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主办单位: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
国际刊号:ISSN 1673-503X
国内刊号:CN 21-1531/P

当期目录

    2018年, 第34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8-08-31 上一期    下一期
    论文
    中亚低涡背景下中天山地区一次短时强降水过程中尺度特征
    万瑜;曹兴;杨莲梅
    2018 (4):  1-10.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18.04.001
    摘要 ( 231 )   PDF(5407KB) ( 346 )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区域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及卫星、多普勒天气雷达、风廓线等非常规探测资料和美国气象环境预报中心(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CEP)逐日4次的1°×1°再分析资料,对2015年6月27—28日中天山地区一次短时强降水过程的中尺度对流条件和对流系统特征进行分析,以期为中亚低涡背景下降水的中尺度诊断分析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此次中天山地区强降水天气过程是中亚低涡前部的东北—西南向气旋式切变和深厚的西南暖湿气流共同作用引发的,低层切变和气旋式辐合的动力抬升、地面中尺度辐合线是此次强对流天气的直接触发因子。里咸海南侧的水汽沿着中亚低涡底部的偏西气流和前部的西南气流输送至强降水区,为此次短时强降水过程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条件。大气可降水量的跃变和风廓线产品的垂直变化特征与短时强降水的开始、加强及减弱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红外云图反映了中天山地区短时强降水发生在对流云团云顶亮温(Temperature of Black Body,TBB)梯度最大处;短时强降水由低质心和高效率的降水回波造成的,降水强度与回波顶高度存在较好的正相关关系,为今后提高短时强降水预报准确率提供了量化的指标。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频率匹配法在海河流域ECMWF集合预报融合产品中的应用研究
    徐姝;尉英华;熊明明;魏琳
    2018 (4):  11-17.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18.04.002
    摘要 ( 211 )   PDF(1317KB) ( 318 )  

    针对ECMWF(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集合预报融合降水产品在海河流域的偏差特征,展开了基于频率匹配法的降水偏差订正,并对订正前后降水评分结果进行了系统检验。结果表明:经过2016年5—8月逐日试验分析结果表明,改进后的ECMWF集合预报融合产品显著改善了原产品降水量和雨区范围偏大的特征,订正后降水预报的平均强度与实况更接近,且预报时效越长、降水量级越大、预报偏差越大改进效果越明显;改进后ECMWF的集合预报融合产品降水预报的TS评分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降水预报的Bias评分更接近1,特别是对于小雨和暴雨、大暴雨量级的改进尤其明显,消除了大片降水虚报区;降水预报的空报率明显减小,但漏报率有所增加。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雷达组网拼图的定量降水反演I—动态Z-I关系法
    纪永明;蒋大凯;陈传雷;任志杰;孟莹;才奎志;胡鹏宇;张硕
    2018 (4):  18-25.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18.04.003
    摘要 ( 224 )   PDF(1522KB) ( 531 )  

    综合利用辽宁省及周边区域9部多普勒天气雷达组网拼图资料与地面加密自动气象站降水观测资料,通过最优化法,建立适合辽宁本地区的动态Z-I关系,实时得到高时空分辨率雷达定量降水反演资料。结果表明:对2011年台风“米雷”和2012年台风“达维”降水反演表明,动态Z-I关系法可以反演地面降水的主要空间分布特征,但反演的强降水中心存在较大偏差;动态Z-I关系法定量降水反演能力整体优于固定Z-I关系法,但存在高估小雨强度和抑制大雨强度的系统性偏差,特别是对于20.0 mm•h-1以上量级的强降水,平均误差达-10.0 mm以上,平均相对误差超过70.0%;各量级降水样本所占比例的差异与地理区域气候条件的差异是动态Z-I关系法反演降水产生误差的两个主要原因,为下一步优化雷达定量降水反演方案提供了思路。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CLIGEN天气发生器模拟沈阳地区降水的适用性评价
    宋晓巍;李琳琳;张琳;刘青;李石;慕臣英;张菁
    2018 (4):  26-35.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18.04.004
    摘要 ( 190 )   PDF(1684KB) ( 238 )  

    CLIGEN(Climate Generator)天气发生器是土壤侵蚀模型(Water Erosion Prediction Project,WEPP)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用于模型提供长序列的逐日气象数据,从而解决实际气象资料数据中序列较短或缺失的问题。GLIGEN在位于中国东北的沈阳地区是否适用,未进行评价。本文利用1981—2015年沈阳地区7个气象站的日观测数据,通过CLIGEN天气发生模拟沈阳地区日降水序列数据,并统计模拟与实测的日降水量、月降水量、年降水量及年最大日降水量,利用平均值、标准差、偏度及峰度对CLIGEN天气发生器模拟的沈阳地区降水进行适用性评价。结果表明:CLIGEN天气发生器对沈阳地区日降水量、月降水量和年降水量平均值的模拟效果较好,模拟降水量的平均相对误差绝对值(Mean Absolute Relative Error,MARE)分别为2.1%、1.3%、3.3%,年最大日降水量的模拟精度稍差。对于降水最大值方面,CLIGEN天气发生器对沈阳地区日最大降水量和年最大降水量的模拟效果较差,模拟的日最大降水量和年最大降水量相对误差的最大值分别达-27.2%、18.3%。GLIGEN天气发生器能较好的模拟沈阳地区的月降水量和年降水量,t检验、F检验和k-s检验均表明,模拟的日最大降水量与年最大日降水量仅康平站达到极显著水平。从总体模拟效果来看,CLIGEN天气发生器能较好的模拟沈阳地区平均降水的统计特征。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逐时本站气压数据分阶段空间一致性检查方法研究
    闫荞荞;王海军;严靖
    2018 (4):  36-44.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18.04.005
    摘要 ( 226 )   PDF(1375KB) ( 393 )  

    基于气压和海拔高度的相关关系,将本站气压订正到气压表海拔高度序列的中位数高度,本文设计了一种由粗粒度质控和细粒度质控组成的分阶段逐小时本站气压空间一致性检查方法。将海平面气压作为参考要素,通过分析气压空间变率,讨论了将中位数高度订正气压用于本站气压空间一致性检查的合理性和适用性,且引入人工植入误差定量分析方法的疑误检测能力,并利用2015年中国2420个国家级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对设计的空间一致性检查方法进行检验。结果表明:中位数高度订正气压可以用于本站气压空间一致性检查,其空间变率变化稳定且小于海平面气压,高海拔地区尤为明显,对小偏差疑误较敏感;四季引入不相同植入误差时,中位数高度订正气压的疑误检出率均高于海平面气压,误差越小提升比率越大,植入误差为2.5 hPa时不同季节疑误检出率均超过90.00%,夏季疑误检出率最高,达98.00%;逐时本站气压分阶段空间一致性检查方法可以有效降低算法的时间复杂度,运行时效可以满足实时业务需求,亦可有效检出疑误数据,检出率约为0.01%。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13年夏季湖南省持续高温干旱变化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张剑明;段丽洁
    2018 (4):  45-51.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18.04.006
    摘要 ( 251 )   PDF(2858KB) ( 252 )  

    利用湖南省97个气象站点逐日气温和降水观测资料,结合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13年夏季湖南省持续高温干旱的变化特征及其可能成因。结果表明:2013年夏季湖南省平均高温日数为44 d,主要高温时段为6月15—25日、6月29日至8月18日、8月21—30日,97个气象站中有32个气象站高温日数刷新历史同期最高记录。2013年夏季湖南全省大范围的气象干旱自6月15日前后开始,7月28日至8月20日重度以上干旱范围超过50%以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持续异常偏强、偏西,控制中国江南地区,是2013年夏季湖南省高温干旱最重要最直接的原因。在对流层高层,南亚高压持续偏强、偏东且偏北,有利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和偏西的维持,从而导致江南地区持续受异常下沉运动控制,对流活动明显受到抑制,江南西部和华南北部地区为水汽通量的辐散中心,不利于水汽的堆积。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黑龙江省主汛期降水气候特征及预测检验评估
    王波;李永生;王莹;班晋
    2018 (4):  52-58.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18.04.007
    摘要 ( 254 )   PDF(1627KB) ( 274 )  

    采用1961—2016年黑龙江省62个气象代表站逐日降水数据和NCEP逐日再分析资料,分析黑龙江省主汛期“七下八上”降水气候特征及其环流特征,并利用DERF2.0模式不同起报时次的结果对黑龙江省主汛期降水和环流进行了检验评估。结果表明,主汛期的降水量占夏季降水量的25 %—35 %,是黑龙江省夏季降水的主要时段;多雨年500 hPa高度场出现以东北西部地区为中心的东西向的“+ - +”波列,850 hPa风场有明显的气旋存在;DERF2.0超前10 d和超前5 d对主汛期降水预测的多年平均Ps评分为60分左右,超前1d预测的Ps评分为70分;DERF2.0对500 hPa环流显著区域超前1 d的ACC多年平均为0.58,对黑龙江南北两个区域850 hPa纬向风显著区域超前1 d的ACC多年平均分布分别为0.48和0.52。DERF2.0对黑龙江省主汛期降水预测和环流预测都有一定的可预报性,且随着起报时间的临近,预测技巧有较大的提高。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气象因素对西安市西南城区大气中臭氧及其前体物的影响
    李顺姬;李红;陈妙;曹泽磊;黄宇广;李澍
    2018 (4):  59-67.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18.04.008
    摘要 ( 209 )   PDF(839KB) ( 482 )  

    利用西安市连续观测的O3及其前体物NO、NO2和CO质量浓度数据,分析其随时间变化的污染特征,结合气象要素进行相关性分析并拟合方程。结果表明,受局地光化学反应的影响,西安市夏季O3浓度最高,且因O3-8h造成的污染占总污染天数的1/3。冬季光化学反应减弱,但前体物排放源增强,NO、NO2和CO出现最大浓度值。O3浓度日变化呈单峰型,最高值出现在16:00左右,夜间维持较低水平。NO、NO2和CO的日变化呈现白天低,夜间高的双峰型。O3与温度、风速呈正相关,与相对湿度呈负相关,NO、NO2和CO与风速呈负相关。受上风向污染源的影响,在东北、偏北和偏东气流控制下,易出现O3浓度高值。夏季O3质量浓度与气象要素的拟合度较好,可利用常规气象要素对O3浓度趋势进行预测分析。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气象条件的沈阳市空气质量预报方法研究
    陆忠艳;王扬锋;蒋大凯;藤方达;丁兆敏;田莉;李忠亮
    2018 (4):  68-74.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18.04.009
    摘要 ( 253 )   PDF(1701KB) ( 261 )  

    空气质量受污染源排放和气象条件共同作用影响,为了定量评估气象条件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本文利用2014—2016年沈阳市取暖季气象与环保827个样本数据,在综合考虑湿度、风速、逆温强度、混合层高度等大气温湿压条件及稳定状况的物理要素基础上构建了沈阳市静稳天气指数,并分析其与空气质量关系。结果表明:通过静稳天气指数阈值9.1可判断引起沈阳市出现重污染天气的两种主要原因,一种是在静稳天气形势下出现重污染天气,另一种是在天气不静稳但外来输送明显时出现重污染天气。分析静稳天气指数和不同污染等级PM2.5浓度关系,结果发现静稳天气指数对空气质量有较好的指示意义,平均状态下,当静稳天气指数大于10.4时,空气质量容易出现污染且静稳天气指数越大,污染越严重。可应用静稳天气指数从气象角度预报空气质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东北地区春季沙尘天气变化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变化的关系
    杨雪艳;张丽;袭祝香;刘玉汐;徐士琦; 张晨琛
    2018 (4):  75-83.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18.04.010
    摘要 ( 211 )   PDF(1876KB) ( 220 )  

    利用1961—2016年东北地区72个气象站沙尘天气观测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东北地区春季沙尘天气的时空变化特征、气候趋势及突变特征,并分析了大气环流对沙尘天气频次的影响。结果表明:东北地区春季沙尘天气日数具有西部多东部少、平原多山地少的地域分布特征;1961—2016年东北地区春季沙尘天气以及扬沙、沙尘暴、浮尘均呈显著减少趋势;沙尘天气日数在1985年前后发生突变,突变后沙尘天气平均日数较突变前减少了3 d。当500 hPa距平场上贝加尔湖及我国东北地区大部分地方为负距平区、巴尔喀什湖附近为正距平中心,且地面西伯利亚高压面积偏大、位置偏东,我国西北、华北地区气压比常年偏低时,东北地区沙尘天气异常偏多;当贝加尔湖及我国大陆的大部分地方为正距平,贝加尔湖附近为正距平中心,且地面西伯利亚高压面积偏小、位置偏西,我国北方大部分地方气压比常年偏高时,东北地区沙尘天气异常偏少;56 a来北半球极涡面积和亚洲区极涡面积减少以及极涡强度减弱,是导致东北地区春季沙尘天气减少的原因之一。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地面观测与GEWEX-SRB卫星反演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面太阳辐射研究
    周黛怡;杨洪海;秦榕;陈勇航;辛渝;黄家敏;陈春美
    2018 (4):  84-91.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18.04.011
    摘要 ( 209 )   PDF(1736KB) ( 204 )  

    利用世界气候研究计划/全球能量与水循环试验(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World Climate Research Program,NASA/WCRP)发布的长期地表辐射收支(Global Energy and Water Exchanges-Surface Radiation Budget,GEWEX-SRB)数据产品和中国气象局资料室的地面辐射数据产品,分别获得1984—200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表全天空向下太阳短波辐射辐照度和地表全天空向下日总辐射曝辐量,对比分析两种数据从而确定卫星数据的精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面太阳辐射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基于GEWEX-SRB卫星观测资料反演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太阳辐射明显比地面观测太阳辐射偏高约10%—30%,但两种数据反映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太阳辐射的时空分布特征一致。在空间分布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太阳辐射呈明显的经向和纬向分布即太阳辐射由西北向东南方向逐渐递减;在时间分布上,太阳辐射从夏季、春季、秋季至冬季依次减小,从春季到冬季太阳辐射逐步由经向分布向纬向分布转变,夏季太阳辐射变化幅度最大,春季太阳辐射多年变化倾斜率增加最多,冬季太阳辐射多年变化倾斜率增加最少;太阳辐射月变化呈正态分布。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61—2015年鲁西南地区热量资源时空变化特征
    李瑞英;任崇勇;张婷
    2018 (4):  92-97.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18.04.012
    摘要 ( 193 )   PDF(1475KB) ( 235 )  

    为了探讨鲁西南地区热量资源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利用1961—2015年鲁西南地区9个气象站的平均气温和无霜期观测资料,分为1961—1990年(Ι)和1991—2015年(Π)两个研究时段,采用气候倾向率法、Mann-Kendall突变检测法和自主研发的eqlds 2015绘图软件,分析了鲁西南地区热量资源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61—2015年鲁西南地区稳定通过≥0 ℃、≥5 ℃和≥10 ℃活动积温均呈极显著的上升趋势(p<0.01),气候倾向率分别为66.4 ℃•d /10 a、54.3 ℃•d /10 a和88.6 ℃•d /10 a;近55 a鲁西南地区无霜期为286—304 d之间,无霜期总体以1.0 d /10 a的速率呈延长趋势。在空间分布上,近55 a鲁西南地区活动积温呈由低纬度地区向高纬度地区逐渐减少的分布特征,表现为鲁西南地区南部县区(曹县、成武、单县)≥0 ℃、≥5 ℃和≥10 ℃活动积温偏多、鲁西南地区北部县区(鄄城、郓城)≥0 ℃、≥5 ℃和≥10 ℃活动积温偏少。鲁西南地区无霜期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区域性特征,无霜期与海拔高度之间无明显的线性关系。鲁西南地区热量资源在20世纪90年代发生突变,突变后热量资源增加明显。从两个时段来看,鲁西南地区Π时段较Ι时段≥0 ℃、≥5 ℃和≥10 ℃活动积温增加了169.4—301.2 ℃•d,Π时段较Ι时段无霜期平均延长了3 d,总体来说鲁西南地区目前热量资源处于较丰富的阶段。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降水引发的中国公路损毁灾害时空变化特征
    王志; 田华;狄靖月;许凤雯
    2018 (4):  98-104.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18.04.013
    摘要 ( 175 )   PDF(1113KB) ( 203 )  

    本文基于全国干线公路灾情资料分析了降水引发公路损毁灾害的时间与空间分布特征,并对诱发公路损毁灾害的高程、坡度、高程差、断层密度、工程岩组等环境因子及最大小时雨强、强降雨发生频次、强降雨持续时间等降水因子采用信息量法进行了分析对比。结果表明:坡度、强降雨持续时间、高程差、断层密度、强降雨发生频次等因子对公路损毁灾害发生的影响作用最大。依据综合信息量将全国干线公路损毁灾害危险性划分为极高、高、较高、低和极低5个等级。经过检验,采用信息量法划分公路损毁灾害危险性等级能较好地反映公路损毁灾害的潜在空间分布,本文研究结果可以为公路损毁灾害预报预报及工程建设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61—2016年吉林省气候季节的演变特征
    于秀晶;胡靖彪;张晨琛;李栋梁
    2018 (4):  105-111.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18.04.014
    摘要 ( 348 )   PDF(1731KB) ( 328 )  

    利用1961—2016年吉林省46个代表气象站逐日平均气温观测资料,根据《气候季节划分(QX/T—2012)》分析吉林省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的初始日期和四季长度的变化趋势,揭示吉林省气候季节对区域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961—2016年吉林省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的平均初始日期分别为4月27日、7月8日、8月16日和10月8日,但四季初始日期的空间差异明显,入春日期和入夏日期呈西部地区早、东部地区晚的空间分布特征,而入秋日期和入冬日期则呈东部地区早、西部地区晚的空间分布特征。近56 a来吉林省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平均长度分别为72.0 d、39.0 d、53.0 d和201.0 d,夏季长度呈西部地区长、东部地区短的空间分布特征,东部部分县市长年无夏,春季和冬季长度呈西部地区短、东部地区长的空间分布特征,全省各地区秋季长度差别较小。近56 a来吉林省入春日期和入夏日期分别以0.7 d/10 a、1.3 d/10 a的气候倾向率提前,入秋日期和入冬日期分别以1.3 d/10 a、1.1 d/10 a的气候倾向率推后。吉林省东部大部地区入春时间显著提前,大部地区入冬时间明显推后。近56 a来吉林省春季和冬季长度分别以1.0 d/10 a、1.8 d/10 a的气候倾向率缩短,夏季长度以2.8 d/10 a的气候倾向率延长,西部县市秋季长度以1.3 d/10 a的气候倾向率缩短,东部县市秋季长度以1.0 d/10 a的气候倾向率延长。可见,吉林省中西部和延边州东部地区夏季长度显著延长,全省大部地区冬季长度显著缩短,东部地区尤为明显。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朝鲜中西部地区春季植被覆盖度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吴刚哲;严金哲;任国玉;索南看卓
    2018 (4):  112-118.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18.04.015
    摘要 ( 198 )   PDF(1396KB) ( 164 )  

    为了深入了解朝鲜中西部地区春季植被覆盖度(Fractional Vegetation,FV)的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利用1992年、2003年和2007年Landsat 5卫星资料及朝鲜中西部地区13个气象站的气温和降水观测资料,对朝鲜中西部地区春季植被的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异常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92年、2003年和2007年朝鲜中西部地区春季植被覆盖度呈明显增加的趋势,平均增加量为17.5%,平原地区比山地春季植被覆盖度偏高约20.0%。朝鲜中西部地区春季植被覆盖度与春季平均气温呈负相关关系(r= -0.47), 与春季降水量呈正相关关系(r=0.43);朝鲜中西部地区春季植被覆盖度的变化量与春季平均气温的变化率呈负相关关系(r=-0.53),与同期降水量的变化率呈正相关关系(r=0.79),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显著性水平>99%以上,p<0.05)。可见,朝鲜中西部地区春季植被覆盖度的变化可能主要受春季气温和春季降水的影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61—2015年吉林省霜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任景全;郭春明;王丽伟;李建平; 刘玉汐; 李琪
    2018 (4):  119-125.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18.04.016
    摘要 ( 280 )   PDF(2087KB) ( 221 )  

    利用1961—2015年吉林省50个气象站霜的观测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Mann-Kendall突变检验和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吉林省霜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因子、地理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961—2015年吉林省初霜日显著推迟、终霜日显著提前且无霜期显著延长,气候倾向率分别为1.4 d/10 a、-2.2 d/10 a和3.6 d/10 a。初霜日显著推迟的气象站占全省站点总数的58%,终霜日显著提前的气象站占60%,无霜期显著延长的气象站占72%。20世纪60年代吉林省初霜日最早,20世纪70年代终霜日最晚;20世纪 70年代无霜期最短,2011—2015年无霜期最长。从空间分布来看,吉林省初霜日自西向东逐渐提前,终霜日自西向东逐渐推迟,无霜期自西向东逐渐缩短。近55 a吉林省终霜日和无霜期分别在2009年、2000年发生突变,初霜日、终霜日和无霜期的主周期均为3 a左右。随着海拔高度和经度升高,初霜日提前,终霜日推迟,无霜期缩短;随着纬度增加,终霜日提前,无霜期延长。吉林省初霜日和无霜期主要受9月气温与0 cm地温影响,终霜日主要受5月气温和0 cm地温影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多种气象统计模型对比研究——以气象敏感性疾病脑卒中预报为例
    刘博;党冰;张楠;王式功;尹岭;张晓云; 黎檀实;卢震华
    2018 (4):  126-133.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18.04.017
    摘要 ( 191 )   PDF(480KB) ( 261 )  

    基于2008—2012年北京市4家三甲医院的脑卒中疾病急诊就诊资料及同期气象观测资料和环境监测资料,筛选气象和环境预报因子,采用广义相加(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GAM)、逐步回归、BP(Back Propagation)神经网络及决策树4种方法编辑数据训练集(2008—2011年)和验证集(2012年)输入模型,建立北京市脑卒中疾病预报模型,计算各模型的拟合优度和预报准确率,对比分析脑卒中疾病各预报模型并确定最优预报方法。结果表明:北京市四季脑卒中疾病不同模型选取的预报因子不同,其中时间序列为重要的预报因子。GAM模型对高等级脑卒中疾病的预报效果最好,逐步回归模型对中间等级脑卒中疾病的预报效果最好,决策树模型对低等级脑卒中疾病的预报效果最好。4种脑卒中疾病预报模型四季平均的预报准确率依次为:GAM>神经网络模型>逐步回归模型>决策树。GAM模型脑卒中疾病的平均和高等级预报准确率均为最高,其中出血性脑卒中预报模型的完全预报准确率为68.3%,预报误差≤±1级的准确率达98.0%,可以满足天气变化对出血性脑卒中疾病预报预警的业务需求。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快报
    东北地区春玉米主要生理参数对拔节至灌浆期干旱的响应
    张德来;蔡福;史奎桥; 杨扬;张慧;张兵兵;杨露;高全;吕晓
    2018 (4):  134-138.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18.04.018
    摘要 ( 197 )   PDF(645KB) ( 232 )  

    为了深入了解玉米干旱的影响机理,采用持续无补水方式进行东北地区春玉米拔节至灌浆期干旱胁迫试验,对主要光合变量(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茎流速率及叶和根水势进行动态观测,研究春玉米关键发育期干旱对各生理参数的响应。结果表明:Gs、Pn和Ci对轻度干旱胁迫响应较慢,3个生理参数在中度干旱胁迫以上随干旱加重均快速减小,Tr对轻度干旱胁迫的响应比其他生理参数更快;随着干旱程度加重光合作用的响应由单纯受气孔因素转为受气孔与非气孔双重因素的影响;复水后,各生理参数均可以恢复正常,Gs、Pn和Tr在短时间内补偿性快速增大,其中Tr对复水后土壤湿度下降的响应不敏感;玉米植株日茎流量不受轻度和中度干旱胁迫的影响,但干旱后复水出现补偿性增大现象;叶水势对干旱胁迫的响应比根水势偏慢,复水后叶水势比根水势恢复能力偏弱。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紫外线强度预报方法研究
    郜婧婧;吴昊;戴至修;陈仲榆;李宛育
    2018 (4):  139-144.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18.04.019
    摘要 ( 232 )   PDF(988KB) ( 325 )  

    从大气辐射传输的物理机理出发,估算正午晴空地面紫外辐照度,进而利用云量和气溶胶等要素对晴天紫外辐射进行修订,最终获得非晴空地面日最高紫外辐照度,并基于此方法建立紫外线强度预报模型。结果表明:新建立的紫外线强预报方法与原来中国紫外线强度预报方法相比,有效地提高了紫外线强度的预报准确率,可以满足紫外线预报业务的需求。此外,新方法对晴空紫外线强度的预报效果最好,对阴天紫外线强度的预报能力相对较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