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主办单位: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
国际刊号:ISSN 1673-503X
国内刊号:CN 21-1531/P

当期目录

    2020年, 第36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0-02-28 上一期    下一期
    论文
    2017年“海棠”台风影响辽宁不同区域极端暴雨成因分析
    杨磊, 孙丽, 王东东, 陈传雷, 王瀛, 才奎志, 张岳
    2020 (1):  1-10.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20.01.001
    摘要 ( 581 )   HTML ( 193 )   PDF(10726KB) ( 164 )  

    利用常规观测、NCEP FNL、葵花8号卫星、GNSS反演大气可降水量、智能网格实况产品等资料,分析2017年“海棠”台风造成辽宁西部朝阳地区和东南部岫岩县的极端暴雨成因。结果表明:辽宁西部和东南半岛均出现区域性的极端特大暴雨,岫岩县小时雨强更大,最大雨强达到113 mm·h-1,对流性降水特征明显。两个区域暴雨过程均受到热带、副热带、西风带系统共同作用,狭长型“海棠”台风沿着副热带高压西侧逐渐北上,并且与西风带短波槽相互作用,导致辽宁西部出现强降水,随后加强的涡旋系统后侧干冷空气与低空暖湿水汽输送带相互作用,导致岫岩县出现极端暴雨过程。热带台风“奥鹿”对副热带高压南落东退起到阻挡作用。两个区域均具有来自于南海的水汽通道,另外东南半岛也受到了“奥鹿”台风北侧水汽输送的影响。朝阳市和岫岩县大气可降水量值长时间接近65 mm和70 mm,异常指数最高达到3.0和2.5,表明此次暴雨水汽条件的极端性。辽宁西部降水期间动力不稳定更强,辐合层由地面伸展到500 hPa,而东南半岛降水期间上干下湿的水汽分布以及更强的冷暖空气交汇,有利于产生对流性降水。两个区域均受到多个中尺度云团的共同影响,朝阳地区初期降水由中γ尺度辐合线触发,后期台风在北上过程中与高空槽后部的干冷空气相互作用,形成的暖锋云系以及冷锋云系导致朝阳地区出现持续性强降水;加强的涡旋后部干空气侵入到暖湿水汽输送带中,配合岫岩县山区地面辐合线稳定不动,不断有积云触发并且直接影响岫岩县,导致岫岩县产生极端对流性暴雨。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典型地区夏季气溶胶时空分布及其对云和降水的影响
    高星星, 桂海林, 陈艳, 张镭, 张武
    2020 (1):  11-20.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20.01.002
    摘要 ( 403 )   HTML ( 155 )   PDF(3245KB) ( 161 )  

    利用2006—2016年夏季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erate-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MODIS)气溶胶和云资料以及热带降水测量计划(Tropical Rainfall Measuring Mission,TRMM)降水数据,分析了中国8个典型地区气溶胶、云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探讨了气溶胶与云和降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中国8个典型地区夏季平均气溶胶光学厚度(Aerosol Optical Depth,AOD)、云光学厚度(Cloud Optical Depth,COD)、云水路径(Cloud Water Path,CWP)、水云云滴有效粒子半径(Cloud Effective Radius Water,CERW)、冰云云滴有效粒子半径(Cloud Effective Radius Ice,CERI)和降水强度变化范围分别为0.21—1.05、15.01—24.02、151.98—219.20 g·m-2、12.93—15.37 μm、28.85—39.14 μm和0.44—8.54 mm·d-1;黄土高原和四川盆地AOD有显著降低趋势,年倾向分别为-2.30%和-3.20%,长江三角洲COD年增幅为29.11%,华北平原、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CERI及塔克拉玛干沙漠CERW变化趋势分别为-21.60%、-15.77%、-18.94%和-10.31%;AOD与COD和CWP呈正相关,与云滴有效粒子半径(Cloud Effective Radius,CER)关系较为复杂,受水汽影响较大,在云层含水量较低的情况下,CERI(CERW)与AOD呈负(正)相关,而在云层含水量较高的情况下,二者呈正(负)相关;气溶胶和降水关系复杂,整体来看,气溶胶促进了中国地区的夏季降水。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桂林城区大气能见度与颗粒物浓度和气象因子关系研究
    龙凤翔, 张瑀琳
    2020 (1):  21-27.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20.01.003
    摘要 ( 274 )   HTML ( 157 )   PDF(831KB) ( 161 )  

    利用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桂林国家基本气象站能见度、相对湿度、气温、气压、降水等气象要素和PM10、PM2.5、PM1.0颗粒物质量浓度资料,分析桂林城区大气能见度与颗粒物浓度和气象因子之间关系。结果表明:桂林城区大气能见度和PM10、PM2.5、PM1.0呈对数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341、-0.461、-0.509,颗粒物对大气能见度影响在相对湿度为60%—70%时最为显著。在各气象因子中,大气能见度与风速的相关性最好,其次为相对湿度,与风速呈二次函数关系,与相对湿度呈幂指数关系,与温度相关性较小,与气压在秋冬季节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冬季可达0.301,但在春、夏季节相关性不显著;利用颗粒物浓度和气象要素建立8种大气能见度非线性统计回归模型,比较后发现利用PM1.0、风速、相对湿度、气温等因子建立的不同季节大气能见度拟合公式在实际检验中效果最优,能较好地模拟桂林地区大气能见度的变化。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数字摄像能见度仪的北京地区降雨和雾霾天气能见度对比分析
    聂凯, 王京丽, 雷鸣, 韩微, 刘金城
    2020 (1):  28-35.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20.01.004
    摘要 ( 220 )   HTML ( 6 )   PDF(3190KB) ( 130 )  

    数字摄像能见度仪(Digital Photographic Visibility System,DPVS)仿照人工目测能见度的原理测量大气能见度。本文应用2017年3—8月北京地区DPVS、前向散射仪(PWD22)、大气透射仪(LT31)三种观测仪器在降雨天气和雾霾天气观测数据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能见度观测数据与相对湿度、颗粒物浓度、降水粒子等要素之间有明显的负相关性;在低能见度天气条件下,三种仪器观测数据变化趋势一致,但存在一定的差异;DPVS在中雨天气、大雨天气、暴雨天气和中度雾霾天气中,观测数据离散性更小,稳定性更好。但DPVS在白天和夜间的交替过渡期观测值不够稳定,这也是今后算法优化的重点方向。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降水目标的主雨带识别及预报误差空间检验
    蔡义勇, 危国飞, 党皓飞, 林青
    2020 (1):  36-42.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20.01.005
    摘要 ( 375 )   HTML ( 9 )   PDF(2142KB) ( 148 )  

    利用2014—2018年4—6月福建省及周边地区实测降水量和ECMWF模式降水量预报产品资料,采用目标识别方法,设定降水量阈值α,选取合适的特征尺度D0和邻近度阈值β,分别识别实况降水场的主雨带和预报降水场的所有雨带,并选取匹配度阈值进行目标配对,确定与实况降水场主雨带最匹配的预报降水场主雨带。改进SAL空间检验方法,将模式主雨带预报误差用主雨带的强度(指降水极值和降水量阈值)、位置(指重心点位置)、形态(指主轴、次轴特征长度和轴向角度)属性的预报误差来表示。结果表明:预报主雨带的降水极值比实况小,但降水量阈值比实况大;预报主雨带的重心点位置与实况相比,4月偏西、偏南,5月、6月偏西、偏北,预报主雨带的重心位置多是滞后于实况,位于实况主雨带的上游;主雨带大都呈窄长带状分布,预报主雨带比实况更窄长,且预报时效越长越窄长。预报主雨带轴向角度比实况略小,总体均呈东偏北走向。以上分析结果可为模式主雨带预报误差的订正提供依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海南岛冷空气降水天气形势差异分析
    李玉梅, 李勋, 周方聪
    2020 (1):  43-50.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20.01.006
    摘要 ( 266 )   HTML ( 5 )   PDF(6011KB) ( 63 )  

    利用2000—2017年海口常规探空资料、海南岛18个国家气象站的日降水量和欧洲中期数值预报中心再分析资料(ECMWF-Interim),采用REOF和k-means聚类相结合的方法,对冷空气低空偏东急流(LLEJ)背景下海南岛暴雨和少雨两类天气的环流形势分别进行分类。结果表明:导致海南岛暴雨和少雨的主要环流形势分别有两种。总体上,暴雨型中的海南岛水汽输送条件以及抬升触发条件较好,而无雨型中海南岛受下沉运动控制,水汽输送条件一般。其中,暴雨Ⅰ型中海南岛低层至中高层深厚的偏东气流输送水汽和暖湿不稳定能量,较强锋面的抬升作用使不稳定能量释放导致强降水;暴雨Ⅱ型中海南岛低层(850 hPa以下)偏东气流输送水汽,南支槽和较弱锋面的抬升作用触发较强降水的发生;少雨Ⅰ型中海南岛受较强干冷空气影响,500 hPa为偏西风影响,700 hPa为反气旋环流控制,低层水汽条件差;少雨Ⅱ型中海南岛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环流影响为主,700—500 hPa皆位于反气旋环流中心附近,以下沉运动为主。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61—2017年广西区域性暴雨过程变化特征
    李艳兰,黄卓,何洁琳,覃卫坚
    2020 (1):  51-57.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20.01.007
    摘要 ( 311 )   HTML ( 8 )   PDF(704KB) ( 137 )  

    利用1961—2017年广西91个气象观测站逐日降水量资料,通过定义广西区域性暴雨,采用线性趋势计算、低通滤波等方法,统计分析了广西区域性暴雨过程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广西区域性暴雨过程发生频率较高,全年各月均可有区域性暴雨过程出现,5—8月为多发期,出现次数占全年总数的74.2%;持续天数在5 d以上的区域性暴雨过程主要出现在6—8月,以6月最多。近57 a,广西年及秋季区域性暴雨过程频次呈显著增加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区域性暴雨过程总体偏多、强度偏强,暴雨范围在30站以上的过程明显增多;近10 a秋季过程频次偏多、强度偏强特征尤为明显。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江苏地区雨雾天气特征及成因研究
    王博妮,张雪蓉,孙明,田力,濮梅娟
    2020 (1):  58-66.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20.01.008
    摘要 ( 411 )   HTML ( 7 )   PDF(4719KB) ( 147 )  

    利用2010—2016年江苏地区雨雾观测资料,对雨雾天气类型分型、气象要素变化以及成因机制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江苏地区雨雾天气类型主要分为倒槽型、冷锋前部型、高压底部型,其中倒槽型发生频率最高;低气压、高湿度、低风速、风向由偏东风或东南风转为偏北风以及前期较高的气温等是雨雾形成的重要气象条件;雨雾形成时江苏地区925 hPa上正变温转为弱的负变温,说明弱冷空气促使了雨雾的发生;边界层低层的弱冷平流有利于水汽凝结和逆温形成,逆温最强时段对应能见度最低阶段;雨雾过程中边界层低层上升、下沉运动均可存在且垂直速度较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辽宁沿海高速公路浓雾气候特征及气象影响因子
    张婉莹,孙秀博,李岚,张建强,孙丽,齐昕
    2020 (1):  67-73.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20.01.009
    摘要 ( 354 )   HTML ( 7 )   PDF(2241KB) ( 99 )  

    利用2005—2018年辽宁沿海高速公路沿线气象站点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辽宁沿海高速公路浓雾气候特征及其与各相关气象要素的关系进行分析,并探讨了利于浓雾发生的环流特征和影响因子。结果表明:辽宁沿海高速公路年均浓雾日数由西至东呈现高—低—高的分布特点,同时,辽东沿海高速公路沿线各站年均浓雾日数差异较小,且存在明显的自东向西的下降趋势;辽西沿线高速公路各站差异最大,受到局地的影响最强。沿海高速公路年均浓雾日数具有明显的月变化与季节变化特征,全年有两个浓雾出现的集中时段,分别为2—3月和10—11月;秋季浓雾日数占全年的比率最高。秋季沿海高速公路浓雾以0—200 m的强浓雾为主;温度为10—15℃,相对湿度大于98%,风速为0—3 m·s-1,风向为偏东北风时,浓雾出现的概率最大。辽宁秋季沿海地区受副热带高压影响较小,受东亚大槽等中高纬度纬向环流和极涡的影响较大,纬向环流和极涡越强(弱),辽宁沿海地区浓雾日数越多(少);辽宁沿海地区浓雾的水汽一部分来源于辽宁东部山区,一部分来源于渤海、黄海北部。辽宁沿海地区秋季浓雾并非以海雾为主,而以辐射雾、锋面雾居多,同时辽东沿海地区有来自辽东山区的平流雾。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吉林省春季人工增雨潜力及指标的数值模拟研究
    尚博,蔡淼,霍也,周毓荃
    2020 (1):  74-81.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20.01.010
    摘要 ( 229 )   HTML ( 3 )   PDF(5039KB) ( 87 )  

    利用吉林省业务运行的中尺度数值模式WRF3.3.1,分析了2016年4月12日吉林省一次春季降水过程的人工增雨潜力,选取比湿、上升气流、K指数、冰面过饱和度、云水厚度共5种与人工增雨潜力密切相关的指标,作为吉林省春季人工增雨潜力判别的因子。结果表明:吉林省春季850 hPa比湿和K指数与降水量存在相关关系,比湿小于2.9 g·kg-1几乎不产生降水,产生2 mm以上的降水比湿几乎均大于4.5 g·kg-1K指数大于22℃。将850 hPa比湿大于4.5 g·kg-1K指数大于22℃、积分云水含量大于0.2 mm、高层冰面过饱和度大于0和低层垂直速度大于0.4 m·s-1作为强增雨潜力区的指标,并利用春季其他个例对该指标进行检验,发现该指标基本能够表征云内的动力、热力和微物理条件,可以作为人工增雨潜力区的判别指标。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EC-thin资料在低槽冷锋类降水过程人工增雨潜力区识别中的应用
    耿培培,王丛梅,李芷霞,杨文霞
    2020 (1):  82-88.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20.01.011
    摘要 ( 190 )   HTML ( 4 )   PDF(2556KB) ( 293 )  

    选取8次冀中南地区低槽冷锋类降水过程,基于实况资料、微波辐射计资料、毫米波测云仪资料,利用EC-thin模式资料,分析研究EC-thin资料在人工增雨潜力区识别中的应用。结果表明:低槽冷锋类降水过程的共同特征为中高层30°—50°N、100°—120°E低槽东移,地面冷锋以西北路径或偏西路径南下影响冀中南地区;无论平原还是山区,低云量、气柱总含水量、大气可降水量、850 hPa比湿总体上呈现随降雨量增大而增大的趋势;当冀中南地区受低槽冷锋类天气系统影响时,在平原地区,当低云量、气柱总含水量、大气可降水量、850 hPa比湿预报平均值分别为6成、31 kg·m-2、37 kg·m-2、6 g·kg-1以上时可进行人工增雨作业;在山区,当低云量、气柱总含水量、大气可降水量、850 hPa比湿预报平均值分别为5成、21 kg·m-2、29 kg·m-2、4 g·kg-1以上时可进行人工增雨作业;此外最佳人工增雨阶段为各物理量值达到最大并开始减小阶段。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简报
    太子河本溪城区段河流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于英潭,王首鹏,刘琳,邢芳芳,张朝星,钟达,赵文博,王俭
    2020 (1):  89-95.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20.01.012
    摘要 ( 234 )   HTML ( 1 )   PDF(1521KB) ( 60 )  

    太子河作为本溪的主要河流,是本溪工业、农业、生活的主要水源,为了更好的了解太子河本溪城区段的水体情况,以太子河本溪城区段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2017年的平水期(4月)、丰水期(8月)、枯水期(11月)18个监测断面的监测数据,结合太子河本溪城区段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利用层次分析法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太子河本溪城区段进行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价。通过比较分析,最终以平水期的评价结果为主,丰水期和枯水期的评价结果为辅。结果表明:仅有22%的监测断面处于健康状态、56%的监测断面处于亚健康状态、22%的监测断面处于一般状态,说明太子河本溪城区段大部分流域处于亚健康状态,水生态系统退化,需要加强管理和治理保护。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黑龙江省直击雷防护效率空间分布特征
    袁湘玲,马虹旭,周倩,穆森,尤少杰
    2020 (1):  96-101.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20.01.013
    摘要 ( 150 )   HTML ( 2 )   PDF(3563KB) ( 59 )  

    基于2008—2016年黑龙江省ADTD闪电定位数据,利用反距离权重插值法和Pearson相关分析法,研究了地闪密度、地闪强度、绕击率和反击率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了黑龙江省不同防雷类别的直击雷防护效率。结果表明:地闪密度和地闪强度的空间分布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608;绕击率和地闪密度呈正相关,与地闪强度呈低度负相关;反击率地闪密度呈低度负相关,与地闪强度均呈显著正相关。黑龙江省不同防雷类别直击雷防护保护范围内的绕击率分别为0.04%、0.71%和4.59%,即第一、二、三类防雷类别直击雷防护效率分别为99.96%、99.29%和95.41%。按照《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计算第一、二、三类防雷建筑物的安全距离时,将会分别存在3.16%、4.64%和7.32%左右发生反击的风险。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快报
    气候变化对阴山北麓木本植物物候期的影响
    杨丽萍,张存厚,代海燕,吕迪波,韩君
    2020 (1):  102-107.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20.01.014
    摘要 ( 211 )   HTML ( 2 )   PDF(634KB) ( 234 )  

    本文基于内蒙古农牧业气象观测站1994—2015年旱柳、榆树和小叶杨三种木本植物物候观测资料及同期气候数据,采用线性倾向估计、Pearson相关系数等方法,探讨了气候变化对阴山北麓木本植物物候的影响。结果表明:近22 a,阴山北麓旱柳、榆树和小叶杨的花芽开放期和落叶末期均表现为提前趋势,且落叶末期提前幅度较大,平均每10 a分别提前2.9 d、3.6 d、4.6 d。生长季缩短,平均生长季长度为182 d。气温是影响旱柳、榆树、小叶杨春季花芽开放期的关键气象因子,春季气温每升高1℃,花芽开放期提前4.1 d;而落叶末期对降水量较为敏感,水分条件是阴山北麓木本植物落叶末期的主要限制因子。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沈阳市不同功能区地表土壤多环芳烃(PAHs)污染特征研究
    侯伟,刘伟,万志强,宋昀地,陈来仪,李悦,姜磊,苏丹,于海波
    2020 (1):  108-112.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20.01.015
    摘要 ( 183 )   HTML ( 3 )   PDF(821KB) ( 44 )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沈阳市地表土壤中的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了沈阳市地表土壤中PAHs在不同功能区的含量及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从土壤PAHs总量来看,居民区最低,其次是商业区,交通干道、文教区和公园排在商业区之后,工业区的PAHs总量最多;从PAHs的空间差异来看,靠近工业区以及机动车车流量较大的地区PAHs含量较高,靠近文教区和居住区的地区PAHs含量较低;从PAHs种类来看,所有功能区样品中PAHs的组分分布状况较为一致,以四环PAHs含量最多,其次是五环PAHs和三环PAHs;参考美国EPA沉积物PAHs质量标准和治理标准,沈阳市内五区PAHs总量超过质量标准的功能区有工业区、交通干道(4个采样点,占比36.3%)、文教区(3个采样点,占比75%)和公园区(4个采样点,占比40%),超过治理标准的功能区有工业区,公园区(1个采样点,占比10%),文教区(1个采样点,25%)。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