测浓度和预报浓度之间的线性拟合公式修正CUACE模式的预报结果,修正后首要污染物的预报结果与实际观测结果基本吻合,同时空气污染等级的预报准确率也明显提高,提高幅度为50.0%-80.0%。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非绝热加热对6月东北冷涡形成演变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
    李永生, 刘伯奇, 王莹, 李菲
    2016 (6):  19-26.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16.06.003
    摘要 ( 297 )   PDF(4765KB) ( 568 )  
    利用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基于等熵位涡理论,采用合成分析和动力诊断方法分析了6月东北冷涡演变过程的气候特征,探究非绝热加热对东北冷涡形成和演变的重要影响。结果表明:气候平均东北冷涡形成在中纬度对流层高层,其形成过程表现为等熵位涡“自上而下、自西向东”发展加强,其演变过程与大气非绝热加热的变化密切联系。在东北冷涡形成前,其上空的非绝热加热明显加强;而在东北冷涡形成后,局地对流层中下部非绝热加热迅速发展。可见,东亚中纬度地区的高空非绝热加热是东北冷涡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东北地区对流层中部的非绝热加热则是东北冷涡减弱消亡的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京地区城郊降雨差异特征分析
    陈圣劼, 尹东屏, 李玉涛, 孙燕, 李超
    2016 (6):  27-33.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16.06.004
    摘要 ( 284 )   PDF(1682KB) ( 387 )  
    利用2009-2013年南京市71个加密自动气象站逐时降水观测资料,对南京地区城郊降雨差异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南京地区城市“雨岛效应”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城市“雨岛效应”集中出现在6-8月,尤其是7月和8月,而南京地区其他季节城郊降雨无明显差异。对于不同量级的降雨,南京地区小雨、中雨和大雨的降雨量城郊差异均不显著;而城市化使南京地区6-8月暴雨和短时强降水的城郊差异较明显,城区暴雨发生频次和强度及短时强降水的发生频次均高于周边郊区,易形成城市洪涝灾害。城市化进程对一般性降雨的城郊差异影响较小,但城市化使城区夏季暴雨和短时强降水等灾害性降水事件明显加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辽宁地区夏季不同历时极端降水时空变化特征
    陆井龙, 阎琦, 贾旭轩, 朱宪龙, 田莉
    2016 (6):  34-42.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16.06.005
    摘要 ( 384 )   PDF(5735KB) ( 514 )  
    利用1981-2015年辽宁省54个气象站降水观测资料,采用气候趋势系数、Morlet小波分析和Mann-Kendall突变分析等气候统计方法,分析了辽宁省夏季不同历时极端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81-2015年夏季辽宁省西南部沿海、渤海北部沿海、黄海北部沿岸地区及大连市区为极端降水阈值大值区,辽宁省西部地区和东部山区极端降水阈值较小,极端降水强度的空间分布特征与极端降水的阈值相似。辽宁省夏季不同历时极端降水发生频次的分布特征基本相同,时间长期变化趋势不明显,主要表现为年际变化,存在3 a、5 a和8 a的变化周期,东部山区极端降水发生频次较多,环渤海沿岸和朝阳地区极端降水发生频次较少。近35 a夏季辽宁省24 h、12 h、6 h、3 h和1 h降水量极值的空间分布极不均匀,最大值与最小值分别差1.2、1.6、1.6、2.4倍和1.8倍。极端湿期长度最大值出现在新宾地区,为11.3 d;极端干期长度最大值出现在大石桥地区,为24.3 d。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沈阳地区强对流天气潜势预报环境参数特征分析
    李崇, 吉曹翔, 夏传栋, 张治, 李典, 孟鹏, 班伟龙, 梁红
    2016 (6):  43-51.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16.06.006
    摘要 ( 494 )   PDF(2423KB) ( 503 )  
    利用常规探空观测和WRF分析场等资料,分析了2005-2014年沈阳地区强对流天气的气候背景特征、演变规律及日变化特征等,将强对流天气划分为冰雹、雷暴大风(≥17.2 m·s-1)、短时强降水(≥20 mm·h-1)和混合型4种类型;并分析探空资料在强对流天气潜势预报中的作用,着重探讨14时(02时)探空资料对沈阳地区强对流天气短时临近潜势预报的作用。结果表明:2005-2014年沈阳地区4种强对流天气中,以短时强降水天气发生次数最多,其次为雷暴大风天气,冰雹天气的发生次数最少,多数强对流天气发生在午后至傍晚。由合成T-LogP图的温湿廓线可知,沈阳地区短时强降水天气发生时中低层存在显著湿区,与雷暴大风和冰雹为主的强对流天气温湿廓线明显不同,多数合成T-LogP图的显著特点为中层大气干燥。冰雹型强对流天气的0℃层和-20℃层高度明显低于其他强对流天气类型的高度;冰雹型强对流天气T700-T500T850-T500显著大于短时强降水型及雷暴大风型强对流天气,且T850-T500的指示意义更好;4种强对流天气类型平均SI均出现了正值,说明SI失去了不稳定性的指示意义;短时强降水天气的K指数明显高于冰雹天气;雷暴大风天气发生时对流有效位能明显小于其他强对流天气类型。可见,WRF中尺度模式中的T-LogP预报图对沈阳地区强对流天气的预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06-2012年辽阳市PM10时空变化特征
    安娟, 王鹏, 吴振东, 芦晓彤, 卢卓义, 刘春明
    2016 (6):  52-57.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16.06.007
    摘要 ( 222 )   PDF(732KB) ( 390 )  
    为了解辽阳市PM10的时空分布特征,掌握PM10的变化规律,为辽阳市空气污染预报及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利用2006-2012年辽阳市逐日PM10监测资料对辽阳市PM10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6-2012年辽阳市首要污染物为PM10,PM10年平均浓度呈显著下降的趋势;冬季PM10浓度最大,其次为春季和秋季,夏季PM10浓度最小;PM10月平均浓度变化呈“U”型分布,1月、2月和12月PM10浓度较高,7月PM10浓度最低。空间分布上,PM10浓度最高的为园林小区监测点(居民区),其次为钢管厂(工业区)和201血站(交通区)监测点,辽化监测点(清洁区)PM10浓度最低;近7 a钢管厂监测点PM10浓度呈略升高的趋势,其他3个监测点PM10浓度均呈下降的趋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银川地区大气颗粒物浓度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缑晓辉, 严晓瑜, 刘玉兰, 桑建人
    2016 (6):  58-68.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16.06.008
    摘要 ( 294 )   PDF(1594KB) ( 488 )  
    利用2013-2014年银川地区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和同期气象要素的观测资料,分析了银川地区大气颗粒物浓度的分布特征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2013-2014年银川地区PM10、PM2.5、PM1年平均浓度分别为167.3 μg·m-3、67.2 μg·m-3和45.0 μg·m-3,年平均PM2.5/PM10、PM1/PM10、PM1/PM2.5分别为45.0%、32.0%和65.0%;PM10浓度3月最高,8月最低,PM2.5和PM1最高浓度均出现在1月,PM2.5最低浓度出现在8月,PM1最低浓度出现5月;3-5月为PM2.5/PM10、PM1/PM10和PM1/PM2.5最低的3个月。不同天气类型PM10浓度由高至低依次为浮尘/扬沙 >典型天气平均 >霾 >晴天 >雾,不同天气类型PM2.5浓度由高至低依次为扬沙/浮尘 >霾 >典型天气平均 >晴天 >雾,不同天气类型PM1浓度由高至低依次为霾 >典型天气平均 >雾 >晴天 >浮尘/扬沙。风速与PM10浓度呈正相关关系,风速与PM2.5和PM1浓度均呈负相关关系;PM10浓度在偏西北风时较高,PM2.5和PM1浓度在偏西南风与偏东北风时较高;气温与PM10、PM2.5、PM1浓度均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相对湿度与PM10浓度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相对湿度与PM1浓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对湿度与PM2.5相关性较弱;气压对PM10浓度变化的影响较小,气压与PM2.5、PM1浓度呈正相关关系;降水对PM10的清除作用最强,对PM2.5的清除作用次之,对PM1基本无清除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鞍山地区大雾天气气候特征及成因探讨
    金巍, 曲姝霖, 王业修, 沈玉敏, 戴萍, 郜凌云, 曲岩, 原久淞
    2016 (6):  69-76.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16.06.009
    摘要 ( 326 )   PDF(835KB) ( 487 )  
    利用1951-2014年鞍山地区大雾天气观测资料,采用线性趋势法和多项式趋势法分析了鞍山地区大雾天气的空间及时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51-2014年鞍山地区年和季大雾日数呈东南部地区多、西北部和中部地区少的空间分布特征,同时各区域大雾日数的季节变化差异显著,东南部山区夏季和秋季(6-10月)为大雾多发季,其他地区深秋和冬季(11月至翌年1月)为大雾多发季;鞍山市各区域大雾日数趋势变化的差异较大,中部地区大雾日数呈减少的趋势,西部地区大雾日数呈弱增加的趋势,东南部地区大雾日数呈增加的趋势。近64 a鞍山地区区域性大雾过程最长持续时间为7 d,全区性大雾过程较少,一致性大雾过程仅出现8次;鞍山地区大雾天气受地形影响较大,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平原地区大雾天气少、山区大雾天气多,且山区连续性大雾过程持续时间较长。鞍山地区大雾过程持续时间多集中在1-2 h,大雾天气出现时间主要集中在05-06时、08时和20时前后,大雾过程日最长持续时间为20-21 h。在1961-2010年鞍山地区大雾日数的年代际变化中,东南部山区大雾日数呈增加的趋势,中部地区大雾日数呈减少的趋势;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部地区大雾日数减少明显,东南部地区大雾日数增加显著,区域性差异较大。同时,人类活动对气候环境的反馈影响可能也是鞍山地区大雾天气变化的一个原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61-2014年辽宁地区雾日变化特征
    张婉莹, 孙秀博, 李岚, 吴侃, 秦美欧, 李晓岚
    2016 (6):  77-84.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16.06.010
    摘要 ( 271 )   PDF(1970KB) ( 379 )  
    利用1961-2014年辽宁地区53个气象站的能见度观测资料,对辽宁地区雾日数的空间分布和趋势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采用REOF法对辽宁地区雾日进行了分区,并对不同分区雾日数的年际及年代际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区域雾日多时间尺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4 a辽宁地区年平均雾日数由西向东呈少-多-少-多的带状分布。辽宁地区年平均雾日数可分为辽西-中部型、辽东山区型、辽南-中部型、辽西型、辽南沿海型和辽北型6个分区,其中辽南沿海区、辽西-中部区与辽北区年平均雾日数呈增加的趋势,辽东山区和辽南-中部区年平均雾日数呈减少的趋势,辽西区年平均雾日数变化趋势不明显。不同分区年际及年代际平均雾日数的变化明显不同,对辽西-中部区、辽东山区、辽南-中部区、辽西区和辽南沿海区年平均雾日数贡献最大的为年代际变化,对辽北区年平均雾日数贡献最大的为年际变化。目前,年际变化对辽西-中部区和辽南-中部区年平均雾日数的贡献处于减少的阶段,对辽东山区、辽西区、辽南沿海区和辽北区年平均雾日数的贡献处于增加的阶段;年代际变化对辽西-中部区、辽东山区和辽西区年平均雾日数的贡献处于减少的阶段,对辽南中部区、辽南沿海区和辽北区年平均雾日数的贡献处于增加的阶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区域温度和降水不同空间插值方法精度对比
    王江, 乐章燕, 廖荣伟, 张培, 贾丽红, 张冬斌
    2016 (6):  85-93.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16.06.011
    摘要 ( 299 )   PDF(17682KB) ( 272 )  
    利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基于最优插值法(Optimal Interpolation,OI)、ANUSPLIN插值法(AV 2.0)、普通克里格法(Ordinary Kriging,OK)的1.0°×1.0°与0.5°×0.5°格点化的1961-2004年中国区域月温度和月降水资料及1961-2004年美国NCDC的GHCN 5.0°×5.0°月降水资料,对中国大陆地区温度和降水不同插值方法空间插值数据的精度及时间序列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1961-2004年平均气候态下,中国区域不同插值法插值后的降水和温度空间分布型较一致,年循环变化也较一致。在中国区域、东部区域和西部区域,OI与AV 2.0方法插值的降水场绝对误差分别为2.15 mm、1.28 mm和0.00 mm,OK与AV 2.0方法插值的温度场绝对误差分别为0.20℃、0.05℃和0.45℃。对于中国区域降水场时间序列,AV 2.0和OI方法插值的降水与GHCN不同季节的降水变化趋势较一致,且不同插值方法插值的夏季降水量差异较大,冬季降水量差异较小。1961-2004年AV 2.0与OI方法插值的降水场相关系数在0.22-0.98之间变化,冬季和春季降水场相关性较高,夏季和秋季降水场相关性较低;个别年份秋季和冬季插值后降水量的偏差稍大,最大偏差达3.08 mm,1961-2004年平均降水量偏差为0.64 mm。AV 2.0与OK方法插值的年平均温度差值小于0.54℃,且多年时间序列变化趋势较一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全球地面气温和降水定时值数据整合与初步质量控制
    于杨, 朱晨, 赵琦, 徐文慧, 杨溯, 江慧, 李庆祥, 沈秋宇
    2016 (6):  94-101.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16.06.012
    摘要 ( 205 )   PDF(1028KB) ( 669 )  
    全球地面气温和降水数据是开展气候变化研究的基础,定时值观测数据是气候监测的重要依据。本文基于美国国家气候数据中心的全球陆地小时数据集(Integrated Surface Hourly Database,ISD)和国际通讯系统数据(Global Transmission System,GTS)两种全球地面数据产品,对气温和降水要素定时值数据进行了实时整合,并采用空间一致性检查、内部一致性检查、气候界限值检查及台站极值检查等方法对整合后的数据进行了初步质量控制,最终形成了实时更新的全球地面气温和降水定时值数据产品。结果表明:2015年整合后的地面气温和降水数据共包含全球11 990个气象站点的定时值数据,气象站点分布基本覆盖全球各地区,与整合前相比,整合后各区域气象站点密度和气象要素数据量均明显增加,特别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洲地区数据量增加显著;整合后数据的准确率和疑误率分别为94.4%和5.6%,疑误数据主要分布在欧洲东北、亚洲及中国地区,造成数据可疑和错误的主要原因包括内部一致性矛盾、超过气候界限值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沈阳市区土地利用类型与地表温度关系研究
    赵梓淇, 李丽光, 王宏博, 赵先丽, 姜鹏, 温日红, 丁抗抗, 赵胡笳, 赵苗
    2016 (6):  102-108.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16.06.013
    摘要 ( 290 )   PDF(1032KB) ( 453 )  
    利用2010年8月Landsat TM数据计算沈阳市三环内地表温度(Land Surface Temperature,LST),基于目视解译与监督分类结合的方法将研究区划分为建筑用地、绿地、农田、弃地、道路和水体6类土地利用类型;以城市中心点为原点,分析城市中心不同距离圆环的LST及其与土地利用类型配置的关系,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和偏最小二乘回归法建立LST预测模型,并进行模型验证。结果表明:沈阳市区建筑用地、绿地、农田、道路和中心城区的平均LST均随着距中心原点的距离增加而减小;同一级别缓冲区内,建筑和道路的LST较高,水体的LST最低。城市的“摊饼”式发展,也造成了增强热岛效应的建筑用地和道路面积百分比随着距中心原点距离的增加逐渐降低。研究区范围内最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为建筑用地,其次为道路。对比分析表明,多元线性回归法和偏最小二乘回归法建立的模型均能较好的预测LST,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对沈阳地区土地利用类型与LST进行回归分析效果更理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苏浙沪地区高温灾害风险区划研究
    房小怡, 杜吴鹏, 权维俊, 轩春怡, 郭文利
    2016 (6):  109-115.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16.06.014
    摘要 ( 251 )   PDF(2415KB) ( 449 )  
    利用1961-2009年苏浙沪地区144个气象站的观测数据和2008-2010年苏浙沪地区社会经济资料,从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度、承灾体易损性及抗灾能力4个方面综合评估和分析了苏浙沪地区高温灾害风险的空间差异。结果表明:1961-2009年苏浙沪地区高温致灾因子呈南高北低的分布特征,浙江地区高温致灾因子危险性明显大于上海和江苏地区;孕灾环境敏感度指数呈北部和中部地区高、南部地区低的分布,高温灾害高敏感区主要分布在江苏、上海及浙北的平原和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和规模较大的苏浙沪核心城市多为高温灾害承灾体高易损性区,苏北和浙南相对欠发达地区多为高温灾害承灾体低易损性区、次低易损性区或中等易损性区;沪宁杭地区高温灾害的抗灾能力最强,对应的抗灾能力风险较低,而苏北地区和浙南山区高温灾害的的抗灾能力风险较高。综合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度、承灾体易损性和抗灾能力4个方面,苏浙沪地区高温灾害综合风险总体呈中南部地区风险高、北部地区风险低的分布,高温灾害高风险区和次高风险区主要集中分布在浙江大部及上海、苏南部分地区,高温灾害低风险区或次低风险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北和浙江沿海地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RS和GIS天津市津南区气象灾害风险区划研究
    梁冬坡, 孙治贵, 郭军, 郭玉娣, 王静, 徐俊德
    2016 (6):  116-121.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16.06.015
    摘要 ( 224 )   PDF(1162KB) ( 400 )  
    利用2014年7月Landsat 8数据,基于RS和GIS技术对天津市津南区气象灾害进行了风险区划。结果表明:基于RS技术提取的天津市津南区高精度土地利用分类,为气象灾害评价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运用GIS技术将2004-2014年天津市津南区的气象观测数据、地理环境和历史灾情等基础数据整合,采用层次分析法、风险指数法及综合加权法等方法建立了二级评价指标体系,分别从致灾因子、孕灾环境、承载体脆弱性和灾害防御措施4个一级指标展开,建立了津南区各种气象灾害的风险评估模型,绘制了天津市津南区气象灾害综合风险区划图。天津市津南区气象灾害高风险区主要集中分布在人口密度大、工业产业密集及灾害防御能力薄弱的区域,如城区和大片农业种植区;而人口少和经济密度低的区域对各种气象灾害反应不敏感,属于气象灾害低风险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81-2013年湖南省地面温度变化特征
    廖玉芳, 张剑明, 郭凌曜
    2016 (6):  122-129.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16.06.016
    摘要 ( 379 )   PDF(2714KB) ( 549 )  
    利用1981-2013年湖南省9个地面气象站0-320 cm地面温度和气温的观测资料,采用统计方法分析了湖南省地温的变化特征,并与气温的变化特征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1981-2013年湖南省各层地温均呈东南高、西北低及东南高、西北和东北低两种典型分布。月地温变化在一定深度后与月气温变化由同步转为不同步,转折层为40 cm层;40 cm层以上的月地温最低值均出现在1月,月地温最高值均出现在7月,与月气温最低值和最高值出现的时间相同;40 cm层以下随着土壤深度增加,月地温最低值和最高值出现时间后推,320 cm月地温最低值出现在4月,320 cm月地温最高值出现在10月。浅层地温与气温的相关系数为0.97以上,自40 cm层地温开始,随着土壤深度增加地温与气温的相关系数减小。冬季浅层地温的年际变化最大,春季次之;冬季和春季深层地温的年际变化明显大于夏季和秋季;春季和夏季地温随土壤深度增加逐渐降低,秋季和冬季地温随土壤深度增加逐渐升高,导致冬季深层地温明显高于气温,夏季深层地温明显低于气温。1981-2013年湖南省各层年平均地温均呈极显著上升的趋势,除0 cm地温外,各层地温升温速率均低于气温;四季各层地温与气温的升温趋势一致,其中春季升温速率最大,秋季次之,冬季升温不明显。各层年平均地温在1993-1995年出现了增温的突变现象,冬季地温突变时间最早,春季和秋季次之,夏季地温突变时间较晚;各层年平均地温均存在2-3 a、3-4 a和6-9 a的周期变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沈阳地区日光温室内最低气温变化特征及其预报模型研究
    李石, 张菁, 张淑杰, 宋晓巍, 慕臣英, 徐全辉, 郑闯, 刘青
    2016 (6):  130-136.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16.06.017
    摘要 ( 235 )   PDF(744KB) ( 658 )  
    利用2013-2014年沈阳地区日光温室内和温室外的气象观测资料,采用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对日光温室内最低气温的变化特征及其预报模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13-2014年沈阳地区日光温室内最低气温与温室外的前一日最高气温、前一日最低气温、当日最低气温及温室内前一日最高气温、前一日最低气温相关显著。沈阳地区四季不同天气条件日光温室内最低气温的预报模型存在一定的差异,冬季日光温室内最低气温模型的预报准确率较高,春季次之,秋季再次之,夏季日光温室内最低气温模型的预报效果较差,冬季、春季、秋季、夏季日光温室内日最低气温≤3.0℃的预报准确率分别为91%、85%、81%和79%;雨雪天日光温室内最低气温的预报准确率较高,阴天次之,晴天再次之,多云天日光温室内最低气温的预报准确率较低,雨雪天、阴天、晴天、多云天日光温室内日最低气温≤3.0℃的预报准确率分别为90%、87%、83%和77%。可见,本文建立的沈阳地区日光温室内最低气温模型的预报效果较好,可为沈阳地区中高档钢架砖混结构日光温室内最低气温的预报提供参考,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天津地区典型砖后墙日光温室剖面热通量日变化特征
    李春, 薛庆禹, 宫志宏, 郭晶, 董朝阳, 刘淑梅
    2016 (6):  137-141.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16.06.018
    摘要 ( 184 )   PDF(575KB) ( 335 )  
    利用2012年冬季天津地区日光温室热通量的观测资料,分析了典型砖后墙日光温室的覆盖面、墙体和土壤3个围护面的热通量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12年冬季天津地区典型砖后墙日光温室土壤中部和后墙上方观测点的平均热通量呈明显的单峰型日变化,后墙下方和土壤前部观测点的热通量全天均为5.0-10.0 W·m-2,后屋面观测点热通量的日变化规律与土壤中部和后墙上方观测点相反,各观测点热通量日变化规律在典型晴天时尤其明显,但典型连阴天时各测点热通量的昼夜变化基本较小。分析表明,天津地区典型砖后墙日光温室的墙体和土壤为主要的蓄热放热区,前后屋面及各围护结构的结合处为主要的散热区域,各观测点晴天和阴天热通量日变化的差异明显,生产上可根据热通量的变化规律对日光温室进行保温性能改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黑龙江省主要农作物气象灾害气象服务贡献率及其效益评估
    王秋京, 王晾晾, 马国忠, 李帅, 姜丽霞
    2016 (6):  142-147.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16.06.019
    摘要 ( 211 )   PDF(502KB) ( 299 )  
    利用2009年和2011年黑龙江省粮食产量资料,采用德尔菲法对黑龙江省主要农作物气象灾害的气象服务效益进行分析和评估。结果表明:2009年和2011年黑龙江省主要农作物气象灾害的气象服务效益贡献率分别为4.9%、3.1%,气象灾害出现较多的2009年主要农作物气象灾害的气象服务贡献率高于气象灾害出现较少的2011年;由黑龙江省3种主要农作物气象灾害气象服务贡献率的对比可见,贡献率依次为水稻 >玉米 >大豆;由3种农作物关键发育阶段气象灾害气象服务贡献率的对比可见,玉米和大豆播种-出苗阶段的气象服务贡献率最高,而水稻苗期-旺盛生长期的气象服务贡献率最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芦苇湿地与玉米旱地近地层小气候特征对比
    贾庆宇, 于文颖, 谢艳兵, 梁成华, 吕国红, 王笑影, 温日红, 刘晶淼
    2016 (6):  148-154.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16.06.020
    摘要 ( 287 )   PDF(1306KB) ( 321 )  
    湿地-大气之间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并相互作用形成特有的区域小气候特征,本文采用小气候梯度观测法对比分析了2015年辽河三角洲芦苇湿地与同纬度锦州地区玉米旱地的近地层(0-30 m)小气候特征。结果表明:2015年辽河三角洲芦苇湿地年平均气温为9.91℃,比玉米旱地年平均气温低0.58℃,湿地在春季、夏季和秋季具有降温作用,冬季具有保温作用。芦苇湿地和玉米旱地年平均气温的日变化范围分别为7.50-12.92℃、6.16-15.59℃,芦苇湿地平均气温振幅和层次间气温差小于玉米旱地,玉米旱地存在明显的逆温现象;芦苇湿地年平均相对湿度为64.58%,比玉米旱地年平均相对湿度高7.97%,芦苇湿地月相对湿度主要受水文和植被蒸腾作用的综合影响,芦苇湿地和玉米旱地平均相对湿度的日变化范围分别为51.78%-74.38%、41.00%-73.00%,二者均存在逆湿现象但高度不同;芦苇湿地春季风速为玉米旱地的两倍以上,风速随高度升高呈指数增大,芦苇生长季湿地具有较高的粗糙度,随高度降低风速下降明显,挡风作用明显好于玉米旱地。太阳辐射影响地表湍流是玉米旱地风速日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芦苇湿地风速日变化体现了海陆热力差异的特点。芦苇湿地由于地表有水层覆盖,植被蒸散能力较强,叶面积指数较高,减小近地层气温和相对湿度的变化速率,可有效降低风速,调节区域小气候的生态功能比玉米旱地强,本文研究可为辽河三角洲湿地对区域气候形成的影响及其生态环境效益评价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锦州地区玉米农田生态系统水汽通量变化特征及其调控机制
    万志红, 李荣平, 周广胜, 王莹, 王婉昭, 张晓月
    2016 (6):  155-159.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16.06.021
    摘要 ( 270 )   PDF(586KB) ( 406 )  
    基于2014年辽宁省锦州地区雨养玉米农田生态系统涡度相关观测数据,分析了锦州地区玉米农田生态系统水汽通量的变化特征,并结合小气候观测数据探讨了水汽通量的调控机制。结果表明:2014年锦州地区玉米农田生态系统各月水汽通量均呈明显的单峰型变化规律,玉米农田生态系统生长季日平均水汽通量可达非生长季的10.31倍。锦州玉米农田生态系统7月水汽通量最大,日最大水汽通量可达0.1202 g·m-2·s-1。玉米农田年蒸散量为417.37 mm,非生长季蒸散总量为49.57 mm,略大于同期降水量;生长季前期5月和6月玉米农田蒸散量占降水量的比例分别为52.0%、71.0%;7月、8月和9月玉米农田的蒸散量大于降水量,其中7月玉米农田的蒸散量为降水量的3.00倍,而此期间正值玉米开花授粉阶段,水分胁迫严重影响玉米产量。玉米农田生长季的水汽通量与净辐射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同时水汽通量在一定程度上受气温和饱和水汽压差的调控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辽宁境内高铁沿线不良气象条件时空分布特征
    明惠青, 张凯, 侯亚红, 关建华, 息涛, 蔡福, 赵淼, 郭宁, 王阳
    2016 (6):  160-165.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16.06.022
    摘要 ( 255 )   PDF(1628KB) ( 533 )  
    本文对影响辽宁境内高速铁路安全的1982-2012年辽宁省低温、积雪、暴雨、雾、大风、雷暴及冰雹等不良气象条件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除辽东半岛和环渤海地区为寒冷区外,辽宁省大部地区为高寒地区。1982-2012年辽宁省1月积雪日数最多,长达13 d;最大积雪深度为50 cm以上,主要出现在辽宁省中北部地区、东部山区及营口地区;辽宁省暴雨主要集中出现在5-6月,月平均暴雨发生次数为0.2次以上,其中辽西地区和东部山区年平均暴雨日数较多,约为2 d;近30 a辽宁省年平均雷暴发生次数为5.0-7.0次,6-8月为雷暴高发时段,辽宁省中北部及朝阳地区为雷暴高发区,年平均雷暴发生次数为30.0次以上,其他地区年平均雷暴发生次数为21.0-30.0次。根据不良气象条件对高铁运营时段和路段影响的差异性特点,划分了气象服务关键期和关键路段,并提出了辽宁省高铁气象服务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实测风场和CFD的城市建筑风能资源模拟评估
    许晖, 张亮
    2016 (6):  166-173.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16.06.023
    摘要 ( 216 )   PDF(1739KB) ( 480 )  
    利用2012年吉林省气象局两栋办公楼之间的风场观测资料,与2012年长春气象站风场的观测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城市两栋楼办公楼之间通道处存在狭管效应,对风具有汇集作用。利用CFD技术(Fluent软件)对两栋办公楼周围风场进行模拟,结果表明Fluent模拟的风场与实测风场基本吻合。由模拟风场计算的年平均风功率密度可知,办公楼中间风口顶部40 m高度为建筑物周围风速最大的区域,年平均风功率密度为139.0 W·m-2,具备一定风能资源的可开发性,同时证明了利用实测风场结合CFD模拟风场计算已建成建筑物周围的风能资源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简报
    辽宁省春播期第一场透雨特征及其与鄂霍次克海阻塞高压的关系
    李菲, 赵春雨, 林蓉, 晁华
    2016 (6):  174-178.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16.06.024
    摘要 ( 254 )   PDF(1908KB) ( 341 )  
    利用1961-2013年4-5月辽宁省52个气象站逐日降水资料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辽宁省春播期第一场透雨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探讨了鄂霍次克海阻塞高压对辽宁省春播期第一场透雨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961-2013年辽宁省春播期第一场透雨出现日期为4月17日至5月3日,平均出现日期为4月22日,辽宁省春播期第一场透雨出现的平均日期自东南向西北依次推后。鄂霍次克海阻塞高压是影响辽宁省春播期第一场透雨出现日期的主要环流系统,受鄂霍次克海阻塞高压的阻挡,冷空气在贝加尔湖附近堆积,在对流层低层鄂霍次克海阻塞高压激发了辽宁省北部地区的一个气旋式环流,水汽从孟加拉湾地区经中国中东部地区输送至辽宁地区,为辽宁地区春播期第一场透雨的出现提供了有利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快报
    基于无人直升机探测的北京地区重雾霾天气大气颗粒物垂直变化特征分析
    李杨, 马舒庆, 贾小芳, 郑宇, 鲁赛, 赵胡笳
    2016 (6):  179-183.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16.06.025
    摘要 ( 266 )   PDF(781KB) ( 549 )  
    基于2015年秋末冬初华北地区频繁出现的大范围重污染天气过程,利用无人直升机搭载的气溶胶采样装置和激光粒子计数器对北京顺义及房山地区近地面大气颗粒物进行探测,分析了重雾霾天气大气颗粒物的质量浓度和数浓度廓线及其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北京地区重雾霾天气过程粒径小于1.0 μm的气溶胶数浓度随高度变化不明显,粒径大于1.0 μm的气溶胶数浓度随高度呈弱的减小趋势,说明重污染天气条件下近地面层大气颗粒物的粒子数相对稳定,亚微米级气溶胶数浓度较高,而粗粒子气溶胶数浓度较低。基于无人直升机搭载的气溶胶采样装置采集的气溶胶样品的质量浓度廓线表明,50 m高度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较高,最大浓度达700 μg·m-3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熵值赋权法的大连地区雷电危险度可拓学评估
    邹善勇, 王淑一, 邹皓羽, 王洪祥
    2016 (6):  184-189.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16.06.026
    摘要 ( 205 )   PDF(578KB) ( 318 )  
    雷电危险度是反映雷电灾害危害程度的综合指标,本文利用大连地区ADTD型闪电定位系统监测资料、雷暴日观测资料、雷电灾害调查资料、1679个防雷被检单位的检测数据及地形地貌等资料,基于可拓学综合评估方法对大连地区雷电灾害危险度进行了评估研究。结果表明:从影响雷电危险度等级的雷电活动特征、防灾减灾能力及待评估现状3个方面选取了12个评估指标,基于现场调查建立了大连地区雷电危险度可拓学综合评估体系。利用关联函数和物元理论判定了雷电危险度的经典域与节域,基于熵值赋权法确定了各评估指标的权重系数,对大连地区雷电危险度进行了等级划分,并通过实例验证雷电危险度等级综合评估方法的合理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