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主办单位: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
国际刊号:ISSN 1673-503X
国内刊号:CN 21-1531/P
导航切换
气象与环境学报
首页
期刊介绍
编 委 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下载中心
联系我们
English
当期目录
2018年, 第34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8-10-31
上一期
下一期
论文
Select
2016年湖北省一次暖区极端降水过程预报偏差分析
张萍萍, 孙军, 董良鹏, 陈璇, 车钦, 钟敏, 张蒙蒙, 张宁
2018 (
5
): 1-8.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18.05.001
摘要
(
305
)
PDF
(8221KB) (
225
)
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和美国国家大气科学研究中心(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NCEP/NCAR)全球数值模式再分析资料(Reanalysis data of Global Numerical Model)资料、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全球数值模式(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资料、华东区域中尺度模式(Shanghai Meteorological Bureau-WRF ADAS Rapid Refresh System,SMB-WARMS)资料及其他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2016年7月5—6日湖北省一次暖区极端降水过程的预报偏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EC模式低层预报风场与实况相比向西移动速度偏快,导致强降水落区预报偏西;忽视925 hPa切变线的动力触发作用及对流中高层干层的作用、对水汽迅速增加和极端性认识不足、对中尺度系统的演变规律估计不够等原因,导致预报的降水强度和落区与实况相比有一定偏差。业务数值模式提前72 h、48 h、24 h预报的降水与实况相比均存在偏差,其中华东区域中尺度模式可以提前12 h对降水落区进行调整,在本例中对修正降水预报结论具有较好的指示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一次东移西北涡暴雨过程的诊断分析
侯书勋, 张婉莹, 陈震, 王冠, 袁媛
2018 (
5
): 9-15.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18.05.002
摘要
(
213
)
PDF
(4361KB) (
212
)
利用常规高空、地面观测资料以及NECP的1°×1°FNL资料,对2016年8月17—18日西北涡东移发展造成的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探讨了西北涡东移演变及其引发强降水的物理机制。结果表明:西北涡是造成此次暴雨的直接影响系统。西北涡在东移过程中强度先后有两次增大衰减,两次峰值对应东西两个强降水中心。西北涡第一次增强的重要原因是台风“电母”远距离输送水汽与能量。第二次增强的原因为西北涡从内蒙古高原移至华北平原时等熵面倾斜,垂直风切变或湿斜压增加导致倾斜涡度发展。研究发现,纬向型西北涡由燕山山脉南下发展垂直涡度增强,一定条件下可以在河北地区诱发大暴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登陆台风“杰拉华”与“海葵”降雨差异的水汽输送特征
戴竹君, 吴海英, 姜有山, 夏敏洁, 朱鑫君, 庆涛
2018 (
5
): 16-24.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18.05.003
摘要
(
221
)
PDF
(2886KB) (
297
)
利用水平分辨率1.0°×1.0°的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CEP)再分析资料、水平分辨率为2.5°×2.5°的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NOAA)大气环流资料、水平分辨率为1.0°×1.0°的NCEP全球资料同化系统(Global Data Assimilation System,GDAS)资料,结合拉格朗日混合单粒子轨迹模式(Hybrid Single Particle Lagrangian Integrated Trajectory Model,HYSPLIT)对两个路径相似但降雨分布存在较大差别的登陆台风“杰拉华”和“海葵”进行水汽输送对比分析,并进一步探讨水汽对于台风“海葵”登陆减弱后引发暴雨增幅的影响。结果表明:登陆后台风“海葵”维持时间和风雨的影响明显强于“杰拉华”;陆地上输送的水汽(59.9%)是台风“杰拉华”的主要的水汽通道,但得不到暖洋面上的水汽补充,迫使其快速衰亡,降雨强度也较弱;而台风“海葵”登陆后,南海和黄海依然为其提供了大部分的水汽,台风“海葵”登陆后的水汽来源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直接从洋面进入雨区的偏东水汽,另一类为与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s,TC)环流相联系的偏南水汽。台风“海葵”登陆后第一轮暴雨的水汽主要来源于日本以东洋面(61.2%),南海水汽输送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第二轮暴雨的增强。江苏南部地区降雨的水汽主要来源于东海和中国东部地区(46.3%),中国东部地区蕴含的水汽和能量低于暖洋面,运行过程中携带的水汽量逐渐减少,可能是江苏南部地区降雨强度偏弱的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雾霾天气对天津市太阳辐射影响的量化研究
陈跃浩, 熊明明, 曹经福, 杨艳娟
2018 (
5
): 25-30.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18.05.004
摘要
(
245
)
PDF
(726KB) (
258
)
基于2005—2016年天津市13个地面气象观测站的观测资料,探讨了近12 a天津市雾霾天气的空间分布,同时以西青站为例,基于西青站太阳辐射观测数据定量分析了雾霾天气对天津市太阳辐射的影响。结果表明:2005—2016年天津市雾霾天气总体呈北多南少的空间分布特征,雾霾日数高值区分布在宝坻蓟州地区,而滨海新区南部地区雾霾天气发生最少。2005—2016年天津市雾霾日数总体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秋季和冬季易形成逆温,不利的扩散条件使雾霾天气频发,因此秋季和冬季应重点防治雾霾天气。近12 a天津地区冬季雾霾天气对太阳辐射的影响率最大。随着雾霾天气持续日数的递增,天津地区雾霾天气发生频次呈幂函数的形式递减,但雾霾天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逐渐增加,持续6 d的雾霾天气使太阳辐射比背景值下降57.14%。雾霾天气持续发生发展对冬季北方地区设施农业生产及太阳能发电等行业影响较大,应采取适当的应对策略,尽可能减小灾害损失。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宁波地区不同季节不同强度霾天气变化特征
胡晓, 徐璐, 蒋飞燕, 俞科爱
2018 (
5
): 31-38.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18.05.005
摘要
(
396
)
PDF
(2035KB) (
226
)
利用2014—2016年宁波市镇海地区逐时气象观测资料和大气成分监测资料,对宁波地区霾天气的变化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2014—2016年宁波地区霾天气小时出现频率为28.8%,湿霾出现频率为61.0%。近3 a宁波地区霾天气小时出现频率呈下降趋势,秋冬季(11月至翌年1月)霾天气小时出现频率较高,夏季(6—8月)霾天气小时出现频率较低;从日变化来看,霾天气小时出现频率峰值集中出现在上午09时和夜间20—23时。宁波地区重度霾的PM
2.5
、PM
10
颗粒物浓度为轻微霾的2.13倍和1.92倍,干霾颗粒物浓度高于湿霾,宁波地区霾天气的颗粒物组成较稳定,PM
2.5
/PM
10
比重为0.7左右。宁波地区颗粒物浓度与风速和降水量的相关性较好,春季和夏季风速与PM
2.5
浓度的相关性较高,秋季和冬季风速与PM
10
浓度的相关性较高;降水与PM
10
浓度的相关性高于PM
2.5
浓度。静稳天气时地面风速小易造成细颗粒物浓度的积累增长,冬季西北偏北风和东北风是影响宁波地区PM
2.5
浓度变化的重要输送路径,当风向为西北风时,冬季和春季PM
10
浓度增加明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1970—2015年蚌埠地区霾日气候资料重建及时空变化特征
田磊, 裴琳, 陈宇罡, 夏江江, 汪翔
2018 (
5
): 39-46.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18.05.006
摘要
(
238
)
PDF
(893KB) (
450
)
利用1970—2015年蚌埠地区4个气象站点逐日4个时次的相对湿度、能见度和天气现象等观测资料,通过霾的客观判别方法,重建了近46 a蚌埠地区霾日的气候序列,并系统分析了蚌埠地区霾日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关键气象要素的关系。结果表明:采用日平均值法重建的蚌埠地区霾日序列能较完善的表征霾天气的长期变化特征,且与基于天气现象得到的霾日序列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二者显著相关。1970—2015年蚌埠地区不同气象站点间霾日数差异较大,呈南多北少的空间分布特征,其中蚌埠站霾总日数最多;霾日数表现为秋冬季多、夏季少的季节变化特征。近46 a蚌埠地区霾日数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整体呈增加的趋势,尤其是2000年以后霾日数增长速率达4.8 d·a
-1
,变化趋势显著;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前期霾日数略有减少。近地面弱偏东风控制、相对湿度偏高、混合层厚度偏低、逆温为蚌埠地区霾天气发生发展的有利气象条件,气温和气压与霾日数的关系不显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重庆地区冬季雾气候变化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郭渠, 李瑞, 阮定伦, 张天宇
2018 (
5
): 47-56.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18.05.007
摘要
(
532
)
PDF
(3182KB) (
420
)
利用1973—2015年重庆地区34个气象站的气象观测资料,采用常规统计和趋势分析等方法,分析了重庆地区雾天气的地理分布、趋势变化及其成因。结果表明:近43 a来,重庆地区冬季雾出现频率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1973—1989年雾天气出现频率呈增大的趋势,1990年前后雾天气出现频率呈由增至减的年代际转折,而后雾天气逐渐减少。重庆地区冬季雾日数的地理分布因地形地貌特征不同而不同,呈中西部地区多、东南和东北部地区少的空间分布特征。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前期秋季(9—11月)北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PDO)由暖向冷位相转变、冬季西伯利亚高压强度增强、重庆地区近地层气温与空气饱和比湿增加及相对湿度减少是重庆地区冬季雾天气减少的主要原因。另外,重庆地区城市化发展迅速,冬季气溶胶光学厚度(Aerosol Optical Depth,AOD)增加也对雾天气的减少具有一定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考虑不同背景场低频降水的延伸期预测
曲金华, 王一舒, 谭桂容
2018 (
5
): 57-65.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18.05.008
摘要
(
195
)
PDF
(5508KB) (
229
)
基于中国国家气象观测站的逐日降水资料、NCEP逐日全球再分析资料和NOAA逐日向外长波辐射资料,选取与10—30 d低频降水相关显著的热带、中高纬环流作为影响因子,针对1979—2013年江南4—6月延伸期低频降水,依照不同背景场下低频降水与影响因子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预测试验。结果表明:江南4—6月降水以10—30 d的低频周期最为显著。印度洋、印尼附近的热带对流和欧亚高纬度地区的大气环流共同影响着我国江南4—6月低频降水,可作为延伸期降水的预测因子。当欧洲及西西伯利亚地区位势高度出现负距平、北美及贝湖以西附近位势高度正距平,且热带对流异常偏弱时,对应江南低频降水异常偏少,异常中心主要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30 d以上的大尺度500 hPa低频位势高度场主要表现为3种空间分布型,根据这3种分布型可将逐日降水个例的大尺度背景场划分为3类,每种背景场下低频降水与热带、中高纬度环流因子在前期30 d内的相关特征均不同;30 d以上时间尺度的500 hPa低频环流可为10—30 d延伸期变化提供相对稳定的大尺度背景场,不同背景场下区域低频降水与相应低频环流之间的关系演变不同。考虑不同背景,其相关性增强,且显著相关超前的时间更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未来50 a长江三角洲地区干旱和洪涝灾害风险预估
尹晓东, 董思言, 韩振宇, 王荣
2018 (
5
): 66-75.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18.05.009
摘要
(
270
)
PDF
(2325KB) (
282
)
中国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未来长江三角洲地区干旱和洪涝灾害风险也将发生变化。本文利用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五阶段(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5,CMIP 5)中26个全球气候模式的模拟结果,对不同预估情景下长江三角洲地区未来50 a(2021—2040年和2046—2065年)两个时期干旱和洪涝灾害风险的变化进行定量预估。结果表明:未来50 a长江三角洲地区干旱和洪涝灾害呈由北向南风险强度降低的空间分布特征。由RCP(Representative Concentration Pathways)2.6情景至RCP 8.5情景,长江北部地区洪涝灾害风险逐渐增加,而干旱灾害风险变化略有差异。在RCP 8.5情景下,未来50 a第二个时期(2046—2065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干旱和洪涝灾害风险为所有情景中最大,高于IV级(包括IV级)的面积增加,江苏北部和安徽北部地区为V级干旱灾害风险与IV级洪涝灾害风险叠加区域,而江苏南部和上海地区为干旱与洪涝灾害最高等级风险(V级)叠加区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辽宁省降雨变化对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建设的影响
顾正强, 朱玲, 龚强, 赵春雨, 沈历都, 张海娜, 单薇薇, 任智勇
2018 (
5
): 76-85.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18.05.010
摘要
(
185
)
PDF
(5064KB) (
165
)
利用辽宁省50个气象站1956—2016年逐日降雨量资料,分析了辽宁省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建设首要控制目标——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的分区、分区与降雨的关系,同时分析了降雨的变化特征,并研究了降雨变化对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分区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辽宁省在1956—2016年、1956—1985年、1987—2016年3个时段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的分区整体呈现辽宁西部、东北部为Ⅱ区,辽宁省中部、东部和沿海地区为Ⅲ区,东港周围地区为V区,其余地区为IV区。其差异主要集中在辽宁省中部和东北部地区;辽宁省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分区的设计降雨量(分区等级)与暴雨比例、中雨比例和暴雨总量关系密切,相关系数大部分通过0.01显著性检验,占总站点的78%,但与大雨总量基本无关;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的分区受降雨变化影响而存在不稳定区域,主要分布在辽宁的中部、西部、北部以及丹东的南部(丹东和东港),其中,分区变更次数达到5次以上(含5次)的地区,建议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分区选择出现过的最高等级,其余分区变更次数的地区的分区等级可选取出现频率最高的等级;因辽宁省的降雨存在10 a左右的周期变化,建议在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建设中以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及其对应的设计降雨量为参考的设计参数每10 a进行一次修订。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舟山跨海大桥夏季路表温度特征及统计模型
刘丹妮, 吴杨, 王颖
2018 (
5
): 86-92.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18.05.011
摘要
(
200
)
PDF
(1333KB) (
258
)
利用2010—2016年舟山跨海大桥沿线自动气象站逐分钟气温、路表温度资料和舟山站逐时日照时数资料,通过质量控制方法筛选站点,讨论了复杂多样的下垫面条件下,跨海大桥夏季最高气温、最高路表温度分布特征,并根据其特征分类建立线性统计模型。结果表明:最高气温分布自西向东呈“递减—弱递增”趋势,转折点位于册子岛。最高路表温度分布与大桥所在下垫面类型相关,下垫面为海面时(海面类),最高路表温度高;下垫面为陆地时(陆地类),最高路表温度低。受海岛复杂地形影响,册子岛以东站点并不完全满足上述规律。根据下垫面类型建立最高路表温度的统计模型,模型反映日照项对海面类路表温度的贡献明显大于陆地类,气温项对两类路表温度的贡献相差不大。模拟整体效果较好,但由于统计方法对样本的依赖性,部分样本预测值与实测值间仍存在较大偏差。此外,本文的质量控制方法能够较灵敏地反映跨海大桥站点的错误数据,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其对结果的干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1961—2015年东北区域最高与最低气温演变的气候特征
侯依玲, 刘鸣彦, 张海娜, 赵春雨
2018 (
5
): 93-99.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18.05.012
摘要
(
290
)
PDF
(1490KB) (
328
)
选取1961—2015年东北地区逐日最高、最低气温资料,在最高自由度下探讨了区域最高、最低气温的变化趋势及年代际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年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分布受地形影响显著,具有良好的空间一致性,最高气温空间分布纬向特征较强,最低气温局地性特征较强;时间演变以1997年为节点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1980—1997年全区呈现一致升温趋势,为第一空间分布类型;1998—2015年呈现“北增南减”趋势,为第二空间分布类型;最高、最低气温概率密度曲线1997年后均整体向高值区移动;1990年后极端高温出现概率有增加趋势,而极端低温相应减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亚洲热带夏季风建立时风场相似度的分析
张东凌, 赵艳玲, 张铭
2018 (
5
): 100-107.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18.05.013
摘要
(
150
)
PDF
(9504KB) (
123
)
基于1968—1997年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CAR/NCEP)共30 a平均的全球各标准等压面上经纬网格距为2.5°×2.5°的逐日气候风场资料,对南海夏季风和南亚夏季风建立期间气候逐日风场的相似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风场相似度能较好地反映亚洲热带夏季风的建立,在南海夏季风和南亚夏季风建立期间的季风区,对流层低层风场相似度等值线的水平梯度较大,可视为“相似度锋区”,季风沿其法线方向推进。在南海夏季风和南亚夏季风建立过程中,对流层低层大气环流的变化较中层剧烈。在对流层低层,气候状态的南海夏季风最早在西太平洋暖池洋面建立,数日后则已覆盖整个南海,南海和南亚夏季风建立是低层大气环流的突变过程;相应南亚夏季风则最早在赤道东印度洋和赤道西印度洋建立,进而覆盖整个南亚次大陆,其突变性不及南海夏季风。亚洲热带夏季风建立时除季风区及附近外,在全球个别地区大气环流的调整也相当剧烈,甚至发生突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1971—2015年辽宁省海岸带大风时空分布特征及成因分析
敖雪, 翟晴飞, 崔妍, 周晓宇, 龚强, 赵春雨, 朱玲, 沈历都
2018 (
5
): 108-118.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18.05.014
摘要
(
270
)
PDF
(2764KB) (
208
)
利用1971—2015年辽宁省海岸带气象站逐日最大风速风向观测资料,分析了辽宁省海岸带大风日数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71—2015年辽宁省海岸带春季大风高发,冬季次之,夏季大风发生最少;渤海北部地区和渤海海峡大风日数月变化均呈双峰型,4月为大风活动高峰期;海岸带大风主要以偏北风和偏南风为主,东西风出现次数较少;除盖县外其他海岸带气象站点的大风日数均呈显著减少的趋势,渤海海峡平均大风日数减少最明显,减少速率为19.3 d/10 a,其次为渤海北部地区,黄海北部地区大风日数减少速率相对缓慢。渤海北部地区和渤海海峡大风日数主要存在7 a左右的主周期,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生突变减少;黄海北部地区大风日数则以11 a的变化周期为主,且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生突变减少。近45 a辽宁省海岸带年平均大风日数存在3个高值中心和3个低值中心,高值中心分别位于旅顺口和大连地区、长海、锦州盘山一带;低值中心主要分布在东港、绥中、普兰店附近,大风高发区和低发区交叉分布。西风指数增强导致经向环流减弱,不利于冷暖空气交换;亚洲区极涡面积和北半球极涡面积指数显著下降,且极涡中心位置呈北进状态,说明冷空气活动强度和发生频率有所减少;西伯利亚高压强度减弱,降低了东西方向的气压梯度;寒潮和强冷空气出现次数逐渐减少,气温日较差显著减小,可能是辽宁省海岸带大风日数减少的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东北区域数值模式产品在天气预报业务中的检验
赛瀚, 李燕, 刘硕, 全美兰, 孙悦程
2018 (
5
): 119-127.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18.05.015
摘要
(
243
)
PDF
(1116KB) (
210
)
利用2015年大连地区7个主要气象站的地面气温、降水、风向风速和相对湿度观测资料,针对东北区域中尺度数值模式(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WRF)产品中常规天气要素进行检验分析,了解掌握WRF模式对不同天气要素的预报能力,以期为天气预报业务中WRF模式产品的订正提供参考。结果表明:WRF模式产品的气温预报准确率整体上08时起报的比20时起报的稍好,最低气温预报效果比最高气温稍好,且WRF模式对升温和降温的趋势预报较好,具有一定参考性。WRF模式产品的降水预报准确率相对较高;WRF模式对风向的预报准确率可以达到50%左右,而风速的预报准确率可以达到60%—70%;大雾天气的预报,可以相应参考WRF模式的相对湿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辽宁省林火发生和过火面积与气象因子关系分析
孙虹雨, 程攀, 程佳悦, 朱轶铭, 贾斌英, 黄阁, 陆忠艳
2018 (
5
): 128-134.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18.05.016
摘要
(
250
)
PDF
(480KB) (
231
)
利用2002—2015年辽宁省森林火灾资料、2014—2016年卫星监测热点资料以及高空天气图等相关气象资料,采用统计分析、天气学分析和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揭示了辽宁省林火发生及过火面积的特征,探讨了其与节气的关系,并用灰色系统原理定量分析了对影响森林火灾发生期的气象因子。结果表明:春季的3—5月是起火的高发月份,每日10:00—15:00是森林火灾的高发时间,其热点与春分节气密切相关,春分节气可以作为辽宁省火灾易发开始的预警时间点,清明时节成为历年防火最为敏感的关键时期;4月气温、4月风速、5月相对湿度、5月气温、3月风速是影响森林火灾发生程度的主要因子。根据实地调研的样本数据分析起火与气象条件的关系,提出了辽宁省森林火灾的高发预警时间点和相关气象预警指标,可为林火气象服务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简报
Select
利用采暖/制冷度日分析不同气候区建筑能耗的适用性评估
孙玫玲, 李明财, 曹经福, 孙悦, 李骥
2018 (
5
): 135-141.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18.05.017
摘要
(
198
)
PDF
(1117KB) (
209
)
选择中国不同气候区的代表城市哈尔滨、天津、上海和广州,模拟了办公建筑1961—2012年供热和制冷能耗,分析了度日与能耗的相关性,进而评估了用度日分析建筑能耗的可靠性。结果表明:哈尔滨、天津和上海办公建筑供热能耗与采暖度日有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而且度日可以解释供热能耗变化95%以上的原因。采暖度日可以较为可靠的反映不同气候区的供热能耗变化特征,因此可用于研究气候变化对供热能耗影响。相反,制冷度日反映制冷能耗变化特征的精确性较差,用其研究制冷能耗将有较大偏差。制冷度日不能精确反映制冷能耗主要是因为夏季制冷能耗受气温、湿度、辐射等多要素共同影响,而冬季供热能耗主要受气温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FY-3A MWHS资料同化对湿度场预报影响评价的试验研究
唐淑敏, 马杰良, 殷佳研, 陆其峰, 官元红, 蔡僖, 唐维尧, 朱柳桦
2018 (
5
): 142-148.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18.05.018
摘要
(
190
)
PDF
(2727KB) (
279
)
风云三号A星(FY-3A)是中国第一颗携带微波湿度垂直探测仪(MicroWave Humidity Sounder,MWHS)的气象卫星,可以为全球及区域数值天气预报提供湿度信息。本文结合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WRF),利用改进后的中尺度数值预报同化系统(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 Data Assimilation System,WRFDA),研究FY-3A/MWHS资料同化方法,并与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微波湿度计资料(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Advanced Microwave Sounding Unit-B,NOAA/AMSU-B)进行同化对比,分析FY-3A/MWHS资料同化对湿度场分析和预报的影响。结果表明:MWHS资料同化可以有效改进湿度分析场,且对分析场的改进明显优于NOAA/AMSU-B资料同化,MWHS资料同化对湿度场预报的调整总体优于NOAA/AMSU-B资料同化,MWHS资料同化试验18 h内的湿度场预报精度明显优于NOAA/AMSU-B同化试验。由试验结果可知,中国FY-3A气象卫星MWHS资料在区域尺度数值预报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快报
Select
基于信息扩散的山东省日光温室风灾风险评估
李楠, 薛晓萍, 李鸿怡
2018 (
5
): 149-155.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18.05.019
摘要
(
176
)
PDF
(1463KB) (
419
)
通过风洞试验,对山东省不同区域不同风向日光温室模型的顶端和端面风压系数进行测定,利用公式推导出日光温室各区域发生风灾的临界风速,进而得到风灾等级指标;利用山东省120个自动气象监测站逐日最大风速观测资料,结合日光温室风灾等级指标,分析了2006—2015年山东省风灾的时间变化特征,并利用ArcGIS空间分析模块分析了山东省风灾的空间分布特征;基于信息扩散理论,通过计算不同地区不同等级风灾发生时间的风险概率,对山东省日光温室风灾进行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山东省日光温室风灾的临界风速为18.9 m·s
-1
;2006—2015年山东省日光温室生产季内(11月至翌年4月)风灾以轻度灾害为主,且主要发生在春季3月和4月,风灾呈东多西少、北多南少的空间分布特征;风灾高发区主要分布在山东半岛、鲁西北大部、鲁中东部及鲁东南部分地区,风灾发生的概率为80.1%以上,本文研究结果可以为日光温室生产的风灾防御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烟塔合一排烟方式中下洗过程的浓度分布
杨洪斌, 张云海, 邹旭东, 汪宏宇, 刘海龙, 刘玉彻
2018 (
5
): 156-162.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18.05.020
摘要
(
271
)
PDF
(418KB) (
150
)
利用德国AUSTAL2000模型系统中的下洗模块和采用烟塔合一排烟方式的某热电厂源强资料,对各种条件下的下洗过程中的各污染物浓度进行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对于烟塔合一排烟方式,选取不同的风速及不同的冷却塔几何参数,模拟得到的下洗过程中的空中及地面浓度差别较大。对于本案例中的110 m高的冷却塔,随着环境风速的逐渐增大,下洗过程产生的高空和地面浓度最大值均逐渐减小;而且高空最大浓度值的位置离地面的高度逐渐降低,离冷却塔的水平距离逐渐减小。当冷却塔的高度增加到130 m,而其他参数不变时,则高空和地面的浓度变化规律没有变;但随着冷却塔高度的增加,高空和地面浓度最大值均呈减小趋势。当冷却塔出口内径由50 m增加到60 m而其他参数不变时,随着环境风速的增大高空和地面的浓度变化规律没有变;但高空和地面浓度最大值的位置与冷却塔的水平距离均有所增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空气加湿器对室内空气质量影响研究
朱忆萌, 郭振东
2018 (
5
): 163-168.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18.05.021
摘要
(
233
)
PDF
(1193KB) (
213
)
选用超纯水、矿泉水和自来水作为加湿水源,采用某品牌超声波家用空气加湿器对一间封闭办公室进行加湿。通过PM
2.5
中流量采样器,气溶胶粒径分级采样器以及宽范围气溶胶粒径谱仪(WPS)测量室内气溶胶质量浓度、质量浓度粒径分布、数浓度和粒径谱分布,采用离子色谱仪分析样本水溶性离子组成。结果表明:不同水源加湿后室内PM
2.5
质量浓度都有明显增长且以水溶性离子为主,其中超纯水、矿泉水和自来水分别可使室内PM
2.5
质量浓度净增16.9,46.0和428.2 μg·m
-3
。加湿主要是使2.1 μm以下的细粒径段的质量浓度和离子浓度增加最显著,增加的主要离子(SO
4
2-
,NO
3
-
,Cl
-
,Na
+
,Ca
2+
,K
+
)与水源中水溶性离子组成直接有关。WPS测量表明,超纯水和矿泉水加湿后室内气溶胶数浓度增加粒径峰值在20 nm左右,而自来水加湿后数浓度增加峰值在30 nm左右,数浓度的增量都达1个数量级以上。加湿后,WPS得到的质量浓度增加峰值在500—600 nm,与气溶胶粒径分级采样器得到0.43—0.65 μm质量浓度增量峰值基本一致。使用超声波空气加湿器时选用纯净水作为水源更安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