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主办单位: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
国际刊号:ISSN 1673-503X
国内刊号:CN 21-1531/P

当期目录

    2018年, 第34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8-12-31 上一期    下一期
    论文
    豫西南一次局地大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结构特征分析
    苏爱芳, 张宁, 袁小超, 王迪
    2018 (6):  1-10.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18.06.001
    摘要 ( 241 )   PDF(5785KB) ( 260 )  
    利用FY静止卫星资料、多普勒雷达监测及四维变分(4DVAR)反演产品、区域自动站和常规观测资料、NCEP分析资料,对2011年8月16日淮河上游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边缘MCS的结构、演变规律及形成原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卫星监测的中尺度对流系统(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简称MCS)形成于副高边缘切变线附近,扩散南下冷空气触发高对流不稳定能量释放是系统形成发展的主要机制。对流系统的发展演变可分为四个时期:对流系统初生期、β中尺度对流系统(简称MβCS)合并发展期、圆形α中尺度对流系统(简称MαCS)旺盛期和减弱衰亡期,前三个阶段是产生强降水的主要时期。卫星监测的MCS初生期在雷达上表现为单体和多单体风暴,后三个时期则多表现为βα中尺度对流系统,成熟期在雷达上表现为带状对系统。对流系统在低层辐合线附近发展,辐合区合并造成对流系统合并,进而造成MCS爆发性发展和降水强度的增加,边界层气旋式旋转气流使冷云罩具有圆形特征。对流系统的垂直辐合辐散层及正负涡度层均呈交替分布特征,高层辐散和垂直上升运动相对弱。低层辐合区的宽度与系统的水平尺度有关。地面冷暖气流交汇及地形辐合线具有重要的对流触发作用,地面气流汇合和豫西中尺度地形对降水落区和中心强度均有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同背景场误差样本模拟方案对数值预报的影响--以“苏迪罗”台风为例
    王叶红, 赵玉春
    2018 (6):  11-23.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18.06.002
    摘要 ( 250 )   PDF(2686KB) ( 172 )  
    利用天气研究和预报模式(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WRF)、WRF三维变分同化(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Three-Dimensional Variational Data Assimilation,WRF-3DVAR)及美国国家气象中心(National Meteorological Center,NMC)方法,采用热启动循环同化和冷启动两种不同初值方案开展数值试验,探讨不同初值方案模拟的背景场误差样本对背景误差协方差及其同化预报效果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不同初值方案模拟的背景场误差样本统计得到的背景误差协方差,其单点同化试验均符合理论模型,但二者分析增量场的差异较显著。对2015年“苏迪罗”台风降水个例进行的数值试验表明,不同初值方案模拟的背景场误差样本统计得到的背景误差协方差对同化分析场具有一定影响,进而对台风移动路径和台风降水的模拟产生了较显著的影响,但对台风强度和台风中心附近最大风速的影响不显著。4个不同起报时刻数值试验进一步表明,采用热启动循环同化背景场误差样本模拟方案统计的背景误差协方差,对“苏迪罗”台风路径和降水预报效果较好,其中对台风路径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数值预报模式积分24 h之后。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16年陕西地区首场伴随“高架雷暴”区域性暴雪过程机理分析
    姚静, 井宇, 刘勇, 赵强, 王楠
    2018 (6):  24-32.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18.06.003
    摘要 ( 271 )   PDF(8224KB) ( 170 )  
    利用陕西地面气象站观测资料、FY-2G逐小时卫星相当黑体温度(Temperature of Black Body,TBB)资料、闪电定位检测资料、西安CINRAD/CB型多普勒雷达探测资料、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CEP)的1°×1°逐6 h再分析资料及常规气象观测资料,探讨了2016年11月22-23日陕西地区一次罕见的伴随“高架雷暴”暴雪天气过程成因机制。结果表明:500 hPa高空槽、700 hPa低空切变线和低空急流为陕西地区此次暴雪天气过程的影响系统,700 hPa西南急流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850 hPa低空急流和地面倒槽的偏东气流为暴雪与高架雷暴提供深厚的冷垫。此次伴随暴雪出现的高架雷暴,是典型的“冷区雷暴”,700 hPa以下维持较强的逆温层,700 hPa以上为湿中性层结,上升气流较强,易引发深厚湿对流;锋面次级环流圈有利于倾斜上升运动的发展;强垂直风切变,对流回波强度为30-50 dBz,回波顶高为10-12 km,对流层顶高度超过-20~0 ℃的过冷水层高度,易导致雷电发生。雷电和冰雹出现在低空急流入口区左侧、TBB、水汽通量、θse密集区附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黑龙江省春季两次罕见暖锋暴雨过程诊断分析
    任丽, 张桂华, 赵玲, 林嘉楠
    2018 (6):  33-41.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18.06.004
    摘要 ( 309 )   PDF(2669KB) ( 263 )  
    利用常规和加密气象观测资料、美国环境预报中心(National Center of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CEP)的再分析格点资料及FY-2E卫星云顶亮温(Temperature of Black Body,TBB)观测资料,对2010年和2016年5月初黑龙江省两次罕见的春季暖锋暴雨过程进行追踪和诊断分析,探究两次春季暴雨过程的动力、水汽和不稳定条件及暴雨期间暖锋锋生和对称不稳定特征。结果表明:黑龙江省5月初两次暴雨过程的高空影响系统均为高空槽切断成冷涡,只是新生冷涡位置不同,导致暴雨落区不同。两次暴雨过程均出现了垂直于暖锋的次级环流,次级环流的出现有利于加强上升运动,从而加强降雨强度。两次暴雨过程大气均表现为热力稳定结构,暖锋前冷区低层有冷垫,并伴有弱下沉运动,暖湿空气在冷垫之上沿着锋面爬升,是造成持续性降雨的主要原因;不同之处在于2016年暴雨过程锋面之下的冷空气中,下沉运动的范围和厚度更大,冷垫和地形的共同作用使上升运动主要出现在锋区中上层。两次暴雨过程均发生在暖锋锋生时,降雨与锋生相伴,锋生最强时段也是降雨强度最大的时段;锋生作用减弱,降雨强度亦减弱;转为锋消时,降雨结束。对流层中层的湿对称不稳定,有利于降雨的维持和发展,并出现了与暖锋相平行的中尺度雨带特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CMIP5全球气候模式对中国黄河流域气候模拟能力的评估
    周文翀, 韩振宇
    2018 (6):  42-55.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18.06.005
    摘要 ( 214 )   PDF(4435KB) ( 162 )  
    利用格点化观测资料,对第5次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5,CMIP5)提供的18个全球气候模式在黄河流域的模拟能力进行评估和客观选择。结果表明:基于1961-2005年黄河流域逐日的气温和降水观测资料,对黄河流域气候进行了模拟评估,通过对气候平均态、年际变率、季节循环、年际变化主要模态及概率密度函数等方面的模拟能力进行统计评价,分析得到所有模式模拟能力的综合评分排序,剔除较差的模式样本。最终选择的5个全球气候模式分别为MIROC-ESM-CHEM、CSIRO-Mk3-6-0、NorESM1-M、CNRM-CM5和EC-EARTH,5个全球气候模式综合评分较优,且基本可以覆盖18个CMIP5模式对黄河流域未来平均气温预估的不确定性分布,形成了可用于黄河流域气候变化研究的多模式集合系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CMIP5和CMIP3对未来中国近地层风速变化的预估
    江滢, 徐希燕, 刘汉武, 王文本, 董旭光
    2018 (6):  56-63.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18.06.006
    摘要 ( 331 )   PDF(2410KB) ( 520 )  
    利用世界气候研究计划的第五阶段模式比较计划(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5,CMIP5)提供的参加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五次评估报告(The Fifth Assessment Report of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 AR5)的23个全球气候模式和第三阶段模式比较计划/第四次评估报告CMIP3/AR4的19个全球气候模式,考虑高排放典型浓度路径RCP 8.5(Representative Concentration Pathway 8.5)和排放情景特别策划SRES A2(Special Report on Emission Scenarios A2)、中等排放(RCP 4.5和SRES A1B)和低排放(RCP 2.6和SRES B1)各3种温室气体排放情景,预估21世纪中国近地层(距地面10 m)风速变化。结果表明:21世纪中国区域近地层年平均风速呈减小的趋势,随着温室气体排放浓度的增加,年平均风速减小趋势的程度依次显著,模式预估风速减小趋势的一致性也依次增加。CMIP5和CMIP3模式的预估结果均表明21世纪中国西部地区(N和SW区)年平均风速呈减小的趋势,东部地区(NE和SE区)年平均风速呈增加的变化趋势。与21世纪前期(2006-2015年)相比,21世纪后期(2090-2099年)中国西部、华北北部至东北南部地区风速偏小,东北北部、华北南部至华南大部地区风速偏大。温室气体排放浓度越大,21世纪后期中国冬季(夏季)风速偏小(偏大)于21世纪前期的范围越大,偏小(偏大)程度越明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土地扩张对城市边界层风热环境影响的模拟研究--以沈阳市为例
    沈历都, 龚强, 徐红, 王涛, 顾正强, 马雁军
    2018 (6):  64-74.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18.06.007
    摘要 ( 215 )   PDF(2868KB) ( 208 )  
    利用WRF模式中的UCM+AH城市冠层方案,以2005年8月两个晴天为天气背景,对比研究了1993年与2005年不同下垫面情况下,沈阳市城市扩张对近地层风热环境及边界层的影响。结果表明:UCM+AH方案能够较合理准确地模拟出城市范围的2 m气温与10 m风速的日变化特征,且对2 m气温的模拟效果要优于10 m风速;模拟2 m气温的日较差偏大,模拟10 m风速系统性偏高0.5-1.0 m·s-1;城市土地扩张后,城区普遍增温,且夜间增温幅度较大,扩建城区夜间最大增温能达到7 ℃,老城区在夜间增温幅度最大可达3 ℃,上风向增温幅度较大;城区日间增温不明显,在0-1 ℃;城市土地扩张后,老城区风速普遍减小,但减小值<1 m·s-1;扩建城区风速减小近1 m·s-1,城区内可能出现的高温辐合中心对周围近地层风速有加速作用;城市扩张对边界层最显著的影响体现在午后,城区的扩张增大了湍流动能的影响范围,湍流动能在数值上增加0.2-0.3 m2·s-2;扩建城区上空的边界层高度在14时抬升100-200 m,且下风向边界层内部的局地环流与垂直上升运动增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14年辽宁地区一次短时暴雨过程多尺度特征分析
    李爽, 丁治英, 赵欢, 邢蕊, 康晓玉, 韩艳凤
    2018 (6):  75-83.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18.06.008
    摘要 ( 242 )   PDF(3155KB) ( 228 )  
    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CEP)再分析资料和中尺度数值模式(Weather Research Forcast,WRF)输出的高分辨率资料,分析了2014年7月20-21日辽宁地区一次短时暴雨过程的环流形势、中尺度特征和云物理降水机制。结果表明:2014年辽宁地区此次短时暴雨天气过程发生在500 hPa槽前、850 hPa切变线前和低空急流左侧的辐合区中,高空急流的“抽吸作用”加强了上升运动,并有远距离热带气旋通过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间接的向辽宁地区输送水汽。地面中β尺度气旋性环流触发了暴雨中心的降水,冷空气的侵入对降水强度影响较大。最大降水由下沉运动向南的冷出流与偏南暖湿入流的低层辐合及中层偏北入流和偏南入流的辐合引发,中γ尺度次级环流的存在加强了上升运动。另外,不同时段的云物理降水机制不同,降水最强时雨水含量随着霰粒子的增多而迅速增加,主要表现为冰相粒子的冷云降水,霰粒子的融化起主导作用;冷云降水的效率明显高于暖云降水,易造成强度较大的短时强降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连盛夏旱涝典型年环流对比分析
    王秀萍, 陈希壮, 程航, 金巍
    2018 (6):  84-90.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18.06.009
    摘要 ( 228 )   PDF(3259KB) ( 364 )  
    利用1964-2016 年大连地区6个气象观测站逐月降水资料、NCEP/NCAR 再分析月平均资料和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环流特征量资料,采用相关分析和合成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大连地区盛夏(7-8月)旱涝的大气环流异常特征,并从大气环流异常的角度揭示了大连地区盛夏旱涝的成因。结果表明:大连地区盛夏涝(旱)年,200 hPa东北地区西风急流强(弱)、长江流域西风急流弱(强),500 hPa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偏北(南),东亚大槽偏西(东),850 hPa南风异常偏强(弱),大连地区所在经度上垂直速度的经圈环流在大连上空出现异常上升(下沉)运动,从而导致大连地区盛夏降水异常偏多(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辽河流域年平均径流对气候变化响应的试验分析
    孙凤华, 李丽光, 袁健, 刘鸣彦, 谢艳兵, 胡伟
    2018 (6):  91-95.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18.06.010
    摘要 ( 185 )   PDF(672KB) ( 129 )  
    利用Holland等建立的模型,针对辽河干流流域,基于近几十年的历史气象水文观测数据率定模型参数,并建立了流域的年尺度气候-径流模拟模型。利用建立的模型,进行模拟试验、敏感性试验及预估试验分析。结果表明:在年降水量均增加10%的条件下,如气温增高1 ℃,则年径流量会增加14.0%;如年平均气温降低1 ℃,则年径流量会增加31.5%。在年平均气温均升高1 ℃的条件下,如年降水量增加10.0%,则年径流量会增加14.0%;如年降水量减少10.0%,则年径流量会减少30.0%,径流对降水量变化的响应更为敏感。根据国家气候中心发布的气候变化情景预估数据,对于2001-2030年模拟预估结果为,在B1情景下,气温升幅适中,降水量增加明显,径流量增加较为明显;A1B情景下,气温升幅明显,降水量增加适中,径流量增加相对最少;A2情景下,气温升幅最少,降水量增加适中,径流量增加处于中等水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01-2015年丽水市降水周期变化研究
    吴昊旻, 王琦, 姜燕敏, 张鑫, 罗旭辉
    2018 (6):  96-101.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18.06.011
    摘要 ( 235 )   PDF(1142KB) ( 225 )  
    基于CRU(Climatic Research Unit)再分析资料,利用趋势分析法和Mann-Kendall检验方法对丽水地区降水的趋势变化和突变特征进行分析,运用Morlet小波变化和多窗口谱分析方法研究丽水地区年降水的周期变化特征,并重建显著周期信号,进而探究降水显著周期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901-2015年丽水地区年降水量总体呈缓慢增长的变化趋势(不显著),约每10 a降水量增加8.41 mm,1962-1963年丽水地区年降水量序列经历了一次突变。小波分析表明,丽水地区降水量年代际的20 a周期、年际的4.0-8.0 a和2.0-4.0 a周期在全时域中较显著,尤其是2.0-4.0 a 的降水周期通过了0.01显著性水平检验;多窗口谱分析表明,丽水地区年降水振荡最强的周期依次为2.5 a、2.1 a和4.1 a。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61-2013年中国强降水特征分析
    郑石, 王冠, 林中冠, 关健华, 黄兴友
    2018 (6):  102-107.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18.06.012
    摘要 ( 236 )   PDF(1426KB) ( 433 )  
    利用1961-2013年中国726个气象站降水数据,以极端强降水的强度及频数分别定义强降水,采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EOF)法、小波分析和M-K检验法分析中国近50 a强降水的空间和时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以极端强降水的强度定义强降水指标,将高荷载值集中分为四个区域,华中和华东部分地区,华东、华中及华南部分地区,华东和华中部分地区,西南部分地区。各区强降水事件呈显著的增加趋势(P<0.05)。各区强降水突变时间基本一致,均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初,四个区域最强的能量波动时间分别为1995-2005年、1997-2010年、1996-2010年、1961-2013年。以极端强降水的频数定义强降水指标,分析出第二模态的华中和华东部分地区强降水事件呈现显著增多趋势(P<0.1)。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61-2017年三江源地区极端降雪指数变化特征分析
    王玉娟, 刘晓燕, 白爱娟, 祁栋林, 肖宏斌, 欧建芳
    2018 (6):  108-115.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18.06.013
    摘要 ( 219 )   PDF(2211KB) ( 227 )  
    基于1961-2017年三江源地区14个气象站冬半年(10月至翌年4月)逐日降水资料,采用百分位阈值法定义极端降雪,并利用线性趋势、M-K突变检验、Morlet小波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了冬半年降水以及极端降雪指数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三江源地区冬半年降水呈显著增加趋势,极端降雪阈值为2.6-7.8 mm,频数为1.6-3.8 d,呈现自西北向东南增大(多)的特征,高值中心位于清水河,低值中心位于兴海;极端降雪量以2.2 mm/10 a的显著趋势增加,突变增加发生在1993年,存在明显的准12 a变化周期;极端降雪集中在4月和10月,雪灾频次大值区位于中南部以清水河、杂多为中心的区域,并以发生中度雪灾的概率较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17年1月沈阳和松辽平原地区重污染过程气象条件影响机理分析
    杨元琴, 王继志, 张小曳, 车慧正, 仲峻霆
    2018 (6):  116-124.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18.06.014
    摘要 ( 228 )   PDF(2067KB) ( 266 )  
    利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的地面和高空探测资料、自动气象站(Automatic Weather Station,AWS)观测资料及大气成分站监测资料等,研究污染气象条件即影响空气质量的气象条件参数(Parameters Linking Air-quality to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PLAM)指数对气溶胶污染贡献的诊断和预测,探讨2017年1月沈阳和松辽平原地区一次罕见的空气重污染过程中大气垂直结构及其对污染气溶胶浓度累积增长的影响,研究沈阳地区空气重污染天气形成的气象条件影响机理。结果表明:本文定义的污染混合层高度(Height of Pollution Mixing layer,H_PML)对空气污染的分析诊断具有显著的指示意义,污染混合层高度H_PML的降低有利于PM2.5浓度累积升高,反之亦然;本文基于PLAM指数,通过大气等熵(等θe)过程分析计算揭示的大气层结对垂直扩散的抑制,反馈影响使污染混合层高度进一步降低;本文研究的污染输送气象条件指数(PLAM→沈阳)揭示了沈阳周边地区的双向污染输送带,对沈阳等地空气污染有显著的叠加影响,是导致沈阳地区空气污染加重和持续的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辽宁省城郊霾日变化特征分析
    李丽光, 丁抗抗, 王宏博, 赵梓淇, 赵先丽, 陈刚, 董国平
    2018 (6):  125-132.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18.06.015
    摘要 ( 193 )   PDF(2732KB) ( 165 )  
    根据站点位置、城郊站间距离、资料累积时间、资料连续性等对辽宁省61个气象站进行筛选,进而分为城区站、近郊站、远郊站和乡村站4类。利用辽宁省1980-2013年每日02时、08时、14时和20时的能见度、相对湿度和逐日天气现象等气象资料,统计分析了辽宁省城郊霾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辽宁省城区、近郊和远郊月霾日变化与全省霾日变化均呈W型波动。平均月霾日近郊最高,为7.6 d,近郊和城区(6.8 d)明显高于远郊(4.9 d)和乡村(2.3 d)。四季相比,近郊季霾日最高,春夏秋冬分别为14.6 d、22.1 d、22.9 d和31.7 d,其次是城区、远郊和乡村。1980-2013年,城区、近郊、远郊和乡村年霾日与全省平均年霾日均呈下降趋势,其中城区最明显,其趋势率为-9.9 d/10 a,而近郊趋势率仅为-0.1 d/10 a。全省平均年代霾日呈微弱的递减趋势。城区年代霾日呈明显的下降趋势,而近郊和远郊年代霾日呈波动中下降趋势。空间变化上,月、季、年和年代霾日空间变化较大,均呈多中心的空间变化态势,霾日大值中心和低值中心在不同时间尺度上是变化的。霾日第1和第2大值中心均出现在沈阳站和苏家屯站以及辽阳县站等城区站和近郊站,而霾日低值中心多为远郊站。霾日时空变化表明,近郊霾污染更为严重。城区、近郊和远郊典型代表站年霾日变化较大,与当地经济发展和环境状况密切相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辽沈地区不同高度大气冰核数浓度的飞机观测
    周德平, 苏航, 耿树江, 王扬锋, 洪也, 刘宁微
    2018 (6):  133-139.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18.06.016
    摘要 ( 214 )   PDF(858KB) ( 409 )  
    为进一步认识不同高度大气冰核数浓度分布及变化特征,对2011年和2012年4-9月在沈阳及周边地区开展的大气冰核飞机观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15 ℃和-20 ℃温度条件下,沈阳近地面大气冰核数浓度范围为101-102 L-1;云中不同高度层(1.5-4.5 km)云中的背景浓度分别小于2.0 L-1和10.0 L-1;辽沈地区地面和云中的大气冰核分布均具有较大的时空变异性,其最大与最小数浓度之差可达1-2个量级;在4.5 km以下,不同高度大气冰核数浓度自地面向上随高度的增加逐渐减少;其中未受人工催化影响的自然冰核数浓度的垂直分布与幂函数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在海拔高度3.1 km的云中观测到人工催化剂对冰核浓度的影响,人工播撒碘化银后冰核数浓度至少增加了一个数量级。以上冰核数浓度检测对应水面过饱和度为-1.0%~5.0%,成冰过程包括了凝华与凝结-冻结核化机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雨养作物产量差研究进展
    米娜, 蔡福, 张玉书, 赵一俊, 张淑杰, 纪瑞鹏, 王阳, 王贺然, 隋明
    2018 (6):  140-147.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18.06.017
    摘要 ( 186 )   PDF(540KB) ( 234 )  
    本文从雨养作物产量差大小、产量差的解释因素、缩小产量差的途径等方面综述了近10 a,特别是近5 a雨养作物产量差研究最新进展,回顾了雨养潜在产量、实际产量、雨养作物产量差的概念、内涵及研究方法,对最新研究提出的作物系统潜在产量与作物系统产量差概念也进行了阐述。根据潜在产量获取方法的不同,可以将产量差分为基于模型的产量差、基于试验的产量差和基于农户的产量差。作物系统产量潜力是指单位面积土地在单位时间内多种作物组合的最高产量,作物系统产量差是指现有的作物系统实际产量与作物系统潜在产量的差值。产量差的解释因素可以分为五类,包括气候因素、土壤因素、作物和农场管理因素、农场特征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缩小雨养作物产量差应主要围绕三大领域,即育种、遗传学与生理学研究;品种选择、播种日期、播种密度、施肥量、杂草与病虫害管理等优化措施;提高土壤质量(如土壤酸碱度、土壤紧实度、土壤有机碳含量等状况的改善)。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雨养农业区,均存在提升作物平均产量的空间(产量差从0.5-5 t·ha-1不等)。未来中国雨养作物产量差的研究应进一步致力于基于多作物模型模拟方法的产量差研究;基于不同降水年型的作物产量差分析;以及作物系统产量潜力与产量差研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简报
    重庆地区气温序列均一性检验及订正
    赵美艳, 余君, 蒋镇, 单薇薇
    2018 (6):  148-155.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18.06.018
    摘要 ( 223 )   PDF(763KB) ( 368 )  
    利用RHtest V5和MASH V3.03软件包并结合完善的台站历史沿革信息分别对重庆地区1951-2015年的逐年、月、日平均气温序列进行了均一性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均能检验出重庆地区相关台站气温序列的非均一性,并对其进行订正。二者所得结果均表明,迁站是引起气温序列不连续的主要原因,测站周围环境的变化、观测设备的更换以及自动站的业务化运行也会对气温序列的连续性产生一定影响,且两种方法对日平均气温的订正量和订正方向基本一致,订正后的气温气候趋势相似。由于两种方法所使用的检验算法不同,导致检测到的断点数目相差较大(MASH较RHtest多)。将RHtest方法所得结果与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用同样方法对重庆地区气温序列的均一性检验和订正结果对比,显示二者订正效果基本相同。最后通过对订正前后的气温序列进行气候趋势分析发现,订正后气温变化趋势的均一性较订正前有明显改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快报
    盘锦芦苇湿地土壤热通量变化特征研究
    吕国红, 王笑影, 贾庆宇, 温日红, 谢艳兵
    2018 (6):  156-160.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18.06.019
    摘要 ( 171 )   PDF(826KB) ( 135 )  
    以盘锦芦苇湿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2015年3月至2016年2月不同土壤深度土壤热通量的动态变化特征及其土壤温度对土壤热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土壤深度的土壤热通量日和年变化基本呈“S”形。土壤热通量日动态变化幅度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小,日均值呈5 cm > 10 cm > 15 cm。不同深度的土壤热通量日均值呈春季 > 夏季 > 秋季 > 冬季。土壤热通量的日动态变化较规律,总体呈晴天 > 阴天 > 雨天。15 cm土壤深度的土壤温度显著影响着不同土壤深度的土壤热通量,并且随土壤深度的增加,相关性也越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东北地区生态与农业气象野外科学试验基地建设规划
    贾庆宇, 王笑影, 谢艳兵, 温日红
    2018 (6):  161-168.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18.06.020
    摘要 ( 189 )   PDF(946KB) ( 159 )  
    生态与农业气象野外科学观测是生态学、气象学研究获得基础数据的一个重要环节,建设生态与农业气象野外基地,持续开展大气、水、土壤、气候及其相关的生物状况等有关因子监测,获取天气气候要素对生态系统的综合影响及其影响的结果,是不断提升对农业气象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等交叉学科科学认知的需要。本文探讨了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东北地区生态与农业气象野外科学试验基地的建设背景与思路、东北地区生态与农业气象主要问题、站点选择的区域代表性、研究目标、功能定位、开展的观测内容和所用仪器、不足之处与未来规划,旨在为提高东北生态与农业气象综合监测和评估预警能力及合理进行试验站选址、开展生态气象观测,为生态建设提供气象保障等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总目录
    《气象与环境学报》2018年第34卷总目次
    2018 (6):  169-176. 
    摘要 ( 112 )   PDF(510KB) ( 20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