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主办单位: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
国际刊号:ISSN 1673-503X
国内刊号:CN 21-1531/P

当期目录

    2021年, 第37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1-06-30 上一期    下一期
    目录
    封面目录
    2021 (3):  0-0. 
    摘要 ( 61 )   PDF(15037KB) ( 29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文
    循环同化雷达资料对一次飑线系统临近预报的改进作用
    董琪如, 邱晓滨, 王莹, 王泽林, 李季, 梁绵
    2021 (3):  1-11.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21.03.001
    摘要 ( 237 )   HTML ( 17 )   PDF(9087KB) ( 96 )  

    利用WRF(Weather Research Forecast)模式及其3D-Var(Three-Dimensional Variational assimilation)变分系统,针对2017年7月7日一次飑线进行了雷达资料的循环同化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以循环同化雷达资料至飑线成熟期时刻的试验预报效果最好,主要原因在于预报的低层西北冷空气较强,从而导致较强的低层切变,再配合强的热力不稳定条件从而使飑线的发展得以维持。通过七组试验对比表明,对于单次雷达资料,同化的时机更为重要。同化飑线成熟阶段的雷达反射率,对低层热力层结有改善作用,为飑线发展提供了不稳定能量;对于循环同化,通过观测的影响和模式自身的热动力调整,对流场也有较好的修正作用,为对流系统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动力条件。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北京世园会开幕式期间弱降水天气成因
    甘璐, 郭金兰, 雷蕾, 邢楠
    2021 (3):  12-18.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21.03.002
    摘要 ( 154 )   HTML ( 5 )   PDF(4302KB) ( 55 )  

    2019年4月28日傍晚到夜间,北京北部地区出现一次弱降雨天气,对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相关活动的准备工作造成一定的影响。本文分析了此次弱强度、高影响降雨天气的成因,探讨了开幕式重大活动现场气象服务关注的重点。结果表明:世园会开幕式期间受到弱短波槽影响,动力条件较弱,北京处于高压后部和低压辐合区的前部,低层表现为下沉或弱上升运动;各数值模式对此次降雨过程的预报总体均有所反应,但在降雨出现的时间和范围上未表现出明显的优势;利用地面自动站、风廓线和云雷达等多种高分辨率探测资料,结合精细化模式预报产品,有助于预报人员精准研判降水系统短时的变化特征。重大活动气象保障往往关注单点预报,将天气影响的风险预报服务与应对预案相结合,通过采取一定的服务策略,可以有效弥补预报的不足,更好地发挥气象服务效益。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阜新地区东北冷涡多模式降水预报检验
    张旭,孙宝利,白佳宁,张丹梅,孙可,杨晓彤,赵振宇,宁喜龙
    2021 (3):  19-24.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21.03.003
    摘要 ( 213 )   HTML ( 3 )   PDF(701KB) ( 105 )  

    为了评估欧洲数值中心全球模式(ECMWF)、中国全球模式(GRAPES)和美国全球模式(NCEP_GFS)对东北冷涡降水的24 h预报性能,提高数值模式在阜新的预报能力,为模式物理参数方案的选择和调整提供客观依据,利用2019年5—8月降水产品对阜新市两个国家级观测站阜蒙县站和彰武县站进行晴雨、一般性降水和分量级降水检验,以及平均绝对误差和平均误差检验。结果表明:ECMWF模式降水预报要好于其他两种模式,冷涡发展期和成熟期ECMWF产品TS评分较高,衰减期则较低。从平均绝对误差来看,阜蒙县站5—8月ECMWF误差最小,GRAPES和NCEP_GFS预报效果不稳定;彰武县站ECMWF并无明显优势,5—6月GRAPES预报能力最强,7—8月NCEP_GFS预报能力最强。分析平均误差可知,三种模式对阜蒙县的降水预报偏弱,对彰武县的降水预报只在6月偏强。在大雨及以上量级的降水预报上三种模式均偏小,其中ECMWF的TS评分最高为40.2%。三种模式针对阜蒙县的降水TS评分均高于彰武县。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DNQ1与FD12型能见度仪观测比对及影响因子研究
    李晓岚, 权维俊, 王东东, 王迪
    2021 (3):  25-32.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21.03.004
    摘要 ( 212 )   HTML ( 7 )   PDF(6252KB) ( 170 )  

    DNQ1型前向散射能见度仪是目前我国气象站应用最多的能见度仪之一,但对其观测能力的评估及与国际上同类能见度仪间的比对研究较少。本文利用2015年1—3月北京上甸子国家大气本底站DNQ1和FD12型能见度仪观测资料开展比对研究,分析两种能见度仪的观测差异特征及与关键气象要素和大气成分的关系。结果表明:两种仪器观测的小时平均能见度的变化趋势较为一致,二者相关系数为0.98。除降雨外,DNQ1与FD12型仪器观测的能见度差值受不同天气状况(包括晴天、沙尘、雾、霾、降雨和降雪)的影响较小,但随能见度等级的增加,差值范围和离散程度均有所增大。能见度差值随相对湿度的增加呈指数递减关系,与气温呈线性正相关关系,与气压、风速和风向关系不明显。两种器测能见度与相对湿度呈明显负相关关系,与其他气象要素的关系不明显。DNQ1能见度相对FD12能见度在每日不同时刻的相对偏差平均低于±10%,满足观测需求;二者在夜间的相关性优于白天,可能与相对湿度和气温的日变化有关。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降水和风对泰安地区PM2.5浓度的影响及区域传输研究
    栾兆鹏,卢慧超,李恬,崔向前,赵天良,朱庆瑞
    2021 (3):  33-39.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21.03.005
    摘要 ( 134 )   HTML ( 9 )   PDF(1178KB) ( 128 )  

    利用泰安市2018—2019年降水、风和PM2.5逐小时观测数据,分析了降水和风对PM2.5浓度的影响,并对PM2.5进行了源解析。结果表明:降水对PM2.5有一定清除作用,降雨日PM2.5平均质量浓度较非降雨日平均降低约7.2%,秋冬季节最为显著。降水对PM2.5的清除率与降水强度、降水前PM2.5初始浓度及降水时间均有关。当降水强度大于4 mm·h-1时,清除率多在40%以上;当降水强度小于2 mm·h-1、初始浓度低于75 μg·m-3或降水强度小于1 mm·h-1、初始浓度在75—100 μg·m-3范围,且降水持续时间在5 h以内时容易出现PM2.5浓度反弹现象。不同风向风速对泰安地区霾粒子清除也有明显差异,西南偏西风和东北偏东风更容易造成泰安地区霾污染,重污染期间风速超过5 m·s-1偏南风和风速超过3 m·s-1偏北风均对污染物具有有效清除作用。而区域风场相关矢结果表明重污染期间PM2.5污染物主要从广西—湖南—江西一带、安徽南部及浙江北部在西南气流引导下传输至泰安地区,本地源贡献则较少。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17—2019年太原南部城区夏季O3特征及其影响因子
    卢盛栋, 李军霞, 李芬, 赵俊杰, 靳泽辉, 李莹, 刘潇
    2021 (3):  40-46.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21.03.006
    摘要 ( 143 )   HTML ( 8 )   PDF(868KB) ( 118 )  

    利用2017—2019年夏季(6—8月)太原市污染物浓度和气象逐小时数据,分析了太原南部城区O3浓度及其影响因子的变化特征,通过神经网络构建了O3与其影响因子的关系模型,并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2017—2019年夏季太原南部城区O3浓度超标天数分别为55 d、39 d、59 d,超标主要集中在6月和7月;O3浓度日变化特征呈单峰型,每日06时前后达到最低,15时前后达到峰值。高温、强辐射、低湿、低压、西南风容易引起太原南部城区O3浓度升高,西北风有利于O3扩散;NO2、CO与O3浓度表现为负相关关系,但NO2对其影响更加显著。利用神经网络构建O3浓度与影响因子的关系模型,相关系数达0.96,均方根误差、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8 μg·m-3、6%,TS评分为0.95,神经网络模型具有较高预报能力,可为太原地区O3预报提供参考价值。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气低频振荡对川西持续性强降水的影响
    黄瑶,游家兴,肖天贵,郭洁
    2021 (3):  47-56.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21.03.007
    摘要 ( 333 )   HTML ( 2 )   PDF(8935KB) ( 45 )  

    利用1981—2016年川西台站降水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通过合成分析、Butterworth滤波等方法,分析了大气低频振荡对川西持续性强降水的影响,以期为该地强降水预报工作提供理论参考。结果表明:川西降水主要表现为15—30 d低频振荡特征。降水期间,低层低频东北风波列和西南风波列在川西相遇,辐合上升。前期在喀拉海和西北亚分别生成低频反气旋和气旋,两个系统向东南方向移动至贝加尔湖和日本海附近,为川西降水输送冷空气,印度半岛低频气旋转换为低频反气旋为川西输送阿拉伯海水汽。中层中高纬度东北风低频波列向南传播至雨区,有低频高压和低频低压分别与低层低频反气旋和气旋相对应,向东南方向传播从而影响川西地区。高层低频波传播也主要发生在中高纬度,降水前生成于贝加尔湖以西的低频反气旋和辐散中心先向东南移动,再向西南伸展,降水开始时控制川西地区。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全球变暖趋缓背景下辽宁夏季降水变化及水汽输送特征
    常姝婷,白雪,曲梓祎,温舟,徐玉秀,高铭,张翠艳
    2021 (3):  57-64.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21.03.008
    摘要 ( 263 )   HTML ( 3 )   PDF(2222KB) ( 99 )  

    利用中国气象数据网提供的中国地面气候资料日值数据集(V3.0)中的降水数据以及ERA-Interim逐月再分析资料对全球变暖趋缓背景下(1998年后)辽宁夏季降水变化特征及水汽输送对其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全球增暖减缓背景下,辽宁夏季降水量存在一定的增加趋势,但趋势较弱,其中辽宁南部降水的增加趋势较其他地区显著,对辽宁整体降水变化的贡献程度相对较高。辽宁南北边界的夏季水汽通量与降水量呈现高度的正相关性。其中,南边界的相关性程度最显著。辽宁上空纬向水汽净输入量对降水的贡献较小,经向水汽通量对于降水的贡献较纬向高且其高值区主要位于辽宁东部及南部地区的对流层低层,对当地降水存在影响。辽宁南部对流层整层的经向水汽通量与辽宁降水量存在显著正相关,通过分析大气环流背景场的变化对辽宁经向水汽输送的影响分析,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的逐渐北移是造成辽宁经向水汽通量增加的重要因素,从而直接影响辽宁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导致辽宁夏季降水在全球变暖减缓背景下存在一定的增加趋势。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高分辨率模拟数据RCP4.5情景下的华中区域气候变化预估
    王苗,刘敏,任永建
    2021 (3):  65-72.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21.03.009
    摘要 ( 173 )   HTML ( 6 )   PDF(3484KB) ( 90 )  

    基于RegCM4.4高分辨率区域气候模式数据和华中区域1986—2005年逐日气象观测资料,在对模式模拟性能检验的基础上,对中国华中区域未来不同时期、1.5℃和2℃温升阈值下气候变化进行预估。结果表明:模拟结果能较准确反映出区域气温、降水年内变化特征及空间分布特征;与观测值相比,气温模拟值偏低、降水模拟值偏大;与1986—2005年相比,未来RCP4.5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2020—2098年中国华中区域气温增幅为2.1℃,且以0.3℃/10 a的趋势增加,降水量无明显变化趋势;远期(2080—2098年)气温将上升2.88℃,降水将增加7.58%,均高于近期(2020—2035年)和中期(2046—2065年);1.5℃温升情景下华中区域气温上升1.22℃,降水增加1.93%;2℃温升情景下,华中区域气温上升1.36℃,降水增加3.57%。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营口市百年气温变化特征研究
    李黎,崔研,王浩宇,吴国振,杨明,张运芝,赵晓川
    2021 (3):  73-80.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21.03.010
    摘要 ( 184 )   HTML ( 3 )   PDF(2014KB) ( 214 )  

    基于1904—2019年营口市国家气象观测站的气温资料,利用线性倾向估计、7 a滑动平均、Mann-Kendall检验、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近116 a营口市气温变化规律和特征。结果表明:1904—2019年,营口市年平均气温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上升速率为0.17℃·(10 a)-1。各季平均气温变化也均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其中冬季平均气温上升速率最快,春季、秋季次之,夏季上升最为缓慢。营口市年平均气温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大致经历了“冷—暖—冷—暖”的变化过程,各季也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过程。营口市年平均气温、春季、夏季、秋季及冬季平均气温均发生了突变,突变的年份分别为1987年、1988年、2015年、1991年和1979年。营口市年平均气温存在6 a、20 a、37 a及64 a的周期震荡,其中64 a为主周期,各季平均气温也存在不同时间尺度的周期震荡。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61—2018年陕西极端气温时空变化特征
    郑小华, 娄盼星, 马永永
    2021 (3):  81-87.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21.03.011
    摘要 ( 299 )   HTML ( 7 )   PDF(1962KB) ( 321 )  

    基于陕西1961—2018年94个气象台站逐日气温资料,选取世界气象组织(WMO)提出的10种极端气温指数,分陕北、关中和陕南三个气候区,采用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all突变分析和Morlet小波分析,分析了陕西极端气温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陕西各极端气温指数在近60 a发生了显著变化,热指数的增加趋势较冷指数的减少趋势更为明显且年际间波动较大,夜指数的变化较相应的日指数变化更为突出,其中暖夜天数的增幅达到了7.4 d/10 a。除极端最低气温外,其余冷指数在1995年前后出现突变,而暖夜和暖昼天数突变发生在2005年以后。冰日、冷昼和热夜天数变化趋势呈现出明显的纬向特征,关中的极端最低气温、冷夜天数、暖夜天数、霜冻天数和夏日天数变化趋势较其他两个区域更为显著。极端指数的周期性变化主要集中在2—8 a。相较于极值指数,相对指数和绝对指数的变化均能较好的反映陕西年平均最高和最低气温的变化趋势。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西辽河流域归一化植被指数与气象因子相关性分析
    田宝星,刘丹,宫丽娟,赵放,季生太,赵慧颖,于成龙
    2021 (3):  88-93.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21.03.012
    摘要 ( 119 )   HTML ( 3 )   PDF(937KB) ( 184 )  

    为了解西辽河流域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分布规律、变化趋势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利用2000—2018年西辽河流域11个气象站逐日气象资料和MODIS归一化植被指数数据集,通过线性回归和相关分析,探讨了生长季各月NDVI与气象因子的时滞性,以及气象站周围10 km缓冲区内不同植被类型NDVI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西辽河流域年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和降水量均呈上升趋势。NDVI呈上升趋势,植被有所改善,不同植被类型NDVI均呈增加趋势,耕地增加趋势最快,耕地长势受益于农事活动的完善和增进。NDVI空间分布呈现中间低,四周高特点。生长季各月NDVI与降水量存在明显的滞后性,滞后期为1个月;仅8月NDVI与前1个月平均气温和最高气温存在滞后性。不同植被类型NDVI与平均气温、最高气温的相关性密切。耕地NDVI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较好。研究结果可为维护西辽河流域生态系统平衡提供参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吉林省高速公路交通事故与气象要素的关系研究
    李云峰, 谢勇, 金顺梅, 刘野军
    2021 (3):  94-101.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21.03.013
    摘要 ( 173 )   HTML ( 3 )   PDF(1446KB) ( 211 )  

    利用2009—2019年吉林省27条主要高速公路交通事故资料,结合高速路段事故发生点对应的国家级气象站观测资料,运用SPSS算法中的k-均值聚类分析法、数据标准化处理、主成分分析法以及事故比等数理方法,对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交通事故与气象要素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冬季是事故高发季节,夏季次之,春、秋两季事故相对较少;高速公路事故空间分布区域基本划分为高危、次高危、中危、低危四个等级,中部地区属于高危风险区域,北部地区属于低危风险区域,珲乌线上的长春至蛟河、延边东部是事故发生最多的路段;降雨、阴天、降雪天气是气象要素影响下交通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降雨量级、降雪量级与交通事故的发生均成正比关系,阴天对高速公路行车安全的影响可以用能见度作为量化指标,能见度降到50 m以下时对交通事故的影响达到最大;风力达到6级及以上时对交通事故的影响明显。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工冻土观测的冻点对应的土壤温度研究
    孙艳云,苗传海,丛郁,王若男,侯畅,韩莹,李琳,肖楠舒
    2021 (3):  102-109.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21.03.014
    摘要 ( 202 )   HTML ( 1 )   PDF(1744KB) ( 33 )  

    基于2018年12月至2020年3月喀左、沈阳、辽阳、满洲里4个国家级地面气象站人工冻土器与测温式冻土自动观测仪观测的资料,对人工冻土观测获得的冻点与测温式冻土自动观测仪获得的相应深度的温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人工冻土器获取的冻点对应的土壤温度与0℃总体一致,又不完全重合;0—35 cm深度范围,冻点对应的温度变化范围为-2~6℃,呈现跳跃性变化。35 cm以下深度范围,冻土冻点对应的温度变化范围为-0.5~1.0℃;融化过程冻点对应的平均温度高于冻结过程冻点对应的平均温度。从完全融化时间上来看,人工冻土器观测到的完全融化时间晚于测温式冻土仪0℃线完全消失的时间。人工冻土观测的实质是获得土壤温度0℃点所在位置。灌注不同台站水的冻土器内管在相同的温度环境下,冻结与融化状态无明显区别;人工冻土器内管冻结过程是温度和持续时间双重作用的结果,深层土壤温度变化缓慢,使得内管中的水冻结和融化需要的时间长。另外,作为接触式测温设备,减小外因产生的时滞是提高其灵敏度的重要环节,建议测温式冻土仪的外管壁使用温度滞后效应更小的金属外管。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河北省冬季低槽冷锋层状云结构特征和可播性分析
    刘伟,孙玉稳,谢祥永,孙啸申,赵志军,黄毅
    2021 (3):  110-116.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21.03.015
    摘要 ( 130 )   HTML ( 4 )   PDF(3755KB) ( 38 )  

    2018年1月6日河北省出现一次低槽冷锋天气系统,利用两次云粒子垂直探测资料分析层状云结构特征和演化规律,探讨冬季低槽冷锋系统层状云催化条件和催化时机。结果表明:天气系统初期西南风风速中心发生在6500 m高空时,风速随高度呈不连续分布,层状云云顶温度为-29.2℃,中低云层稀薄;3000 m以上云层粒子基本被冰化,云内过冷水含量小于0.05 g·m-3,固态含水量为0.1 g·m-3左右,3000 m以下云层有大量自然冰晶,过冷水低于0.15 g·m-3,不具备催化条件。700—3000 m高度层西南风加强,云内过冷水含量普遍大于0.1 g·m-3;2200 m风速中心风速达16 m·s-1,该高度最大液态水含量达0.38 g·m-3,冰晶浓度为6 L-1,温度为-9℃,适宜催化。低槽冷锋天气系统层状云结构特征和催化条件受槽前西南风强弱和风速中心高度影响,天气系统初期层状云云顶过高、温度过低时,层状云为不可播云。随槽线东移,风速中心高度降低,3000 m以下西南风加强,层状云转变为可播云。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闪电定位和雷达资料的邵阳地区雷电预报预警研究
    周明薇,王道平,罗龙友,王少娟,郭斌
    2021 (3):  117-124.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21.03.016
    摘要 ( 114 )   HTML ( 1 )   PDF(581KB) ( 56 )  

    选取2018年夏季邵阳地区的17个雷暴单体和9个非雷暴单体,分析了单体30 dBz、35 dBz和40 dBz回波顶高及0℃、-10℃和-20℃层超过30 dBz、35 dBz和40 dBz的回波面积与闪电发生的关系,利用40 dBz回波顶高、-10℃层以上超过40 dBz的回波面积及其与单体总面积的百分比对该地区闪电进行预报。结果表明:雷暴单体和非雷暴单体在回波强度为40 dBz时,超过0℃、-10℃和-20℃三种层结高度所占百分比的差值最大。-10℃层的40 dBz回波顶高较其他层结高度能更好地区分邵阳地区的雷暴单体与非雷暴单体。-10℃层以上超过40 dBz的面积所占单体总面积百分比大于1%这一阈值时,可作为区分雷暴单体和非雷暴单体的一个有效预警指标。综合使用40 dBz回波顶高、-10℃层以上超过40 dBz的回波面积及其与单体总面积的百分比对12个单体样本进行检验,雷暴单体预报的准确率达66.7%,非雷暴单体判断的准确率为83.3%。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辽宁电线覆冰日数气候特征与大气环流异常的关系
    孙秀博,张婉莹,张建强,罗聪
    2021 (3):  125-131.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21.03.017
    摘要 ( 142 )   HTML ( 4 )   PDF(1659KB) ( 204 )  

    利用1980—2019年辽宁地区11个有电线覆冰观测项目的气象站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和Hadley海温资料,分析辽宁电线覆冰日的气候特征以及利于覆冰发生的环流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辽宁电线覆冰现象出现次数存在三个高值地区,分别为辽宁北部地区、辽东山区和辽宁中西部沿海地区。辽宁电线覆冰主要发生在10月至翌年4月,1980—2019年辽宁电线覆冰日数呈显著减少趋势。电线覆冰日数具有显著的年际变化周期,主要的年际变化周期为5—7 a,近40 a年际振荡能量经历了3次增强—减弱的变化。辽宁覆冰高指数年与低指数年秋季9—11月SST距平之差表现为El Nino型分布。覆冰日数异常偏多年,太平洋海温呈现El Nino型,西北太平洋海表温度整体偏冷,日本海区海表温度存在明显负异常;同时大陆上贝加尔湖上空存在高压中心,北半球亚洲地区纬向为“北高南低”的形式,冬季风偏强,冷空气南下频繁。辽宁受到贝加尔湖异常反气旋环流东南侧东北气流控制,鄂霍茨克海上空存在弱反气旋环流,导致日本海上空有异常东风,当南下冷空气与东侧日本海输送的偏冷水汽交汇,容易导致温度较冷的大雾,引发雾凇现象,过冷水汽在电线上凝结,导致电线覆冰现象的发生。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快报
    基于蒙特卡罗方法的广州港航行风险评估
    张静,张志坚,周芯玉
    2021 (3):  132-138.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21.03.018
    摘要 ( 190 )   HTML ( 3 )   PDF(845KB) ( 72 )  

    为了解不同等级能见度下的广州港航行风险特征,将不同能见度下定性的广州港航行风险定量化,以期增强广州港航行事故风险控制能力,提高广州港资源利用率。通过分析不同能见度下广州港船舶出现事故的频率以及造成后果的严重性,对二者进行概率统计后,分别对3种等级能见度下的事故数据进行蒙特卡罗仿真,有效增加了广州港航行事故的数据样本,得出3种等级能见度下的仿真结果,进而得到能见度在0—12 km内的风险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采用基于蒙特卡罗仿真方法的概率分布模型能有效地解决航行风险小样本问题,风险结果可靠。风险在能见度不良(Vis≤5 km)时最低,良好(Vis≥10 km)时次之;受限(5 km <Vis < 10 km)时最高,近似为另外两种情况的1.7—2.4倍左右。可见该方法可以很好地评估能见度在0—12 km内的广州港航行风险,为划定风险等级标准提供参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遗传—神经网络方法的广西台风灾害评估模型研究
    李艳兰,金龙,史旭明,陈丹
    2021 (3):  139-144.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21.03.019
    摘要 ( 105 )   HTML ( 2 )   PDF(394KB) ( 76 )  

    选取1981—2018年影响广西且灾情记录比较完整的86个台风样本,基于台风灾害伤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划分灾情等级,选取致灾因子,利用遗传算法与神经网络相结合的方法建立广西台风灾害评估模型。结果表明:选取的台风灾害致灾因子与台风灾情等级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构建的遗传—神经网络集合预报模型对台风灾情预估效果较好,训练样本拟合一致率为86.1%,测试样本预报准确率为71.4%,其中严重和较重的台风灾情等级预报结果与实况基本一致,较轻等级的预报准确率达83.3%。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